类题思想——考生答题能力训练的指导思想
答题是考生应对考试的基本方式,答好题是考生应对考试的最佳愿望。那么,在高考复习阶段,考生如何去做,方能实现把题答好的愿望呢?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就是考生在高考复习阶段,在开展答题能力训练的时候,将类题思想作为自己答题能力训练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这样,考生才有可能实现在考场上把题答好的美好愿望。
下面笔者从何谓类题思想、为什么要用类题思想指导考生答题、答题能力训练中如何运用类题思想三个方面来谈谈类题思想。
一、何谓类题思想
什么是类题思想?就是在指导考生进行答题能力训练的时候,将高考必考题中那些命题方式和命题思路接近,答题方式和答题思路接近的试题看做一类,从而放在一块儿引导学生去把握的一种答题能力训练思想。
要很好地把握这个概念,读者诸君须注意这么三个要点:
1. 类题思想是一种训练考生答题能力的指导思想。换句话说,类题思想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指导考生开展答题能力训练,撇开考生的答题能力训练,类题思想毫无价值可言。
2. 类题思想中的“类题”指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命题人的角度看,指的是那些在命题方式、命题思路上极为接近的试题;从考生的角度看,指的是那些在答题方式和答题思路上几乎一样的试题。
3. 考生在把握“类题”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放在一块儿来认识、来做答,这样,有利于提高做题效率。
二、为什么要用类题思想指导考生答题
之所以用类题思想指导考生答题,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能够有效提高考生答题的效率。具体来说:
1. 可以有效地帮助考生认识和把握高考试题。就现实情况而言,帮助考生认识和把握高考试题,存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但是,在笔者看来,从类题思想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高考试题是诸种方法中最佳的一种方法。比如,把握高考语文试题,较好的角度有两个:一个是按照板块来把握,一个是按照类题来把握。按照板块来把握,我们可以把现行高考语文试题划分为四大板块: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按照类题来把握,我们可以把现行高考语文试题划分为6类:选择题、简答题、语境填写题、文言翻译题、主观表述题和作文题。表面上看,前者似乎简单,容易把握;后者似乎复杂,不易把握。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前者的划分虽然简单,但从考生认识和把握考题的角度看,过于粗略,不利于考生认识和把握考题;后者的划分好像复杂,但从考生认识和把握考题的角度讲,直截了当,有利于考生认识和把握考题。
2. 可以直截了当地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试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高考试题如何作答方能快速有效,这是高考复习阶段每个教师、每个考生不能不思考的一个话题。但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但从实践的角度看,无数事实证明,用类题思想来指导考生答题,可以直截了当地帮助考生掌握高考试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
3. 可以有效提高考生答题的准确率、得分率。大家知道,考生答题的准确率、得分率要高,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准确认识高考试题的类型,一个是恰当使用相应的答题方式。那么,考生答题时,如何去做,方能迅速掌握上述的两个前提呢?答案就是从类题思想的角度去做。这一点,前文已经做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三、答题能力训练中如何运用类题思想
在组织考生进行答题能力训练时,类题思想的运用可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对现行高考试题从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式、答题思路和答题方式的角度进行科学分类。比如,拿现行高考语文试题来讲,按照类题思想来分类,可分为6类22道:选择题13道、简答题4道、语境填写题2道、文言翻译题1道、主观表述题1道、作文题1道。
第二步,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引导考生从类题的角度认识题目特点,并总结答题思路、答题方式、答题技巧。比如拿文言翻译题来讲,这道题的设题特点有三个:⑴给考生指定的翻译的句子一般为两个,每个句子赋分为5分,共10分;⑵每个句子一般都含有三个得分点,一个得分点赋分为1分,译出三个得3分,译出句子大意得2分;⑶得分点上的词语或句子一般均具有典型性,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必须具备的能力。
根据这道题在设题上的这三个特点,教师在指导考生翻译时,可采取这样的方略:⑴先从整体出发,把握住所给句子的特点;⑵树立得分点意识,寻找翻译得分点;⑶连点成句,把整个句子译顺畅。
第三步,反复运用,熟练掌握。这里要强调这么一点,即考生在反复使用相关的答题方式时,不必过分死守答题方式,考生完全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不断修改、完善相关的答题方式,从而使每类题的答题方式尽可能地切合题目特点、切合考生自身特点。在这个方面,有一句俗语说得好: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高考答题能力的训练是一项实践性、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心智训练活动,作为教师,只有用科学的思想去组织、规范考生的训练活动,训练才会有效果,训练才会为考生成绩的提高加速给力;否则,指导思想不科学,甚或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则考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很难见到成效。这一点,我们在现实中见到的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