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天哲:丽泽书院与金华六中

南宋四大书院之一丽泽堂

金华一中是省内皆知的百年名校。在它自身校史介绍中,炫耀说它的前身金华中学堂的建立可追溯到南宋的丽泽书院、明代的崇正书院及清时合两书院之名的丽正书院,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悬匾“丽泽书院”至2002年,已有794年的历史;自清光绪二十八年8月(1902年9月),由丽正书院改为金华中学堂实行新学算起至2002年,已有100年的历史。话虽不错,不过在我看来,我初高中就读过的金华六中与丽泽书院的渊源并不亚于它。

丽泽书院,金华人的骄傲,是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创设者为吕祖谦。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奠基人,并开南宋浙东学派之先声。宋孝宗乾道、淳熙时期,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被称为“东南三贤”。吕祖谦开创的丽泽书院,不仅是金华学派的发祥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而且许多丽泽弟子还把丽泽之学传播于各地,促进了新旧学派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南宋两浙学术文化的繁荣,天下由之称婺州为“小邹鲁”。因此全祖望在《鲒埼亭集外编》卷四十五将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并称为南宋四大书院。

凡事都有个缘起,丽泽书院也不例外。《宋史●吕祖谦传》说:“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这个是讲他的学问渊源的。事实上,祖谦之创设丽泽书院以讲学,也承钵了父祖辈的讲学论道风范。吕祖谦家族系四世五相之家,祖上皆官位显赫,学业上也颇有建树。其八世祖吕蒙正,字圣功,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进士第一,三登相位;七世祖吕夷简,字坦夫,真宗咸平三年进士;六世祖吕公弼,字宝臣;吕公著,字晦叔均以荫入仕,分别赐进士出身和登进士第。以上诸吕皆曾入朝为宰相。五世祖吕希哲,字原明。自其以下,包括曾祖吕好问、伯祖吕本中、祖父吕弸中、父亲吕大器等,皆为朝廷命官。如此一代一代连续不断地在朝为官,在宋以前和以后的历朝中不多见。

吕祖谦

吕祖谦曾祖父吕好问,字舜徒。吕公著之孙,吕希哲之子,以荫补官。钦宗时(1126年)任御史中丞,不久改兵部尚书,建炎元年知宣州。靖康之难后,金人立张邦昌,以好问为事务官。吕好问劝他迎立赵构为帝。与杨时并列道学家,有「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之称。于宋高宗有拥立之功,曾“力劝张邦昌以皇太后还朝,义迎康王。”待高宗即位,太后遣好问公奉手书诣行在所,高宗劳之曰:“宗庙获全,卿之力也。”建炎元年(1127),随髙宗赵构南渡,宦游婺州(今浙江金华)逐家焉。以恩封东莱郡侯。避地,卒于桂州。吕好问携家宦游婺州时并无自己的宅邸,居所是向官府借得的官屋。

近代以来,研究丽泽书院、吕祖谦的专家学者有不少,但并不是有太多人能注意到祖谦父祖辈“家族聚居论学”对其的影响。自隋、唐开科举,官宦士族多通过“家族聚居论学”方式培育子弟,由于家族成员地位优越、见识广泛,可以将日积月累的修养、学识、才智、修业科考门径及当官为政之道,倾囊授教于子孙辈,故在考场、仕途上可以占据特殊优势。祖谦家族也不例外,谢山《札记》云:“吕正献公家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一个家族数代之内这么多人能走上仕途,并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良好的家族式教育。有学者注意到“吕氏家族的上下辈之间的论学,不仅在亲父子之间,也在从父子之间进行。吕氏家族论学不仅在本支之间,而且也在表兄弟、舅甥、外祖外孙之间进行。”由此可见他们的聚学有一定的开放性。吕氏家族到了吕大器、吕大伦(即祖谦父辈)这一代,家族讲学就开放到了社会。他们在金华借居的住所,家族聚学的同时也授徒、讲学。

