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必杀韩信,10字铁证
⬆️点我 ⬆️
吕后(楚汉传奇)
古往今来,许多人认为韩信并未谋反,这是刘邦、吕后制造的一大冤案,是谋杀。
那么,韩信是谋反还是被谋杀?又是如何被谋杀的呢?
01
公元前197年,代国丞相陈豨起兵谋反,汉高祖刘邦不顾年迈亲自帅军征伐。
此时已经被软禁在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推脱称自己生病,拒绝跟随汉高祖刘邦出征。
韩信得的是心病,早在数月以前,韩信就已经与老部下陈豨相约起兵,按照计划韩信会在长安召集旧部起事袭击吕后和太子。
然而韩信手下的一名家臣早已提前密报吕后,吕后急忙与相国萧何商议对策。
相国萧何登门通知韩信:“皇帝已经平定陈豨,群臣正在一起进宫庆贺。你也赶快跟我一起去吧!”
韩信听了非常惊讶,经不住相国的催促,只好一起进宫了。
韩信刚刚踏入宫殿,吕后便命人将其五花大绑,在长乐宫里杀了。
此时,韩信明白一切都晚了,长叹一声:“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被一个妇人诓骗,这都是天意啊!”
《史记》记载:“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锺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五年前,意气风发的大将军韩信还曾十面埋伏合围项羽,短短数年便束手就擒。
韩信
02
西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五十万大军灰飞烟灭,灰溜溜逃回荥阳。
汉军在荥阳一线收割敖仓的粮食,与项羽军队僵持了一年有余。
项羽率军切断汉军的粮道,汉军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屋漏偏逢连夜雨,魏王豹声称回去看病,结果渡过黄河便背叛了刘邦。
刘邦十分愤怒,命令将军韩信领兵从北面攻击魏国,一举俘虏了魏王豹。
随后韩信领兵直逼赵国,很快在井陉打败赵国三十万大军,并且吞并了赵国。
这还不算,韩信派了一个使臣给燕国国王送去一封书信,燕国竟然不战而降。
身处荥阳的汉王刘邦心里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韩信一路势如破竹,生气的是自己被项羽打的如同丧家之犬。
这时候,刘邦用陈平的计策,派出两千女子声东击西,才趁夜逃出了被项羽包围的荥阳。
当天夜里,刘邦趁夜逃跑后坐着滕公夏侯婴的马车,从成皋连夜出发北渡黄河。
第二天天不亮,刘邦便到达了韩信的军队驻地脩武。
刘邦和夏侯婴谎称自己是汉军的使者,请求进营传达命令。
这时候韩信和张耳还没有起床,刘邦便召集樊哙和曹参等旧部,夺了韩信的军权。
韩信和张耳起床后,得知刘邦带走了军队,大惊失色。
临走前,刘邦任命张耳为赵王,韩信为赵国相国,命令张耳收复赵地,韩信领兵攻打齐国。
就这样,三十万大军被刘邦拐走了。
《史记》记载:“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乃使张耳北益收兵赵地,使韩信东击齐。”
03
韩信无可奈何地收集剩余军队,准备再次出征。
然而刘邦立即给了韩信当头棒喝:刘邦派亲信郦食其已说服齐国投降汉国。
韩信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价值。
这时,韩信临终前口中的谋士蒯通闪亮登场了。
蒯通
蒯通告诉韩信:“汉王可否有停止进攻齐国的命令,没有啊!你如果停下,你大将军的功劳还不如一个书生,以后就混不下去了!”
韩信一听,有理!
于是韩信立即马不停蹄赶往齐国。
这边齐王正在与郦食其喝酒庆功,根本没有防备,所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处省略过程一万字,反正几次下来,韩信拿下了整个齐国,郦食其成了过去时(被故齐王煮了,这里要称呼故齐王,因为已经被韩信砍了)。
此时,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傻眼了,谁都不敢再小看这个曾经受到胯下之辱的无名小辈。
蒯通一跃成为韩信最信任的谋士,他此时也看出自己扶持的韩信似乎有可能成为天下的主人,便向躺在齐王座位上的韩信说道:“我学过相面,我看你正面最高不过是个侯爵,但是背面却贵不可言。”
韩信立马起身:“先生这话几个意思?”
蒯通笑着说道:“这时候汉王正在荥阳受苦,项羽的修好使者也已经到了。天下的走势就在您的手里了,你懂得!”
韩信摇了摇头,说道:“我不能背叛汉王。”
从齐国安定考虑,韩信上书汉王刘邦:“齐国不好治理,如果不找个人代理齐王,恐怕会生叛乱。”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汉王接到韩信的书信气得暴跳如雷,心想“老子被项羽打的屁滚尿流你不来增援,还跟我要齐王。”
张良看出刘邦生气了,赶紧踩刘邦的脚丫子。
刘邦瞬间反应过来,口是心非地说道:“大丈夫干就干真王!”
于是册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便觉得刘邦不会从他手里夺走齐国,拒绝了蒯通的建议。
《史记》记载:“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04
不几天,韩信见到了刘邦派来册封的使臣张良,同时张良命令韩信率军合围项羽。
张良
韩信信心爆棚。
一方面刘邦没有食言,真的册封自己为齐王。
另一方面张良透露: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各国联军百万。
于是齐王韩信带兵南下,与此同时刘邦背叛与楚国的盟约再次东进,彭越和英布也起兵合围项羽。
最终,汉军以绝对优势消灭了西楚霸王项羽,过程大家耳熟能详,此处老王省略一万字。
战斗刚刚结束,刘邦来到定陶大本营,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解除韩信的大将军职务。
韩信还没缓过神来,刘邦的命令又来了:韩信功劳太大了,改封为楚王。
这次韩信认为不会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军队和齐国都没有了。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还有《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05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此为止了,那你就太小看刘邦的无耻了。
最终,汉高祖刘邦也将韩信的楚国拿走了,原因很简单:韩信太能干,太有能力了。
韩信收留了项羽的部下锺离眛,刘邦得知后很生气,准备起兵攻打韩信。
张良对刘邦说道:“你打得过韩信吗?”
