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北周佛造像的特点是什么?
北周国势渐强,政治较清平,处于上升的趋势中,所以在开窟造像方面,也表现出大手笔。最典型的是麦积山千佛廊的创作。北周造像在风格上,无论主佛还是菩萨,女性的形象渐渐消褪,说明南朝之风的影响减弱,而北地的质朴、雄浑、粗犷、尚武精神,则随着国力的强盛而再次占居主导地位。
北周与西魏一样,依然以麦积山石窟为皇家佛事重地。此时期主佛的塑造有几个特点:一是出现鸿篇巨制,气势夺人;二是风貌质朴,粗犷雄浑;三是以秦地青年的形象为主。
气势夺人鸿篇巨制,主要指第3号摩崖石胎泥塑千佛廊石窟。千佛廊通高7.5米宽37米,每尊佛身高85厘米。这俗称“千佛廊”的第3号窟,上下共6排造像,现存塑像290余身。栈道上的两排97身曾为宋明两代重修,栈道下的4排,计201身,是北周时期的原作。在20多米高的悬崖上,于崖面先凿成石胎大形,然后敷泥施彩而成,规模宏伟壮观,无疑是大手笔。比起北魏末期与西魏时期,的确是恢弘气度的重现。佛头都作低圆肉髻,结跏趺坐,禅定像,几百身佛虽坐姿相同,却神态各异。其风格已不再是“秀骨清像”,向丰满圆润转变,但圆中仍有清秀的余韵。千佛廊基本在摩崖表面,没有深窟保护,经过特殊处理的塑泥,经过1400多年的日晒雨淋,风化甚少,全部造像至今仍然眉目清秀,神态动人。
主佛造像的风格开始基本接续西魏晚期的纯朴之风,只是西魏晚期形象中秦地妇人的神态消失,而呈现出更加浑厚纯朴的秦地男青年形象。容貌彻底地摆脱了南朝的“秀骨清像”与齐梁的“气韵生动”,而散发出西北高原泥土的气息。
北周主佛身上的母性风貌渐渐地在消失,逐步变成青春年少的北方青年形象。比如,第18号龛正壁主佛,双眉细长,微启的双目,凝眸腑视,下颌微收,现出双颏,使面型越发圆润饱满。垂若悬胆的鼻尖,珠圆玉润的双唇,使主佛显得温和宽厚、平易近人。其肌肉的起伏变化和两臂衣纹的处理都表现得比较自然、轻然和简洁。尤其是左手曲腕下垂及细长柔和的拇指和食指相捏的动态,塑得十分生动优美,细腻地表现出佛恬静贻然的心境,是利用动作细节,准确表现心理的典型之作。
如果说第18号窟正壁主佛的形象还隐现着某些女性痕迹的话,那么第60号龛正壁释迦牟尼佛则完全是北方青年形象。主佛原塑头部经地震崩毁,仅残存古朴简洁的西魏身躯图中所见佛的头像,是北周时代补塑。佛头作低平肉髻,面型方中求圆,有晶莹如玉之感。鼻直准高,耳大厚软。秀嘴结构清晰,鼻唇沟明显,眼睑轻合,眼角细长,凝神遐想中,显现出智慧的光芒。一改女性的温婉与母性的慈爱,变为北方青年的俊美。既有释迦超越尘世、深不可测的神秘,又有秦地青年的质朴和善良;既刻画出圣洁温和的性格,又掩不住青春的活力与稚气,确为北周时期的杰出作品。
在第135号窟正壁右龛右侧坐佛的容貌与神情中,这种风格表现得加明显。坐佛的彩饰虽已全部剥落,两脚残损,但气度犹存。略微低俯的头,面颊圆润丰满,孩童般的脸型上充满稚嫩和纯静,十分动人。眉骨略高,眼角细长,目光柔和亲切,安详的神态蕴含着青春的朝气。一双稚嫩丰腴的秀手,轻轻抚在胸前,显得此佛冰清玉洁。佛衣的线条极其简朴,使主佛心境的高尚与纯净洋溢于表。这身造像在塑作手法上表现出北周造像洗练概括的特点。
在北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麦积山石窟北周时期的菩萨形象也发生了鲜明的变化。北周早期与西魏晚期,朝代的划分虽然有明确的时间界限,但是艺术作品风格的演化,两种不同风格很难截然二分。比如,第47号窟正壁右侧胁侍菩萨,头戴镶嵌宝珠的莲花冠,圆形头光,颈饰璎珞宝珠,这是菩萨造像的典型装饰。祖露的胸部较为丰满,有明显的女性体型特点,雕琢得非常柔润细腻的手臂,尽显少女天资。肩上垂下的天衣搭在手臂上又往下轻贴于身体两侧,使萨的身形婀娜婷。挂在身上的那串颇有重量感的大璎珞沉甸甸地垂在小腿,裙摆上几道水波状的衣褶,使这亭亭玉立的菩萨更加妩媚动人。这些显然是南朝之风犹存的表现。然而方中带圆的脸型,略粗双眉,浑圆的双肩,又显出北方少女的健美。这尊造像应该是西魏北周之际的作品,双重风格的杂糅,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早在西魏晚期就已在麦积山出现北方少女形象的菩萨,到了北周中期,这种风格就更加明显了,而且完全洗去齐梁文艺思潮的影响,没有了宫女妩媚和艳丽。比如,第12号窟正壁左侧胁侍菩萨,就是这类形象的典型。头戴花冠菩萨,花冠四周的发髻亦有花瓣形饰纹,使菩萨若出水芙蓉般纯清。面部圆润丰满,展现菩萨的青春朝气。菩萨的身躯直立而略有扭动,启足欲走的一瞬,被作者永恒地凝固于此,留下这静中之动的生动造型。身披的宝缯和飘带自肩部下垂,胸腹间饰有极长的璎珞,裸露的手臂佩带着臂钏、手镯,双手于胸前捧着宝瓶,这些菩萨身上传统的装饰,使造像纯朴而又高贵。
塑像的头部略向左低垂,目光下视,露出一种正安详恬静地倾听佛法的神态。这身菩萨的造型特点鲜明,宛如一位本地少女,表现出了憨厚淳朴而又虔诚的性格。此窟因其门径小,通风不畅,塑像受侵蚀得不严重,所以菩萨身上的敷彩依然明快艳丽,对比强烈,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仍完好如新。
随着北周统治者复古与鲜卑汉政策影响力的加深,麦积山北周石窟造像风格更趋地方化,菩萨渐渐地变得粗壮起来,开始出现男性菩萨的形象。比如,第62号窟主佛左侧二胁侍菩萨。这组造像的特点,除了表现阳刚之气外,还可以明显看到古代艺术家在同一题材的造像中,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刻画不同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有着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这两尊菩萨,同是关陇土族的形象,却一个文雅,一个刚健。
左侧菩萨的璎珞、飘带呈弧线状摆动,薄裙上的阴刻线条和微扭的身姿、浑圆的面庞、宝冠等,也都呈弧线状,这种以弧线为主的表现手法,使菩萨温柔、亲切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右侧的菩萨在表现手法上则与左侧菩萨截然不同。菩萨直立平视,裙带作垂直的流线,特别是那匀称的阴刻竖线和方正的头部以及向上直插的花冠两角,恰到好处地刻画出菩萨端庄典雅、刚毅肃穆的特征。
菩萨完全转化为男性形象,代表着时代的审美思潮由欣赏女性容貌与身姿的阴柔之风,转而为崇尚男性粗犷孔武的阳刚之美。南朝浮糜与奢华的弊端全然净尽,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