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07 | 文化之旅20:城区篇·东涌捷胜行(陈辚王晓忠白云数片罗惠香潘舜霞)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文化之旅

 


“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的作家们在捷胜“何氏私塾”采风。

孙彦修 摄

文化之旅——城区行

东涌捷胜采风

走读古镇捷胜

◎陈 辚

每次提起“六百年文化悠久,八百里风情敦厚”的古镇捷胜,好像是我的故乡,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温暖的感觉。或许这种感受如林徽因所言:“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以前,我多次到过捷胜,登临过“海岸第一山”的云山“得道庵”,游览过石厝山的“黎明洞”,也参观过城内“文亭阁”遗址,踏过古城内的大街小巷。每一次与捷胜相遇,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知,六百年的历史文化,犹如一朵莲花依次在眼前盛开,让我这个外来的客人,从心底真切读到了她幽雅、古朴的文化韵味。

捷胜“得道庵”,是我常去的地方。这座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古庙,位于捷胜城外西郊两公里处云山半山腰处,背山面海,风光幽雅壮美,有“地拓三弓,却翠西山之秀;天开八景,洵增南国之光”之雅称。古庙隐没在丛林山色之中,观山是那么的翠绿,看庙是那么幽静,梵音袅袅,古韵摇曳,令人神情怡然,都能拾得一份愉悦、惬意的心情。这次因“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活动重游“得道庵”,发现多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雄宝殿、游人香客众多,烟火缭绕,其建筑宏伟,雕塑精巧,流金溢彩;进入殿内,各种佛像庄严神圣,慈眉善目,千姿百态,维妙维俏。转出殿外,徜徉在庵内绿荫掩映的石板路上,廊庑、庭阶上的花卉叶绿花红,生机盎然。随后,伴款款清风,到庵后登临云山,山道陡峭,石奇嵯峨,树木繁杂,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正午明亮的阳光洒落在山上一石一树一草上,金光闪缀,美如画卷,美不胜收。但我更感兴趣于那些清代官员名士、文人墨客刻在庵内石头上的题字及诗句。比如,清代名士林襄虞在一块巨石题刻的“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头一点”的禅诗;书画家林大尉的书法石刻:“點头”,字体刚劲古朴,秀气悦目;清代举人虞赓起盛赞“得道庵”的“八景诗”,语言清新,意境玄妙。细细品读,这些隐含禅机的诗句似有一道通往古城文明历史的脉络,让心灵格外空旷,轻盈,沐浴、陶醉在一种浓郁的禅文化人文景观中。

到捷胜,一定要探访“黎明洞”。“黎明洞”原名“石厝洞”,后因明末清初爱国志士廖天佐和刘锷在此隐居,才改名“黎明洞”。我第一次游览“黎明洞”,是2010年暮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因参加“健康直通车进农村”志愿者活动来到捷胜石岗村时,听说闻名海陆丰的“黎明洞”就在村后山岗上,于是约了同行青年洪晓义一起前往瞻仰。沿着村道大约步行5多分钟,我们就抵达由十多块巨石重叠相砌成的近300平方米的“黎明洞”。洞外四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巨石遍布,洞门额上横刻“阃外光华”四个大字,周围有许多摩崖石刻诗文,其中著名的应属明代万历年间抗倭名将刘松在“黎明洞”顶一块巨石题刻的《游石山》七律诗:“石室云深古洞赊,乾坤今喜到天涯。涛声彻夜偕歌呤,山色腾空结露霞。人在壶中春浩荡,剑于阃外日光华。停骖缓步高岗上,入望沧溟起浪花。”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冬,廖天佐也在一巨石上题刻一首“缺字诗”:“水尽山穷处,天空雪□时。桴因观海泛,酒□傲游赍。留石非供□,临题若寄思。圣明余暇日,有截和毛诗。”同以往不同的,这次再访“黎明洞”,在搜肠刮肚寻找词句填补廖诗空白处的同时,我更震撼于廖天佐在《迁移图说》的语句:“弃其室庐田畴,抛其器用家资……十分之中存无四五,十室之内死有六七”,饱含悲愤地控诉清顺治十八年(1661)颁发“迁海令”给东南沿海居民带来的悲惨境况。

