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364 | 记者节有话说·蔡赞生:业余作者如何变成编外记者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发现力,一名“编外记者”的胸中“丘壑”

·蔡赞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文章初就开始在市报上发表豆腐块,每一次拿到小小张的《汕尾报》,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每一条新闻报道、每一篇文学作品,乃至中缝的启事、声明等。或许,从那时起,我便在心里埋下了记者梦的种子。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因为笔耕不辍的缘故,我逐渐成长为本市知名的笔杆子,很自然地与很多编辑、记者成了朋友,也有幸参加本地一份宣传内刊的编写工作,有机会到各地新闻单位参观学习并参与采写、编辑的过程。我对新闻记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开始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练习采访、写作、拍摄和编辑的技能。从我写下一篇篇消息、通讯稿登上报刊之后,我的脑海中闪现的是少年时代读报、写稿、投稿时的那个梦想,心中阵阵激动,虽然不是正式的记者,但当年的梦也可以说是曲线实现了。

业余参与采访的日子里,我跟其他“正规军”一样拿起本子和笔走进人群,举起相机面对着一张张陌生的面孔,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个真实的令人感动的瞬间。当我在经历过一次次疑惑、震惊、感动、同情和喜悦之后,我似乎渐渐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意味着什么,记者不仅仅是“无冕之王”,更应该是“笔尖的舞者”和“人民的声音”,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敢于为群众发声的责任和担当。笔尖上的功夫要狠补,在此之前,我以为我的笔力还过得去,真正采写起来,并且和一些真正的行家里手交流之后,才知道自己差了一大截。行,然后知不足。我开始了疯狂的恶补——阅读、写读书笔记、看报纸、做剪贴、划版面、看电视、记录电视新闻中记者的每一个提问……我使尽每一分力气,想让自己思想丰满起来,笔尖流畅起来,技能娴熟起来。虽是一名通讯员,只是业余时间参与采访,但却是全情投入,像一只雏鹰,即便磕磕碰碰,仍渴望到那片思慕已入的天地里去体味翱翔的畅快。

三百六十行,行行皆不易。记者也一样,接触哪一行才知要干好都不简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处。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不担心自己的文字能力,而要写好新闻,最难的却是如何去“发现”,如何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由头。的确如此,同样的一件事,为何在有经验的记者笔下会显得立意不凡,贴近民生;而对于我们经验不足的采访者则仅仅是抄抄材料,重复过程呢?简言之,就是因为缺乏发现力,没有抓住新闻由头,没有去发现同一事件或现象的内涵和本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时候,新闻的发生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编外采访者不可能与专业记者抢时效,而是要做到胸有丘壑,曲径通幽,找到一个读者想要了解的“由头”,抽丝剥茧,找到一个最有价值的角度。

发现力是新闻的生命力,新闻由头,则是一名“编外记者”胸中应藏的“丘壑”。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一个记者的水平高下,并非文字本身,首要的应该发现力的高下。而发现力的培养,则在于自身责任心的培养。

孟子曰:“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新闻采写者,“正规军”也好,“编外人员”也罢,并非简单的记言记事者,抄抄会议材料,拍拍事件结果,都是无意义的敷衍,唯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做到胸有丘壑,方能提高新闻捕捉能力,方能写出为民发声的好新闻,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可能你会读:

文学看台1362 | 郑志聪:记者节感悟

文学看台1361 | 黄铭标:我的座右铭

文学看台1360 | 彭伟栋:记住初心与使命

文学看台1359 | 钟佳韦:新闻之路我在前行

文学看台1358 | 林敏:快乐·责任

文学看台1357 | 卓科荣:记者的酸甜苦辣咸

文学看台1356 | 黄俊杰:节边语丝

文学看台1355 | 戴国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文学看台1354 | 忧乐:幸福源于强大的祖国
文学看台1353 | 林培琼:牛嵴岭夜行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