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两周毛氏二世祖名讳考
摘要:芮氏、毛氏、南宫氏皆为毛氏鼻祖叔鄭公之子分封派氏而得。以班簋、师毛父簋和隥簋三器系联并结合顾命篇考证,可知芮、毛、南宫三家实皆是兄弟。以隥簋佐助,可证班簋铭"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句中,隥就是毛氏二世祖毛懿公的名讳。
关键词:尚书;顾命;鄧簋;梁带村遗址;芮国;毛氏;芮氏;氏中分氏
《邓簋》(应释作隥簋)是2007年出土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址,而该遗址学者一致认为就是西周末年迁徙的芮国。古芮国遗址是2005年发现的,当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陝西金文集成】(15)1689_鄧簋,实因名隥簋
该遗址陆续发掘前后五年时间,探明为一处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大型墓地。据统计,这里共发现总面积330000平方米的墓葬群,1300余座古墓,64座车马坑,出土文物数万件。
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出土的七鼎六簋,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是侯国。结合六簋上的铭文,专家考证27号墓主人是芮桓公,他是芮国最鼎盛时期的一代国君。
隥簋是该遺址M586墓地出土的。不过因墓主人身份无法确定,簋铭中人物身份难解又无族别信息,故出土以来,不大为学人重视,也极少有人做过专门研究。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址
正因为对铭文的不理解,导致此簋命名也是错误的。考古学家命名为鄧簋,或以为是曼姓邓国之器。然哲以为,此簋作器者实名隥,是毛氏二世祖毛懿公的名讳。
为了方便讨论,兹将簋铭原图及哲所作释文录于下:
隥簋铭:"身皇剌侯迺/闭朕毛父用/辛祀,隥乍(作)为/宝,用(享)于其皇/文且(祖)考,其万/年永宝/子子孙孙用。"
【梁帶村芮國墓地】彩版七八:1_鄧簋铭文
之所以对此簋非常在意,是因此簋铭中有"毛父"二字。据哲研究,"毛父"乃是周成王对毛叔郑的敬称,见班簋铭。遍检出土铜铭万余方,"毛父"仅见于班簋、师毛父簋和隥簋三器。
班簋铭中"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句,前辈学者(包括我自己)大多数是将"圣孙"后读断,释隥为登。以此簋系联研究,"隥"实应释作人名。
此簋中,隥字是反写字。参见铭中它字显然可辨。铭文字元结构从阶登声,实非鄧字。与班簋中隥字同。
班簋铭文-西清古鉴
铭文首句较难懂,哲用白话解释下:迺,乃也。闭,阖也。此句意思是名叫"身"的皇烈侯和我的父亲"毛父"共同在辛日用祀。说明皇烈侯和"毛父"去世年天干相同,都是在某个天干为辛的年份,所以会在辛日共同用祀。
虽然"身"为何人尚不可考,但器主隥称其父为"毛父"是无疑的,而"毛父"是成王时的毛叔郑专称,可推隥是毛叔郑次子中旄父(毛懿公)之名。
哲往昔曾撰《西周中旄父考证》一文,详细考证了《逸周书·作雒解》的"中旄父"乃毛氏鼻祖叔郑次子,也即典籍所载文王幼子冉季载的次子。是叔旄方彝中的"叔旄",盩伯毛鬲中的"盩伯毛",师毛父簋中的"师毛父","旅鼎、毛公旅方鼎"中的毛公,《尚书.顾命》中成王托孤六卿之毛公,《竹书纪年》中的毛懿公。唯一遗憾的是未能考证出毛懿公的名讳来。
师毛父簋