“文亭”是古城捷胜的文化地标。我每次走近它,会有一种聆听到古人朗朗读书声的感觉,甚至惋惜于不能穿越时空,跟这里学子在清风明月下,煮水品茗,促膝谈心,谈经论道,呤诵唐诗宋词。据地方志载,“文亭”的全称为文亭高小学校,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内文阁”改名的。2012年秋,我参加省文联在捷胜镇中心小学举行的“新农村舞蹈教室”授牌仪式时,得知该小学原址就是“内文阁”。活动后,又参观“内文阁”遗址,在一棵上百年的木棉树下,见到4块记载建阁和捷胜古人捐资办学的古石碑。“内文阁”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贡生何梦瓒募资并主持修建,占地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是清代捷胜所城的正规学馆。“内文阁”的兴建,可以说开启了捷胜人崇尚办学读书的浓厚风气,推动了捷城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自此,城内捷胜各大姓纷纷在自家祠堂办起私塾,各个社区的民众也在东西南北各城楼办设私塾,一时间“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的情景成为捷胜古所城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在这种浓厚文化薰陶下,一批捷胜学子脱颖而出,仅在清代就有109人考中举人和贡生。如今,穿行在古城大街小巷,石板路弯曲悠长,一转身,一掉头,就能与藏匿在庭院深深的“五间过”或“合院式”的民宅里的何姓的“学海堂”、“进修书屋”、“碧梧山房”、蔡姓的“南阳私塾”及赖姓的“赖氏家塾”等旧学堂相遇,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受。上几百年的建筑风貌,悬挂的“武魁”、“文魁”等匾额及身穿明清官员的画像,似乎默默地向人们叙说这些人家莘莘学子勤奋苦读的旧事。

古城捷胜的历史,也印刻在每条大街小巷上,沉淀着一缕缕古色古香的气息。今年7月14日,为了19日的“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走进捷胜踩点,我与城区委常委刘元海及陆海声、余利敏二位同事前往捷胜。上午近10时到达,我们在捷胜镇宣传委员黄晓玲、镇文化站老站长刘尧的陪同下,头顶蓝天烈日,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食品杂货店、百货店、水果铺、理发店等,各种庙宇,各大姓祠堂,入眼可见。近2个小时的行程,我们遍访了古城的凌波寺、古戏台和蔡姓、林姓和清康熙年间捷胜所城巨富黄百万等古民居及何姓、赖姓的私塾十多个景点。大家对古老、端庄、神秘的捷胜镇赞叹不已,收获颇多。古城的民居多是明清建筑,庄重简炼,不管是黄百万的家祠,还是蔡姓、何姓的宗祠,都是“合院式”结构,均由门楼、屏风、庭院、厢房和正房等5个部分组成,有的大户人家祠堂更是门庭书画对联,房内雕梁画栋,既幽深宁静,又气派恢宏,给人一种书卷氤氲的味道。这一回走后,我也算明白了,为什么捷胜有“六百年城大雅乡”之美称。这里的文化也“大隐”于平常百姓之中,曾一时呈现“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咨;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的景象。直至今天,捷胜人仍传承着古城遗风,勤奋好学,5万多人口的捷胜镇出现了100多位诗词书画好手,并创办名闻海海丰的捷胜书画社和捷胜诗词社,家家户户门庭的春联字体端庄有力,让人一走进捷胜的大街小巷内就能感受到书卷弥漫,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历史。

7月19日,雨后的天空如洗格外明朗清净,微风习习。我跟随“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采风团再次走进古城捷胜。上午游览城外的“得道庵”、探访“黎明洞”。下午到城内采风,因前晚下了一场大雨,有些石板路面仍留有积水残迹。天气也不像前几天前捷胜踩点时一样闷热,大家谈笑风生,心情舒畅,又有捷胜镇文化名人何大海为我们介绍古镇的人文历史,使这一次旅程自始至终洋溢着愉悦气氛。在古城内的街巷上,我低徊漫步,流连忘返,深情地端详着捷城古朴沧桑又生机繁华的景象,回响的足音竟然有些古典悠扬,令人心生向往,让行走在这里的“一房一洞,一街一巷,一庙一石”上的思想,倏时展开阅读的羽翼,顿开茅塞,原来捷胜古城是一本厚实的历史书册,每一页都有她丰富多彩的内涵及意义,承载、展现着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象。

捷胜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由都指挥花茂奉命筑城设衙,因地处捷琅埔而取名“捷”字加“胜”字得名,寓有击敌必捷必胜之义。这一座六百年的历史文化古城,无论我走进多少次,都能领略到她的神韵。