有学者研究说,绍兴十五(1145)年,“是岁,吕大器与弟吕大伦、吕大猷、吕大同在武义共建豹隐堂讲习,期间,吕祖谦侍父在武义。”(杜海军《吕祖谦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版),时吕祖谦才9岁。哲以为,吕氏家族聚居论学绝非定居金华始有,自吕好问携家宦游婺州,这种家学风气带到金华是必然的,故到了吕祖谦父辈创立塾斋也就不足为怪了。不管豹隐堂在武义还是金华老屋,吕祖谦与胞弟吕祖俭在没迁居新宅前,在祖辈“家庭讲学”基础上创办塾斋应是事实存在的,“丽泽书斋”、“丽泽书堂”或是早期的塾斋名。

很多学者提及吕祖谦最早的讲学会友之所(丽泽书堂),都认为系其曾祖父东莱郡侯吕好问于建炎年间宋室南迁时携全家自开封迁居金华时所借之官屋。但对这“所借之官屋“之所在皆言语不详,未能考证明确。许多人受宋代楼钥在《东莱吕太师祠堂记》记述影响,因其云“丽泽书院其址在光孝观侧,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而误认为吕好问所借官屋也在此地。事实上吕氏家族寓居金华所借官屋是在将军路太史第这一带,有两条线索可以证明。

一是,据宋楼钥在《玫媿集》中云,嘉定元年戊辰(1208)吕氏门人和婺州一批士大夫联名呈词,请求官府将吕祖谦祖辈所居过的官屋之半,僻为一堂为成公祠,以祀纪念吕祖谦。二是,金华一中校史写的很是明白,“民国二年3月,(金华中学堂)借吕成公祠为膳厅。租仓圣祠为调养室(医务室)、婺州公所余基为体操场、朱大王庙为寝室。”而当时的金华中学堂旧址就在今天的将军公寓(原122部队医院宿舍),即古“丽正书院”所在。可见吕成公祠就在将军路古“丽正书院”这一带,但这个吕成公祠并不是最初的“所借官屋”。

楼钥《东莱吕太师祠堂记》说的“丽泽书院“实为吕祖谦在婺城西南隅之曹家巷所置新宅,后人因祖谦被尊为理学宗师而名其隅为“道学坊”。其地为“铁岭头”,而非有学者说的”儒宗岭“。据《吕祖谦年谱》载,其址在长仙门内向西数十步光孝覌侧,一览亭东北(注;一览亭为明宣德戊申三年公元1428始建)、清县学后(注;其地今“望江饭店”后面三层民房之基)。新居於同年秋动工,次年春完工,闰五月初八竣工。这样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随之也迁移至新址(祖居之屋退还官府),正式定名为“丽泽堂”。

提到将军路,在金华城,可谓人尽皆知。但对将军路上的古地名,现在的人就不太了解了。将军路,东起东市街,西至解放东路。曾名建国路,分称后白塔、净渠头、东岳殿、塔下寺。金华侍王府保存有一幅民国时绘制的城区图。图中显示,从胜利街口到酒坊巷这段路,北面自西向东有律师公舍、八婺公所、吕成公祠、金中二部(哲注:原分巡道署、丽正书院、金华中学堂旧址)、仓圣祠、保衡阁、东岳宫、正谊小学(哲注:较早可能是称文昌庙)。酒坊巷路口之北是着名的潘良贵寓宅--太史第。据金一中校史记载,民国十六年四月始,始将“中学本部(原侍王府区域)名为第一院,第一分校(将军路丽正书院旧址)为第二院,第二分校(哲注:旧府学,金一中原初中西斋)为第三院。”至民国二十四年,将“第二部初中校址与附小初级部校址互易。中学、附小各并成一区域。初中分为东南西北四斋。”在此图上,著名的万佛塔是以”宝塔“之名标注在永福寺之侧。万佛塔作为金华古城区地标建筑,1942年为避免日机轰炸以此塔为标识而被拆。由此看来,此图当在民国二十五年到民国三十一年间绘制。