周人尚礼,称谓多用敬称,字号由兹泛用。文献铜铭中他称多以号或字,自称多以名,王呼亦多为名也。这与古人崇信"名魂相符",刻名于鼎彝以通灵神先祖,以求神灵庇佑的观念是一致的。《礼记·曲礼上》:"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班簋铭中,毛班称其父考名"爽"(毛注:或读为燛)。"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句中,毛班已将祖父毛公名讳写出,则铭中"丕(不不)丮(极)皇公"显然就是指文献所称文王嫡幼子毛叔郑(冉季)。如此,则两周毛氏四代先祖名讳泯然可知也。
哲在2003年左右就提出了书顾命篇中的芮伯、毛公是冉季(毛叔郑)儿子的推论,《邓簋》(应释作隥簋)在梁带村芮国遗址的出土更是进一步佐证了我的观点。
尚书 书影
芮是叔郑长子,分氏称芮国,故可称芮侯。身皇剌侯,是指身的祖父,"隥"应该比"身"长二辈,身的祖父和"隥"是兄弟关系。确切点说身的祖父就是毛叔郑的长子芮伯。此簋是隥给侄孙身制作用于祭祀其大祖的礼器。
尚书顾命篇是解开文王幼子冉季(毛叔郑)家族谜团和西周历史的绝好记录。王国维《周书顾命考》说:"古礼经既佚,后世得考周室一代之古典者,惟此篇而已。"
王国维是从研究周代礼制的角度着眼的。哲则以为,只要理清了顾命篇中的人物关系,则能理解西周二百八十年的王权执政为何一直在周召毛毕家族手中掌控,且主要在毛氏家族手中。
王国维说尚书顾命篇价值不菲
正如汉儒所说,太保、毕、毛称公,则三公矣。六卿次第,冢宰第一,召公领之。司徒第二,芮伯为之。宗伯第三,彤伯为之。司马第四,毕公领之。司寇第五,卫侯为之。司空第六,毛公领之。
汉儒以毕公为太师,从师毛父簋看,则毛公为太师矣。因《周官》篇三公之次太师、太傅、太保,太保最在下。汉儒又曲解成"此篇以召公为先者,三公命数尊卑同也,王就其中委任贤者,任之重者则在前耳。"实际是毛公乃文王孙辈,太保奭、毕公高皆文王子辈。周人重尊尊亲亲,故毛公虽以太师之重,王族之亲居三公末位。
文王幼子冉季既任过司徒,亦任过司空。在书顾命中,司徒职为芮伯受领,司空一职为毛公受领,故可推芮伯毛公皆为冉季之子也。芮伯在周王室任司徒职,虽然不是公爵,但地位很高。
在《康王之诰》中,"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此处芮伯以司徒之职能与太保共同向康王宣成王遗命,却没三公之一的毛公什么事,盖因芮伯是毛公之兄也。
西周宗法制中,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而这往往与封土派氏制度相辅相成。
故氏中分氏,异氏而同祖者比比皆是,维其受土分氏后,其后裔不再以原氏祖为祖尔。然五世之内,血亲关系还在,断不会因兄弟子侄各受土分氏后则不算族亲也,故有五世始迁宗之说。
这种名实相离之血亲族属关系往往将后代史家搞的头大,如司马迁对文王幼子冉季分姓派氏情形知之甚少,以一句"冉季载其后世无所见"敷衍了事,于《史记》中将西周至为重要的文王嫡幼子毛叔郑(冉季)世家付之阙如。
氏中分氏,这个是分析西周贵族姓氏分封变迁的秘钥,前人不察,所以没搞清西周的历史。姓是西周始有概念,是用于统氏的。远古先有氏,后有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本用于女子,分封制度产生大量氏称,即以姓统氏。姓是族,氏为支。黄帝二十五子,以母别分作十二氏。后氏中分氏,十二氏转为十二姓。王室后裔之氏皆有姓之实,盖因分封导致氏中分氏。毛氏之称源自毛叔郑,而叔郑为文王嫡幼子,故有姓之实。
芮氏、毛氏、南宫氏皆为毛氏鼻祖叔鄭公之子分封派氏而得。以班簋、师毛父簋和隥簋三器系联并结合顾命篇考证,可知芮、毛、南宫三家实皆是兄弟。以隥簋佐助,可证班簋铭"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句中,隥就是毛氏二世祖毛懿公的名讳。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