古所城行吟

◎文/王晓忠

捷胜古城墙追忆

好大的城,六百年的沧桑

就残留一截旧城墙

封存古色古香的记忆

一道深浅不一的裂缝

犹如闪电

划过谁的童年旧事

青春还在,至爱还在

紧闭的院门,离家的车马

远走天涯的故人

在站台徘徊的悲欢

一截荒芜的旧铁轨

直通内心的寂静

一再忽略的人和事

金戈铁马,旗帜硝烟

月已破损,穿巷的风

重叠着旧朝的风景

方圆百里的爱,弱水三千

取那苦涩中的一瓢

得道庵偶遇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在那略带鱼腥味的海风里

四百年的沧海桑田

腐朽得只剩下

一线枯草,虹桥捷步

浪漫全无

蜷曲的山冈,天空游动着白云

点头石下的人影

故作姿态

曲径通幽,只有在往事的疼痛里

触摸激情的风暴

谁在对无知规划,我不爱这沉沉的灾难

请原谅这世界的脆弱

明月已从纸上重新涌出

一心向善,俗人们

也会得道成佛

黎明洞上空远眺

站在黎明洞上空远眺

海天一色,水尽山穷

一窑天居士的感叹

穿越四百年的风雨尘烟

在巨石与花草间回荡

饮酒吟诗,何等逍遥

浩瀚大海壮阔无边 

日日里尽在眼睑下翻滚

激情随波逐流

忧思与希望

驿寄何处

今天我在黄昏的柔情里

遥祭凭吊

忧国忧民的情怀

谁甘愿用一生的岁月沧桑来揣度

情义有价,风月无垠

走进“黎明洞”

◎白云数片

甫一走进“黎明洞”,我被这种由巨石天然垒砌而成的洞府震住了,一如李四光之于家门口的石头来源的疑问,当然我没有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我只是震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么就有那么几块石头凌空而立?怎么就有这么一块奇特的巨石覆顶而来?洞内不规则的三角形及高低有致的空间构造都说明了天然造化的选择,所谓“其石怪,其洞幽而阔”。

从光亮的地方走进去,幽幽的,感觉到一片阴凉及黑暗,好在,石头与石头之间的缝隙有光从上面漏下来。一个较大的缝隙或者说豁口那里,一株天然的小树在光明与黑暗的分水岭显得格外的澄碧,绿幽幽的,在风中招摇。

洞外是明亮的天地,洞内是黑暗的所在,可它却叫黎明洞。其实“黎明洞”的“黎明”不在环境,在于人心。对于明末时期的廖天佐而言,这个洞是“黎明”的所在,也是“远离明朝”的期望所在,彼时的廖天佐因不肯行贿考官而不第,怀才不遇,心怀天下却无用武之地,抑郁悲愤,不得已振衣濯足,走进洞中。从内心的忧愤失望到平静淡泊,也许只有在洞中,他才感到安静从容,黎明将近。于是,他叫它“黎明洞”。

轻抚石壁,脚踏黄土铺就的地面,黎明洞虽阴凉而远离凡尘,但这里的环境对于居家而言毕竟是艰苦的,廖天佐该如何来抚慰一颗凄凉苍伤、尘埃包裹的心灵!走进“黎明洞”之初,他会不会想念妻儿父母?会不会想念临行前亲人不舍、挽留的目光?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心怀天下的人永远斩不断尘念,他在忧愤与爱恨纠结中修行……好在,二十年后,又一个爱国志士刘锷与他一见如故,“把臂入林”,一住又是一个二十年。

走出山洞前门,发现竟然有石门柱,绿色的石刻门联分外惹眼:德仰泰山千古在,名留石洞万年芳,横批是“阃外光华”。“黎明洞二名士”名符其实留下了千古芳名。从前门外望进洞里,门口赫然摆放着一张床,我想也许是石厝村的村民贪恋山洞的凉风所为。忽然就想起了沈从文《山鬼》里边的癫子,凄凉的癫子在山洞里自言自语犯花痴,叫人听了好笑又心酸,笑中有凉凉的泪花濡湿眼睑。我曾偷偷地想,若不是旧社会极端的贫苦,也许才华横溢的癫子就能娶上媳妇了,娶上媳妇的癫子也许就不会犯花痴了。同样,若不是明末王朝的腐败,也许廖天佐就不用隐居山洞过着艰苦卓绝的日子了。然而,时势造英雄,也造就不朽篇章。斩不断尘念忧国忧民的瘳天佐的《迁图说》就是反对清王朝错误决策“迁海令”的一篇历史性、思想性很高的文学箸作,它如实记述了“迁海令”带给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苦难。