民国手绘金华城区图

文献载,嘉靖年间,时吕氏子孙又将原在光孝观北的吕成公祠迁建至分守道右(有学者注为清丽正书院后,今将军路道前北。)而《丽泽书院及其播迁浅探》一文作者吕祖谦后裔吕士禄先生认为是在“今将军路道前之北土名岭头”。哲以为,历史上吕成公祠的迁建共有二次,其一为宋楼钥在《玫媿集》中说的那次,是将吕祖谦祖辈所居过的官屋之半,僻为一堂(哲注:即民国的正谊小学旧址)为成公祠,以祀紀念吕祖谦。其二是嘉靖年间这次,吕氏子孙将吕祖谦故居的吕成公祠迁建至分守道右(哲注:即民国城区图上的吕成公祠旧址)。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后人对吕氏家族最早“借居之官屋“的模糊,以为在民国尚存的”吕成公祠“左近,其实应该是在宋嘉定元年所建”吕成公祠“左近才是。联系到自酒坊巷、太史第路口至鼓楼里和旌孝街路口一段,古称“芭蕉岭”,后叫“冯宅岭背”。北为大洪山、万佛塔和永福寺(古密印寺)。哲以为,吕氏家谱中的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太史第这一带应是时人称呼的“芭蕉岭”岭头。可见,吕氏家族寓居金华所借官屋应该就在东岳庙(殿)东侧,民国的正谊小学旧址这里。

吕士禄在《丽泽书院及其播迁浅探》一文考证说,(吕祖谦曾祖好问)携家宦游婺州时所借居之官屋,名谓“御史尚书宅”。正堂堂屋三间,厢屋各六间,祀厅和敇书各一座(见八达《东平吕氏宗谱》吕祖谦《赠曾大父好问亊蹟序》),址在古子城东北“铁岭头”,这是最早的“塾斋”。这个地址,吕先生注为:今将军路北之酒坊巷北段,“电子仪器厂”之基。哲以为,吕士禄先生可能把族谱内记载的“岭头”和“铁岭头”搞混了。所谓“古子城东北”应该指“芭蕉岭头”,或叫“冯宅岭头”,不可能指向婺城之西南隅的“铁岭头”。他的注释倒是无大错,确实大致在今天的“电子仪器厂”左近,我怀疑这片老宅就是当时我就读的金华六中初中部,后来的建国路小学旧址。

建国路小学,解放前就存在了,民国时称正谊小学。后来称金华第三小学,解放后学校改名为东泽小学,后又易名为塔下寺小学,曾做过金华六中初中部,后来又给了建国路小学用,直至更名为现在的胜利小学。我上初中那会,就在此读书。学校地址在原东岳殿边(原电子仪器厂东侧,现将军路上)。学校大门开在将军路上,后来大门开在酒坊巷128号(此段过去称太史第,此门正是过去学校操场的边门)。

记得学校的大门在西边一侧,双开朝南,比路面要高出许多,需步上几个台阶。进了大门,是一个空廊,左右是木构件泥墙,往里右拐是个边门,又是台阶。下台阶,右边是两间教室(一班、二班),教室前是天井,有树,忘记是啥树木了。正北向又是数级高台阶。有左右两个厢房,呈七字状左右对称,左边是教师集体办公室。右边是(三班,四班)教室。再沿路往北有礼堂,礼堂往东下几个台阶又有两间教室(五班、六班)。礼堂西边有一弄堂。穿过弄堂是学校的操场。操场不大,除了一个篮球架、两个沙坑和一个简陋的主席台,没有什么设施。此格局与吕士禄先生描述的“御史尚书宅”非常近似,疑心“正堂堂屋三间”就是南边二个教室和加回廊,回廊是西边的一间堂屋改造而成。

