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粉饰帝王?听听他几年前是怎么说的
二月河老先生已经驾鹤西去了,这几天关于他的帝王三部曲的讨论也越发激烈。很多人认为他是在粉饰帝王,粉饰清朝,会让我们对历史产生误解,无法正视自己的历史,同时对二月河老先生也是恶语相加。
其实不然,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好坏是要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来谈的,那个时候他希望中国能出来一个不怕艰难,不畏强权,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的领导者。
尤其是《雍正王朝》的开播,这也是二月河老先生亲自参与编剧的一部电视剧,播出时间是1999年,意义非凡……涉及敏感,多了不谈。
看二月河的小说,是很容易把自己看感动的,当时他能写出这个作品,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不是每个出版社都敢出版的。可是我们往往不大度,总喜欢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喜欢吹毛求疵,自以为是。生生把一部本借古讽今的小说当成历史书来看,回头还骂作者,你不正视历史!
而实际上,他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强调我们读书要读历史书:
“我劝大家要多读书,尤其是历史书,让自己对历史、对社会的认知更加全面、视野更开阔,这样焦虑情绪就会有所缓解。”
有人说他把清帝王写的太好了,让人都怀疑用心,其实提这个问题的人都是没看过他小说的人,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
比如《雍正王朝》的改编,由于原著小说中涉及到野史非常多,雍正帝的扮演者唐国强建议删掉有损帝王形象的野史,把雍正帝塑造成一个不畏强权,致力改革的强硬派。
其实二月河一开始是不同意这个改编的,他认为这样写是不是把雍正帝写的太好了:
“你演的雍正有点太好了一点,我认为他应该更阴坏一点。”
要知道原著小说中雍正帝可是一个非常阴险之人,不仅阴险,而且残暴。但是当时的背景下,不得不把雍正帝塑造成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有为帝王。
而《雍正王朝》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剧中的每个形象都深入人心,老十三胤祥、张廷玉、李卫、年羹尧、老八胤禩、田文镜,甚至图里琛、秦顺、乔引娣、李德全这类配角都是形象饱满,构成一个有内涵,有故事的整体。
二月河老先生曾经参加一期综艺节目,主持人是撒贝宁,他问二月河,如果给《雍正王朝》打分的话,能打多少分?
二月河先是和稀泥:
“大概七八十分,八九十分吧!”
撒贝宁乐了,你这分数差距太大了,您老给一个确切的数值,七十到九十之间?
二月河随后说,给打八十分。
随后撒贝宁又抓住他不放,让他给《康熙王朝》再打个分。
二月河的回答还是相当的有水平:
“康熙呢,因为从剧本的改编啊,我也没有参加意见,我也不大熟悉,我说二月河无话可说。”
这句话就暗含两种意思:
表面上是,我没有参与改编,这是别人的劳动成果,我也对该剧不太熟悉,所以我不好评价。其实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这部剧我不太满意,不然的话,我也会给打个八十分的,正因为不愿意得罪人,所以才无话可说。
由此可见,《康熙王朝》中光环笼罩的康熙帝形象,二月河不太满意,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
其实《康熙王朝》有很多硬伤,几乎所有的戏码都让康熙帝和孝庄皇太后给演完了,其余角色在里面黯然失色,毫无特点可言,这一点上它远比不上《雍正王朝》。
不说别的,单提康熙帝,一个是陈道明演的,一个是焦晃演的。如果说年轻时的康熙帝就是陈道明霸道、拒人千里、豪情万丈的样子,那么晚年的康熙帝必然是焦晃沉稳、亲和近人、喜怒不言于色的形象。
而且《康熙王朝》给人的感觉有点做作,充满着矫情和煽情,甚至有些桥段非常不合逻辑。看起来就像打了兴奋剂一样,场面宏大,一泻千里,不管是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定准葛尔,看起来豪气万丈,非常爽。
但是看后,并没有兴趣再看第二遍,也不会看第二遍的时候再次兴奋。
而《雍正王朝》却是越看越有味道,每次看总能有不一样的体会,总有不一样的感受和最新的感悟。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二月河是对《康熙王朝》不太满意的,如果打分的话,估计可以打七十分。
还是那次二月河参加的综艺节目,扮演小康熙的演员问二月河:
“您怎么看待历史题材作品中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呢?”
二月河回答:
“历史的真实性和历史的艺术性,是小说的命脉。”
随后他也提到,如果小说中保持历史的真实性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怎么来衡量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呢?他回答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在中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的统一,对民族的团结,是不是曾经做出过贡献?
第二,在发展当时的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个问题上,你做的怎么样?
第三,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哲学、文学、历史、发明创造,这些方面你做的怎么样?
他的回答还是非常淳朴的,也看出,他对待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便是如此。
所以,当一些人在批判他的时候,是不是好好体会他说的这几句话:
这些方面你又做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