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跑者,说的就是这4种人

▇ Photo Via PEXELS

还记得前两年大火的「工匠精神」吗?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们对产品的那种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不是也像极了爱跑步的你们?

自从跑步这项运动火起来后,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跑者故事。有人因跑步而改变了人生、有人因跑步而远离了疾病、有人因跑步而收获了快乐、爱情、事业……

跑步,在震撼之中流露着感动,在激情之中绽放出浪漫。跑步以它独有的魅力,正悄然改变着无数人的命运。

同工匠一样,跑者用自己的行动与坚持诠释出了「跑步精神」的力量。

其实「跑步精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或者说它根本无需定义,因为每一个爱跑步的人身上都自带独特的「跑步精神」。

就像BBC证明的那样,跑步,真的会「上瘾」!

此前BBC拍摄了一部名为《健身的真相》的纪录片,片中的生理学家西尔莎·奥苏利文教授为我们解答了「跑步为何会上瘾」。

奥苏利文教授说,这是因为我们跑步时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这种人体自发产生的物质,结构和大麻中的大麻醇十分相似,都会激发情绪积极、增加食欲、带来快感。

▇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跑步。

虽然跑步对于跑者来讲,总是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但并不是所有的跑步行为、习惯、和做法都值得推崇。

比如下面的这几种行为,就被部分跑者奉为「跑步精神」的写照,但其实这些都是应该被抹杀的「恶习」,千万不要盲目追随。

 坚持带伤作战 

当我们在跑步过程中感觉疲惫、跑不下去的时候,尤其是在比赛中快到终点时,经常能够听到旁边的观众在大声向你呼喊:“坚持一下,马上就到终点了,千万坚持住……”

虽然这样的鼓舞的确可以帮你度过暂时的难关,但对跑步而言,你最应该听的还是自己身体的声音。

我认识一个跑步大神,他跑步多年,但跑得越多,他越「怂」,往往身体出现一点儿小的不适,他就会停止跑步,身体出现了伤病,他也会等到伤病完全好了过后再重新开始跑步。

有不少人真的会吐槽他太「怂」,意志力不强,自己从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

其实大神可不是「怂」,人家那是最科学的锻炼方式。

在跑步的过程中,永远不要忽略身体向你发出的信号。哪里疼痛就代表着的确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劲儿,停下来,找到原因再跑也不迟。

还记得此前网上的这则新闻吗?

在深圳工作的赵维恒酷爱马拉松,自己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20年却浑然不知,3年内狂跑了18场全马,直到因为动作变形才偶然得知。然而他不想放弃难得中签的马拉松,正式手术前还去跑了四五场。

赵维恒因此还被网友称为「马拉松钢铁侠」,但这样的「带伤坚持」真的很酷吗?

热爱跑步没有错,但这种热爱法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这不是热爱而是任性的恣意妄为。

姿势跑法的资深跑步教练肯尼亚玲对此现象曾说:

伤痛不是你的功勋,不是你的荣耀,带伤训练,也不是意志力的体现,不代表你是强者。相反,这种“自找苦吃”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它只会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图片来自微博@肯尼亚玲

所以,任何的不适和疼痛,特别是在跑步时持续发作,甚至是加重的疼痛都要引起注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理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都会造成受伤。

想想我们当初跑步的初心,一定是为了跑得更好、更健康、更快乐,肯定不是为了最后跑进医院做手术。

坚持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但对跑者而言,在跑步时专注于自己的身体和正确的跑步技术,才是首要之事,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跑步的美好。

切记:我们想要的,不仅是可以跑,更是跑得好。

 不切实际的盲目「跑马」

同所有运动一样,跑步也可以说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尽管跑步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跑步也极具挑战性,尤其是对那些总渴望「跑马」的人。

马拉松,是一场42.195公里的旅程,是一段认识自己、超越自己的问道之旅。很多人把它看作耐力和持久的代名词。有很多朋友列举一生中必须完成的事情,马拉松常常位列此榜单之中。

马拉松,作为全民健身组成的重要部分,已经逐渐变成了一场全民运动。跑一场“马”,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运动潮流。很多跑者都以能够完成一次全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据统计,2013年,美国共有将近54.1万人完成过全程马拉松,2014年则多达550637人,创下历史新高。2015年,日本成为了单年完成全程马拉松人数最多的国家,达到了559991人。2014年中国共有11万人参加全马赛事,5.2万人完赛,2015年则有23万人参加全马赛事。

虽然全民跑马的热情日益高涨,但马拉松是一项对身体高要求的运动,如果平时缺乏锻炼,盲目参加马拉松,可是非常危险的。

要知道,这42.195公里可不是一点距离,对于跑步基础薄弱的人,即使走完42.195公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跑完。

我们在此前的一篇推文中也曾介绍过,世界顶级的马拉松跑者,通常一年也就跑1-2个全马。马拉松强度之高、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此外,30公里左右是人体承受运动总量的一个极限点,也就是所谓的「撞墙期」。如果是刚开始跑步的初级跑友(包括训练水平不够的跑友),到达这个点时,无论是比赛强度带来的消耗,还是生理、心理带来的刺激都会出现一系列消极的反应,让你难以健康完赛。

所以,对于所有业余跑者来说,马拉松就像是一次大考。如果在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如果你真的打算跑,就要拿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训练,再配合科学、专业的饮食计划。

初跑者准备一场马拉松通常要准备6个月以上,先从三公里或者五公里起步,每周跑量提升的总距离不要超过上一周的10%~20%,逐渐提至10公里到半马距离,最后在马拉松比赛两周之前刷一次LSD(长距离慢跑),检验自己的撞墙期,为马拉松比赛做好充足准备。

如果这些你都能很好的做到,那么你再去尝试跑全马。

 堆积跑量 

刚开始跑步的人,初体验跑步的乐趣,非常容易猛增跑量,疯狂训练,尤其是男性新手跑者。

过度的跑量是受伤的一大诱因,《公共科学》上就有论文表示:400+项研究数据都证明,周跑量60公里,对新手跑者就可能造成威胁。 

而且你的身体也需要足够的休息,因为只有在休息的时候才能修复被破坏的细胞组织,长出更强壮的身体组织,从而变得更强健;如果跑的太多,却没有得到充分休息,身体自然无法复原更新,很容易造成伤害。

因此跑量要逐步增加。给身体一个过程和时间来适应运动强度的变化。

很多人都知道简单易行的10%原则:每周跑量的增加不要超过上周的10%;对有的初学者来说可能还要更少一些。

日本富山大学教授、日本田径联盟科学委员山地启司博士在《跑步重点指导》一书中提到:跑步如果是以健身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则疲劳过度,身体反而会出现毛病。

《跑者世界》杂志专栏作者杰夫-加洛韦曾写道:那些每周跑三次的人受伤的可能性最低。除了奥运会选手和有志于冲击世界纪录的专业运动员外,绝大多数的跑步者建议可以跑一天休一天。这样照样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较好的跑步表现。每次跑步间隔48小时就能让受损身体得到修复。

美国北爱荷华州立大学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也证实:一周4次训练的跑步者与那些一周训练6次,跑量多20%的跑步者的水平差不多。

其实,据一项跑步与健康研究评论显示,每周只要慢跑5到6公里,便能显著提高身体健康。

当然这对于很多爱跑步的人而言还不够「塞牙缝」的,那么你也可以参考下面这个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