金华六中的建校历史算起来并不算久远,但因为和金华一中、金华师范学院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承启和外延关系,要讲清楚六中的建校历史从那一年算起还真不好说。要是按金一中的说法,其实六中的历史一样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丽泽书院。算了,不攀比了,就说说六中的建校史吧。六中实际是脱胎于金华师范学院的中学部,这就不得不扯金华师范的建校史了。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金华知府宗舜年呈请改试士院(今侍王府纪念馆址)为金华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1913年(民国2年)6月,省议会决议改为省立,称浙江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16年2月,筹设附属小学。1923年秋,省立第七师范学校与省立第七中学合并,设中学、师范、小学三部。合并后称省立第七中学。得,又得扯上金一中了。很多人印象中,金一中的旧址就是在鼓楼里,实际上不是的。前面说过,在未合并前,这个省立第七中学(早年的金华中学堂,后来的金一中)旧址在将军路上的丽正书院。合并后的省立第七中学才在鼓楼里。

从1937年开始,为避日机轰炸,省立第七中学(中学部、师范部、小学部)基本上是在颠沛逃难中办学,辗转于金华、义乌、永康、武义、缙云各地。1940年6月,师范学校单独设置,称浙江省立金华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金华师范从佛堂迁回金华城内,以府孔庙为校址(鼓楼里校址体育馆至第5幢校舍一带)。而省立第七中学(小学部、中学部)则由缙云迁回婺城原址鼓楼里,1953年,学校改称“浙江省金华第一中学”。1958年10--11月份,根据金华专署决定,迁校蒋堂。

金华师范则于1959年1月,迁入原金华一中(鼓楼里)校址。金华师范1969年始办初中班。1971年曾更名金华县第一中学,1972年春增加高中班。1974年秋恢复招师范生,原初、高中班分出创办县中学,即金华第六中学。可以说,省立第七中学脱胎出两所中学,即金一中、金六中。没错,一所是地区级第一中学,一所是县级第一中学。自金一中58年搬迁蒋堂后,金华六中、金华师范学校成为“丽泽”余馨在城内的承继者。1998年12月,金华师范与义乌师范合并加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暑期,金华师范搬迁至新校址大黄山校区。这样,金六中就接收了原先的金一中、后来的师范学院这一大片区域办学,直到2012年,为适应古子城开发而整体搬迁到了金华城北新校址。可以说,自2000年以后,直到2012年期间,金华六中成了“丽泽书院”遗韵在古城内的最后绝唱。

金华古子城保护规划图

说是县级的第一中学,说实话,当时的办学条件并不咋样。因条件限制,初、高中并不在一个地方,初中部是破破烂烂的,看起来就像是几百年的老屋,又此地前身做过“婺江中学”校址,故有同学给取了个外号叫“蜗缸初中”。高中部不了解,当时也没留意,后来才知道是在金华师范的北面,原先金华府学(金中附小)的这个位置,等我上高中时已建造了一幢三层楼房作教学楼。当时的六中初中部比起转学前我在乡下就读的含香初中来说,我以为我又走进了乡下。因为早两年前含香初中就盖了新校舍,建在一个小山包上。那是一色的白墙黄瓦,十几间教室坐落有致,有食堂、教师宿舍、还有一个大大的礼堂,教室前还有数亩宽大的池塘。不过我的青少年时代大半是在金六中度过的,在这里读了五年半的学,很快就喜欢上了六中,爱上了六中,觉得一生中能在六中读书实在是我的幸运。

