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县大田古村(大田古戏台)
连续看过了玉坡村和龙道村,再来看大田村,可能就会有点失落了。毕竟,这两个古村落是入选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其古建艺术与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大田村也有着自己的杀手锏--古戏台。其实一开始我就是奔着古戏台而来的,古村落反而是意外收获了。当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田村也于去年(2019年)先后入选了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路名录。
照例先来一张村庄外部环境照片,美丽的山水总是让人神清气爽。
大田古戏台,位于钟山县城西面公安镇大田村,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呈平面“凸”字形,为砖、石、木结构。戏台通高10米,台基高1.8米,由前台和后台组成:前台面宽6.37米,深5.5米;后台宽10.12米,深3.6米。整个戏台外形古朴典雅、雄伟壮观,再加上周边古树掩映、溪流环绕、稻田飘香,构成一幅恬静、和谐的秀丽画卷。
大田古戏台,1981年被评为广西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戏台前台部分为重檐歇山顶楼阁,下有八柱支撑;下面为石质台基。后台为硬山顶平房,三开间,两侧设风火墙。
右侧第一幅石板,雕刻精美花瓶一个,内插一枝向日葵;转角处饰以竹节,寓意节节高升吧。
接着的四幅,是八仙中的韩湘子、吕洞宾、何仙姑和铁拐李浅浮雕,人物形象十分饱满,玲珑浮凸、栩栩如生。
最中间一幅雕刻福禄寿三星形象。
紧接着到了戏台左侧,这四幅是八仙中的曹国舅、汉钟离、张果老和蓝采和雕像,合起来就是八仙过海了。有一个小细节就是,两侧八仙的雕像面部都是朝向中间的,充分体现古代工匠们心思之细密。
接着就是戏台左侧第一幅,同样雕刻的是花瓶,只不过里面插的变了荷花。
再一次从右至左,介绍台基上沿石雕。
中间为双龙戏珠,两侧各有麒麟报喜。
左侧雕刻雀鹿图案。
戏台前端两侧柱础雕刻一对爬狮。
戏台台基右侧面嵌有戏台修建碑记若干;外侧还立有三根正方柱体碑记,为重修碑记。
后台两侧小房间,应该为演员休息化妆用的。
戏台正中屏风上悬“于传有之”牌匾。语出《孟子.梁惠王下》的“文王之囿”。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
(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
(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
(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就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
戏台天花正中设置八卦卷棚藻井,能取得较好共鸣效果。
造型奇特的柱础:上为圆形石鼓,雕刻卷云纹;下面是正八边形,雕刻暗八仙图案。
戏台前端内侧两根柱础,四个面分别雕刻有精美的祥兽和花卉图案。
后台部分。
戏台正对面有“水口庙”,门口有古樟一株。按说明,戏台其实是水口庙的附属建筑。
水口庙右侧,还有一间小庙,称“念祖祠”,就是纪念祖先的意思。门口书楹联一副:宗发后裔,百余代枝繁叶茂;祠奉列祖,数千年香火连绵。这间祠堂就有点太过简陋了吧...
水口庙大门。
现存水口庙为重修的,居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显得不伦不类。这个水口庙供奉的是龙王,自然是保佑风调雨顺、洪涝不发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钦赐翰林院杨华春敬立。
旁边廊庑一角还有土地公婆神位。
出了水口庙,开始往北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巨大的荷塘;青砖古宅倚水而立,美不胜收。古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考虑,远比现在的很多人先进多了...
大田村现存古民居以明清风格为主,主要建造于清末民初。建筑格局主要为两进或三进院落,一般分门厅、天井和主厅,天井两侧为厨房或者储物间。这与之前所看到的古村房屋格局可谓大同小异。村子前端的这个半月荷塘,其实就是风水池,寓意天地万物阴阳调和、和谐相生。
这栋房屋旁边有小半月池。
从荷塘中间穿过。旁边这几栋老宅明显是两进四合院式。
略有变通的是,房屋正门并不是开在正中,而是稍微偏左。这跟斜门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入内,可见房子沿着天井四周做了一圈廊檐,下雨天在屋内走动完全淋不到雨。
可惜绝大多数房屋都是房门紧锁,看来还有人居住。坏处就是,老牛无法为所欲为了...
院内有院,奈何还是大门紧锁...
继续往北,前面出现一座门楼。原来这就是大田村的老寨门。
大田村老寨门,位于潇贺古道支线上,是大田古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出入关口。旧时,老寨门前面就是开阔的田野和小溪流水,村子背后是树木茂盛的丘陵山包,整个寨子依山傍水,前低后高,集建筑美学、风水学和防御性于一身,充分显示了古人在村寨选址上的过人智慧。如今,寨墙到了,石板古驿道也早已没入了荒草之中,只有老寨门依然屹立,孤独地述说着那一段马蹄声起、人来人往的岁月沧桑...
老寨门后,可以看见二层的守夜屋。据此老牛判断,刚才所见村子南边部分为新村;老寨门之东北方向,才是大田村的老村。
进入老寨门,村中老宅所剩不多,还时不时夹杂着新建的丑陋水泥房。房屋样式倒是基本一致:正面设高大封火墙,中间偏左开屋门,入内为简单的门厅、天井,后面为主屋;天井两侧为厨房和杂物间,天井四周有一圈廊檐。
继续往东,见到一座已经损毁的门楼,只剩下两侧墙体。
墙上有一方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重建碑记,记录了该门楼始建于明代一事。
虽然很多房屋不复原样,但村子的脉络还算是清晰,街巷十分规整。
这条巷子有点小爬坡的感觉了。
继续往东北开进,这一带的房屋反而感觉是较为后建的,部分采用了红砖,而且有简化的趋势。
又见一座孤独的门楼。
这部分房屋在北侧外围。
往南走,大田老村这里也有一片荷塘和古榕。
这棵古榕很明显年纪大多了,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根须之间被村民夹入了很多卵石。
最令人惊叹的是,根部中间还有一个天然树洞,就像开了一道小门。
古榕下的小庙,本以为是土地庙,却居然是属于“莘主老尊”的。
从荷塘上的砖拱桥--相思桥过来就是一座门楼,看来是属于大田村最东边这部分民居的。
荷塘东侧还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古宅,已开发成民宿。大田村的生态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指日可待。
东边的古民居群,看起来是最老的,很多已经无人居住,显得比较破落。民居后面(东向)就是大田古村的靠山了。
村口有一株古樟树,鬼才知道它经历了什么...主干已经残缺中空,树洞还被充分利用,建了一座小土地庙。
巷口也设有门楼。
残旧的卵石石板路,高大整齐的青砖墙,时时勾起我关于大田昔日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依稀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