刘邦一想一身冷汗:“还真是可能打不过,韩信可是几千兵将平赵灭齐的人物啊!”
于是,刘邦和张良导演了一出云游楚国的好戏。
韩信听说皇帝陛下来游玩了,于是赶紧骑马前去迎接,刘邦趁机将其抓捕,直接带着回了长安。
刘邦为了炫耀打败了韩信,宣布大赦天下,刚刚被降为淮阴侯的韩信也只能生闷气了。
《史记》记载:“用陈平计,乃伪游云梦,会诸侯於陈,楚王信迎,即因执之。”
06
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随后,吕后又下令灭了韩信的父、母、妻三族。
韩信被杀后,刘邦回到洛阳,听了这个消息后,又喜又叹。
至于韩信是否真的要谋反,刘邦没有问。
于是,“韩信谋反被杀”就成了历史上的重大谜案之一。
韩信临死前,并没有亲口承认谋反之事,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似乎的确与陈豨探讨过谋反事宜。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他在齐王任上时,具备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的实力时不反,却在无兵无卒的情况下造反,实在是玩火自焚。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韩信“谋反”是被诬陷,而司马迁则是用了曲笔,明肯暗否。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大祸临头之际,韩信才后悔未用蒯通反汉之计,这足以说明:韩信终其一生,始终未动谋反之念。
事实上,分析《史记》等史籍对韩信“谋反”事实的相关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出有许多矛盾之处,令人质疑。
其一,韩信在刘邦胜负未卜的时候,拒绝蒯通游说他另起炉灶的劝诱,等到了刘邦功成名就之时却心生异志,这对于一个深谙兵法的将帅来说太过于违背常理。
其二,韩信两次被刘邦袭夺兵权,早已从中察觉到刘邦对他的猜忌与畏惧。但是,他在刘邦被项羽兵困固陵时不反,到楚地为王时不反,迎刘邦于陈地时不反,为何偏在无权无兵、蛰居长安之时谋反呢?一代名将怎么可能如此没有谋略?
其三,以韩信的智慧,他怎么可能在受到监视的情况下,还与陈豨“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密商谋反之策?这不是欲盖弥彰吗?再说,韩信与陈豨商定谋反之时无第三者在场,外人如何知道谈话内容?司马迁的记录何以那么详细?
其四,陈豨向来是刘邦的亲信,与韩信关系一般,韩信怎么会愚蠢到贸然向皇帝的亲信吐露心曲,而且是谋反这种关系身家性命的大事?再说,陈豨到巨鹿赴任后数年,与韩信一直不通音信,这样的同谋也太奇怪了吧。
其五,凡谋反者,矛头一般指向最高当权者,即皇帝。而韩信谋反的目标竟是吕后和太子,不合常理。况且刘邦当时统帅大军在外,韩信即使得手,也名不正言不顺,且并未消灭刘邦的有生力量,这样的谋反毫无意义,韩信的见识怎会低下到如此地步?
其六,韩信向来熟谙兵法,怎么可能将未经训练的囚徒和自己的家人作为造反的主要力量。且不说这些人是否能攻占戒备森严、层层设防的皇宫,靠伪造刘邦的诏旨赦免的囚徒就一定会听韩信的指挥,跟着他谋反吗?这些问题韩信不可能没想过。
其七,韩信“谋反”仅是由其舍人之弟告发,舍人弟告发的最初动机,是因为韩信要杀他的哥哥,怎见得舍人之弟不是诬告?而且舍人之弟又怎能知道如此重大的机密?韩信难道会如此粗心大意?考虑到吕后杀梁王彭越时,就是令鼓越的舍人诬告彭越“谋反”,那么,韩信舍人之弟告发韩信“谋反”是否也是吕后所指使,实在值得怀疑。
其八,如果韩信确有谋反意图,当萧何骗韩信入宫时,韩信怎会不做任何防备,而是坦然涉险,轻易进宫?韩信死前,为什么只感叹自己平定齐地之时未听蒯通之言,而没有悔恨自己谋划不周?
其九,韩信“谋反”虚实尚未可知,吕后就诱而杀之。对于朝中第一功臣被杀,刘邦为何不责吕后,甚至不详加调查。是否说明刘、吕设谋于前?
07
综观历史,历朝历代的开国功臣大都很少能善终,这是历史规律。
韩信虽然没有造反的实证,却有造反的实力,这不能不让刘邦有所顾忌。
况且,韩信数次敲竹杠要挟刘邦,刘邦肯定痛快。再说,他不能不对韩信心生惧意。
所以,韩信之死是必然的,只是如何死法而已。
韩信如果真的要造反,那么是告密者毁了他;
如果他没有想过造反,那么,是刘邦利用告密者毁了他。
还有什么能比“谋反”之罪更能杀鸡儆猴,震慑其他异姓王的目的?
韩信被杀之后,其他几个在楚汉战争中和韩信同样起过重大作用的异姓王,都被以种种借口所杀,只有一个长沙王吴芮早死,幸得善终。又因他的势力弱小,封国处在汉与南越的中间地带,可起缓冲作用,因此其后人幸免于杀戮,封国得以保存。直到五代以后,因绝嗣而亡。
刘邦在剪除韩信、彭越等异姓王后,曾经与诸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可见,剪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国策,这才是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资治通鉴·汉纪·韩信之死》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一些看法 曹健韬《 CNKI;WanFang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