金华六中旧址坐落在古子城中原府学这个位置,早先做过金中附小。国立英士大学从温州迁到金华时,也曾作过校址。六中周边文物古迹甚多,校址西侧就是古子城的西城门桐树门,原先城楼上建有星君楼,据说朱元璋曾在此楼夜观星象。南衔金华师范,师范学校再往南就是南朝著名文字家、史学家沈约创建的八咏楼。八咏楼左近又有黄宾虹故居。教学楼东边是六中操场,原是天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的练兵场一部分,另一部分作了师范的大操场,二者可容数万军队操练。操场北面就是侍王府所在。科举时代,太平天国侍王府曾是清朝的试士院。古子城的周边遍布的是清代的考寓、试馆。在还保留着民国初年风貌的酒坊巷(以前叫桐齐坊),你还依稀可以看到古代考寓的痕迹。酒坊巷以南一带依次有兰溪湘岩试馆、永康吴家试馆、东阳程家试馆等,八咏路上有武义人开的考寓徐家古里,永康考寓则在将军路上。明朝时,金华人戚寿三在桐齐坊开设酒坊,所酿制的金华酒闻名天下,连当时京城也风行金华酒,小说《金瓶梅》中也数次提到过。

古子城这里确实是金华城的文脉所在,不过丽泽书院和金华一中、金华师范、金华六中的错综复杂的承传关系,当时我也没深入了解。但我知道就读的初中部左近就是太史第,边上就是万佛塔、永福寺旧址。后来这里是部队医院,我的很多同学父母是部队医院里的人。虽然万佛塔、寺都已了无踪迹,但塔下出土过很多宝贝的传说和聊斋里聂小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还是吸引我和同学会时不时的跑进部队医院大院里寻求古迹,希冀能有个意外的惊喜,顺便去偷看那里漂亮的女兵。初中教室边上的天井是我们嬉闹的乐园,课间休息总晃动着我们欢乐的身影,婆娑的树荫下我们争分夺秒地玩着弹子、皮筋,早已忘了学校深处还有个大操场的天地。夕阳西下,我们有时也会背着书包跑到八咏楼,攀爬过那些栏杆,溜进李清照曾经登临过的名楼,去抚摸那些岁月的斑斓,吟咏些现在看起来绝对幼稚的诗篇,梦想自己的名字也能永远留在此间。也曾阴错阳差地被安排到了侍王府东院的几间老房子内读书,得以随意地溜进侍王府里,瞻仰那些古老的壁画,看几眼千年古柏,然后躺在阴凉的青砖地上,翻翻随身带进来的书。

综观金华文献之学,由“东莱兄弟”所创立的“丽泽堂”始肇,乃兴以“丽泽书院”,宋承者有何基、王柏,元有金履祥、许谦继力讲学,虽时光流逝,沧桑沉浮,书院也几度易名,沦海播迁,然金华的学脉从未曾断过。丽泽堂、丽泽书院、崇正书院、滋兰书院、丽正书院、金华府学,金华中学堂、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金华师范、金华六中皆一脉传承,递延不绝。时光的车轮总会碾皱历史的面孔,昔日的塾斋、精舍、书斋、祠宇,府学县学,屡废屡建,蜕变为学堂、书院、中学。历史总是犹如凤凰涅盘,后起者而生。

在六中读书的那些岁月里,每天都经过那长长的酒坊巷,青石板、鹅卵石铺设的道路已然被水门汀所替。也没能再闻到那戚家酒坊黄酒的飘香,身边飘过的也不是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晚自习后,披星戴月而归,踌躇于古巷口,遥望塔下寺,始终也未见小倩幽魂。然我还是喜欢走这长长的酒坊巷,喜欢盘桓于六中旧址的校门口,耳边仿佛可以听到小孩子翻唱着民谣:“桐齐檐,出状元……”晚上路过湘岩试馆、东阳考寓,仿佛能看到里面青烟袅袅,书声琅琅。走过《浙江潮》、抗日义勇军的旧址,仿佛闻到了油墨的芬芳,听到了抗日的口号此起披伏的回荡。漫步到古巷北口,回首遥望巷尾,仿佛沈约、李清照、吕祖谦、唐仲友、北山四先生、黄人望、千家驹、黄宾虹、邵飘萍、陈望道、吴晗、汤恩伯、何氏三杰等,从巷里一一走来。

谨以此文献给我六中的同学和校友

毛家小子天哲于浙江金华

2015年5月29日草

2015年6月1日修订

来源:騰訊空間 作者:毛天哲

(0)

相关推荐

  • 玉山官溪近代教育家——杨文洵的故事

    玉山官溪近代教育家--杨文洵的故事 文/郏贞亮     胡华彪 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盛世的出现无不涌现大批德才兼备的贤才,而德才兼备的贤才大批涌现,无不与教育密切相关.故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 ...