前门左侧石壁上摩崖石刻着“天然佳趣”四个红色大字,其右有绿色小字作序。粗砺的石壁配上这样工整的行书,俨然“天然佳趣”。我和“汕尾文化之旅——城区行”的作家们驻足窃窃私语,山风幽幽地从山洞穿过,那些往事在睫间跳动,倏忽不见了,一些名字却在唇齿间汩汩溢着甜香……

捷胜古镇漫笔

◎罗惠香

我们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慕名来到捷胜这个饱经沧桑的文化古镇,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去触摸他斑驳的城墙古碑,去追寻他悠久的历史文化。

捷胜,原名捷琅埔,位于粤东沿海边陲。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此渔猎耕植。元末明初,东南沿海经常遭受倭寇的袭击,边境不宁,民不聊生。明朝建立后,朝廷为加强海防,抵御倭寇,捷胜筑城设衙,以资庶民聚居供军士屯驻,并定名为“捷胜所城”,寓有“捷报频传,保家卫国,抗‘倭’必胜”之意。

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数百年来,捷胜屹立南海之滨,沐风栉雨,人文蔚起,出现过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也留下许多宝贵的文物古迹。

我们先去“得道庵”。“得道庵”原名“云山寺”,历来名闻遐迩。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势高耸,怪石嵯峨,山色秀丽。刚一走进山门,我就被“虹桥捷步”吸引住了,那是一座精致的石拱桥。漫步在石拱桥上,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古代女子,正踩着碎步款款而行。桥的那一边是一块天然的巨石,上面刻着两个朱红色的大字,是清末画家林大蔚的“點頭”。大字旁边还有林襄虞先生的题诗:“经从古佛撰,妙法石能转。这里探禅机,恍然頭一點。”站在这块巨石下面,我抬头仰望,又不由地点点头,似乎悟透了一点禅机:点头,一个日常的动作,也是一种包容万事万物的宽豁。我向庵内走去,自顾自欣赏起眼前的美景。庵内梵音袅袅,香火缭绕,绿意盎然,花香醉人,古朴高雅。据说这里除了有“虹桥捷步”之外,还有曲径通幽、莲池印月、胜地灵岩、碧涧流泉、古壁苍松、石船泛陆、仙井盘空等,一共八景。

接着去“黎明洞”。黎明洞原名“石厝洞”,是一个名叫廖天佐的失意秀才隐居此处之后,才署刻洞名为“黎明洞”—— 盼望明王朝能结束黑暗朝政而喜见黎明之意。我们沿着绿树红花掩映的石台阶一步一步来到黎明洞,只见石门稍微倾斜,微微侧头才能进到石洞里面,然洞里面却是别有洞天,地面与石头呈三角形,与洞顶距离约有三四米高,是一个绝妙的天然石室。猛烈的阳光从几处形态各异的洞口缝隙斜泄进来,使得幽暗的洞内光影交错。因为缺少阳光,洞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略带霉味的泥土气息,地面上残留着炊烟的痕迹——有人在这里野炊过。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自家的青梅山上,那里也有一个小石洞,每到青梅成熟的时节,我们家便带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在石洞里野炊。那时候我总是吃得特别香,同样的饭菜,家里家外却是不一样的味道。借着忽明忽暗的光线,小心翼翼地穿过石洞,突然我被吓了一跳,原来临近北门的路中央搁着一张简陋的大木床,床上躺着一个睡得非常惬意的大汉。哈,原来还真的有人在这里“隐居”。轻轻绕过“隐士”,我们走出北门,只见洞外又是另一番景象,草木蓊郁,小径通幽,清风徐徐,令人心旷神怡,门旁的大石头上刻着四个非常应景的大字:“天然佳趣”。

