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文道德经(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这一段奠定了后世学者对《道德经》辩证法贡献的基调,然而老子意不在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的东西,人们连一丝一毫的厌恶都没有了,即使有时表面上故作矜持,但心里的暗爽是跑不了的,比如颜值,比如财富,比如健康等等一切美好的东西,没人觉得多,只会觉得不够。每个人都知道好坏,这与儒家“性本善”是一致的,对于不良的事物总会油然责备。其实,按我的理解,无论“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只是出发角度的不同。前者是为唤起人类先天本能的善意,后者是为防御人类后天作恶的可能。老子敏锐地看到,人类的好恶取向是单向、排他性的,然而这个由“道”所布置下的天下是一个动态的所在:“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彼此促进而生而形而成而满,“意声之相和也”是一个公认的理解盲区,我们单独拿出来解释。

从这几组相对的词汇上来猜测“意”与“声”的关系不难,但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体验,说实话,我也是在几年前反复校正其文字正误后才尝试体验一下这二者的对立关系,更多的马虎人愿意独辟蹊径选一个相似的“音”字来代替“意”,“音”与“声”成了一体,大错特错。亲爱的读者,你们现在可以体验一下边发声边思考,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发声的时候就停止了思考,而思考的时候则不会发声,老子从芸芸相对的词汇里面选这么一组怪模怪样的反义词来“压阵”,肯定有其用意。我们先看这几组相对的词汇,应该都是人类生活的主观体验,但老子把它们之间的壁垒打破了,其二者都是时时刻刻运动转化着的,一句话总结,“先后之相随,恒也”——前后脚的关系,而且这是一个“绝对真理”。再看“意”与“声”,它关系到前章“道”如何与我们发生关系的问题,所以被老子精挑万选了出来,放在最后,它们相互转化的最佳场景,就是“祷”,其实“祷”在中国的上古典籍中经常出现,它与“天帝”这个“祷”的对象曾经密布在商周以前的龟甲钟鼎之上。如今一说“祷告”就归于西方宗教,未免令华夏先祖齿冷。“意”“声”的相互驱动就是祷告的最佳方式,心中有想,转化为语言,语言又激发情感,情感又令语言汩汩而出。
“是以”之后,是老子的总结,因为我们大多数学者对“圣人”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所以那解读不忍卒读。“圣人”就是之后的耶稣,身兼“神”与“人”双重身份,舍他其谁?就如同网上许多人在找所谓“紫薇圣人”一般,“紫薇”二字我用《圣经》其中一个片段来呼应:“他们给他穿上紫袍,又用荆棘编作冠冕给他(这虚弱的人)戴上”——《马可福音·15章·17节》

正是因为我们人类所好恶、所分辨、所区别的种种对立都只是“运动”中的某一部分,所以耶稣始终处在一种“无我”的状态中,他的出生、逃离、受洗、传道、受难、复活都早已被《旧约》时代的众先知们一一预言,不差分毫,他认真地遵行着天父的指令,按东方的说法,遵行着天道的规律。佛教有“如是我闻”的诸多说法,耶稣相比而言,话太少了。他是一个行动家,用一个个壮举来教育人,当然老子这里的“不言”主要还是指耶稣用降下圣灵引导人在其体内做工的方式来达成教育,相关案例可以详见“十二门徒传道”相关章节,这相对于传统“开坛说法”的教育方法,实在是一种匪夷所思的革新。按老子的思路,耶稣安排犹大来背叛他,也只是完成上天的剧本,那么那种儒家般苦口婆心的感化教育才真正显得愚蠢而多余。世界本无对立,圣人选择顺天而为,也不用教育从恶为善,其他万物则更是如此,蚂蚁搬家又搬家,蜜蜂采蜜又采蜜,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纪念没有缅怀,成就的一个个事件不会让时间停留一秒,无论是盛典还是疫情。时间流水没有停留,自然无所谓失去。这是世界的冷酷,也是世界的公正。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导读(一)——道经(1-4)

    一.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共分81章,上篇<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11,12)

    解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字意双解: 有了车毂 ...

  •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出处及意思

    摘自<老子·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神话野史:神佛演化与宗教发展

    灵,自性自足,无始无终.灵化道心,道心铸神,开天辟地,创造人类.故,灵为元始初化道心,道心铸神开天造人.后法之世,五百年塑神,二千年树人. 译文:元灵,发乎自性法力具足,没有起始也没有终结.元灵幻化&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q ...

  • 你一急,孩子就能出个好结果,这是什么神逻辑?——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yǐ).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wéi)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zuò)焉 ...

  • 道德经第二章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章 第一段:天下皆知 ...

  •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道德经第二章译文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甫居. ...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

  • 这是宇宙运行最基本的规律与方法,我们该如何运用?(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与译文)

    宇宙的规律和运行方法是辨证的. "善"与"丑". "善"与"恶". "有"与"无" ...

  • 道德经第二章——有与无

    道德经第二章,简单几句话,道出了很多真谛--没有对比,没有 区分,有了对比,才有了区分. 先贴出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

  • 读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