  • 安庆第一中学

    滔滔长江东入海,我居古皖.巍巍学府开文运,我坐龙门.中西交融,文理并重,桃李浴春风,争第一,怀天下,永为国之栋. 列位看官,这首词名是"永为国之栋",写的是大气磅礴.舍我其谁,让人 ...

  •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校友会纪念塔

    <苏州日报>2021年02月27日 B01版 杜祯彬 在苏州中学校园内的道山半坡,有一方被凿去字迹的四面碑,旁边的标识牌上写着:"石塔遗迹,民国初年(约公元1914年),此为民国 ...

  • 文学看台1281 | 韩师,我们做梦的地方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 这里有上千个文学文艺刊物投稿邮箱,值得你收藏 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赞赏归原创作者! 拉到底部,有赞赏 省作协九代会召开,蒋述卓连任主席 奔向海陆丰 | ...

  • 李叔同与温州 | 李叔同与温州当时的美育情缘

    弘一大师(李叔同)是艺术领域的通才和奇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育>1920年创刊号 这是 ...

  •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08)

    怀冰艺术2021-02-04 20:47:00 民国初期的山西美术家(下) 文山(1894-?),山西右玉人,蒙古族.山西省政协委员,擅长油画,也作国画.幼时聪慧,天赋极高,加之省府之地拜师方便,近几 ...

  • 回母校金华六中的讲话稿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回母校金华六中的讲话稿 文/毛天哲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大家晚上好! 在我的演讲开始之前,请容许我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 ...

  • 毛天哲:刘心武的梦中得句

    刘心武1996年在<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叫<江湖夜雨十年灯>的文章,其文中说是有一次梦中得句啦:"江湖夜雨十年灯",就那么一句,还"挺有诗味儿 ...

  • 金华“丽泽书院”考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见解 金华"丽泽书院"考 文/毛天哲 在吕祖谦研究中,有个无法回避,也困惑人们多年的问题是,由吕祖谦创办并被清代史学 ...

  • 毛天哲:金华侍王府内读书记

    古子城,是金华的文化发源地.据明万历<金华府志>载,"婺州旧有子城,在大司前谯楼巷至星君楼.大司后坡仙台一带,周长四里."即今金华城东八咏路以北,东市街以西.酒坊巷以东 ...

  • 大黄风、白毛糊糊、莲针墩【六】

    〓第 1532 期 〓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钻进了大黄风的土腥气.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朗读课文童声合唱交响曲.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布满了牛耕希望的田野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 ...

  • 毛節民老師作品集【六】

    先秦-屈原<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覧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 ...

  • 甯普林著:《毛百斤打铁》第十六回 魏相和卖瓢得利 汤家女弃恶投贤

    邵东人尤其是邵东五金人有必要了解的一段历史 诚邀有情怀的单位或个人冠名正式出版 联系电话:13517392853  13975960608 根据天天向上等网友的意见,章节标题改为章回体.内容也做了适当 ...

  • 甯普林著:《毛百斤打铁》第二十六回 打军刀锤声动地 庆功酒笑语惊天

    邵东人尤其是邵东五金人有必要了解的一段历史 诚邀有情怀的单位或个人冠名正式出版 联系电话:13517392853  13975960608 根据天天向上等网友的意见,章节标题改为章回体.内容也做了适当 ...

  • 签约诗人徐忠宝《毛骨朵花开了》外六首 | 金宁《摄影展》

    (插图系金宁摄影作品) 徐忠宝作品 毛骨朵花开了 (歌词)     穿着带毛的戎装,     举起阳光的微笑.     你用紫色的花语告诉小蜜蜂,     春天来了.     窜出开化的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