来到捷胜城内,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我们一大群人浩浩荡荡行走在十字街头的大小巷道,先是参观古戏台、凝波寺、古城墙,再一一参观那些古民居,从蔡氏宗祠、黄百万大厝,一直到何氏“学海堂”等。那些格局大同小异的“合院”式结构古屋,无论是简约庄重,还是气势宏伟,在精工雕琢的书画楹联映衬下,氲氤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午后的捷胜,幽静得让人舍不得浪费哪怕一点点的光阴,不知不觉之中,我们来到了捷胜中心小学。据载,这个小学的前身就是文亭高小学校,也是“内文阁”的遗址,在捷胜所城南门内,由清雍贡生何梦瓒主持修建,是清代海丰县的一次空前盛大的重视文化之举。在学堂门前,立有“文武百官,至此下马”的古碑文,可见其地位之神圣,是捷胜的文化象征。随着历史的变迁,在解放初期,“内文阁”被改造为学校。我触摸着那棵苍劲挺拔的百年木棉树,耳边似乎响起了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一天下来的匆匆行程,虽不足以让我深入了解捷胜这座古镇,但纵观各处的文化遗址,它们或修缮一新,或断壁残垣,却无不透着捷胜先民们的智慧与汗水,就算岁月冲淡了那些繁华,但永远冲不走那厚实的文化底蕴。对于厚重悠远的历史,我们除了热爱与敬畏,还需要珍惜和保护。

在古朴静谧的校园里,我们齐齐坐在那棵老槐树下歇息。柔柔的风儿从巷陌深处吹过来,带着书香的泽润与清爽。阳光在树梢间跳跃、跌落,留下一地的斑斓。我凝望着那一树繁盛的槐花,一份古镇浑厚、悠远、幽雅的气息在心里滋生,宛如一朵花开,令人心灵轻盈、愉悦。

捷胜行

◎潘舜霞

一角城墙

熙熙攘攘,各式颜值

在你喧闹的静寂里

浸透悲欢与离合

从四面八方拢过来

又如风一样散落

古旧的道具还在

生疏的制造一点声响

堆砌的一叠戏词

落入人声零乱

一直热闹的我们

台上台下,最先找到自己

谁的影子丢失时间里

不停歇的一条河流

如一节声带低沉

雄浑的响彻,天空

矮下去,抬起来

古戏台

顽石点头

未闻道生

就这么轻易邂逅

一群石头,以其想要的姿态

诠释着一个传奇

恣意的风与竹林

自然而然的,止步

——颔首低眉

岁月赋予你感性的同时

也镂刻一抹了悟

其实

我也是一块石头

前世或来生

黎明洞

黎明是一个洞
与黑暗对峙还有
渗透空气不被觉察的
流动的灵魂——

爬上来,一束光
是表达幽深的敬畏吗

一群人,行走自然的身体里
正被自然体验。那一瞬
触痛生命的光亮完成所有
与自然的表征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8.16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拆字做人——太精辟了

作家何苦要难为自己

文学就是好玩

海陆丰明代城池

广东航拍图,从粤A飞到粤Z,看到汕尾惊呆了!

这才是真正的笔,平时咱们用的都是刷子

住宾馆几个安全措施及生活小窍门

打破体温计会致汞中毒? 专家称需小心处理

当你无法包容别人时,看看这个故事

您想要免费推广文学书画作品吗,请点击进入!

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汕尾四日

文学看台106 | 小小说大PK【李济超的微信收获一份爱情PK蔡中锋的恶作剧毁掉一个老师】

文学看台105 | 文化之旅19:陆河篇(沈洛羊+陈辚+蔡金针+罗新焕+罗彩丹)

文学看台104 | 省作协会员笔下的汕尾(续三)【侯山河+客家松龄+於中甫】

文学看台103 | 一个美女PK两个帅哥,两个青年PK一个老头

文学看台102 | 文化之旅18:城区篇·东涌捷胜行(陈瑞绒+夜行者+黄春龙+温水义+蔡赞生+庄海君+陆燕姜+林瑞莲)

文学看台101 | 刘奔海PK翁烈鑫(散文)

文学看台100 | 一个退伍老兵与一个少妇的故事(钟锦烽PK陈瑞绒)

文学看台99 | 文化之旅17:城区篇·东涌捷胜行(王万然+陈辚+阿兽+庄海君+叶勤海)

文学看台98 | 谢庆琳:读卢木荣《云岩诗草》(评论)

文学看台97 | 文化之旅16:城区篇(陈辚+陈瑞绒+蔡金针+叶勤海+海魂+冷梅)

书画看台5 | 国庆书画专版

书画看台4 | 以禁毒为主题的书法展,你见过没有?

书画看台3 | 陈俊杰的书法

书画看台2 | 孔捷的书法

书画看台1 | 赖俊文:鬼画符

摄影看台9 | 来回徒步十公里,探访对海踣死鬼

摄影看台8 | 老严头:公平油菜花

摄影看台7 | 刘小宾、罗荣真:市区夜景随手拍

摄影看台6 | 王万然:到林场看美女作家下海拉大网

摄影看台5 | 老严头:甲子甲秀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