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婚姻是一张纸,能保护的只有财产,保证不了幸福
现在许多人已经不会谈恋爱了,全然忘了怦然心动是怎样一种感觉了。
也很少有像钱钟书在写给杨绛的书信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
亦或者像是木心先生的: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如今遍地诱惑,很多选择,我还是想好好爱你。
纵然分隔两地,我也一生等你。
现代婚姻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有一份随时可以结婚的感情,却矢志不渝的坚持和经营,才值得称赞。
不计代价地去爱早就变成了一件奢侈品,像女孩调皮吐出的第一个烟圈,你刚想抬眼认真看,就魂飞魄散了。
婚姻是一张纸,能保护的只有财产,保证不了幸福。
《浮生六记》里写道: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自此耳鬓厮磨,情同形影。
想来情爱入骨,本应惊心动魄,如今却被简化成了一日三餐的搭伙,克制隐忍的权衡。
结婚前,我们需要先问问自己和对方,你理想的婚姻,是什么样子,这很有必要。
你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我们了解对方的需要之后,对婚姻的想象,会渐渐落到实处。
有朋友后台私信小编:
我觉得一天天等下去自己也是耗不起的,但是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难道是根本没想过和我结婚,只想恋爱玩玩而已嘛?
讲真,看到这样的提问,我已经见怪不怪了。
婚姻对男人来说,是先想到了婚姻,然后再思考眼前的这个人是不是最适合,最后才会想要结婚。
毕竟如今这样的人的确越来越多了,只想恋爱不想结婚,只想享受爱情带来的甜蜜,却不想承担婚姻里要承担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束缚。
爱情对于他们,最渴望又最不可靠,哪怕遇到了爱的人,不信任感也会随之而来。
原来,这就是“单身式恋爱”。
在心理学来讲,奉行“单身式恋爱”的人,往往是一个依恋回避者。
心理学家巴塞洛缪提出,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主要由两个命题来决定:
1. 我值不值得被爱?
2. 别人值不值得信任?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是哪种依恋类型。
依恋回避者在过往的经历中发现,爱情和人都不值得信任,一个人是最安全的状态。
也就是对于依恋回避者来说,自我价值是高的,但是他人价值很低。
对于感情,他们不是不想爱,而是不敢爱。
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中,当布兰奇因斯特里克兰不爱她而绝望自杀后,作者借用“我”:批评斯特里克兰过于残忍时说: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恋爱。
这是人性的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女人。
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情。
真是讨厌,我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受欲望支配,自由自在地去工作。
因为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不懂,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
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
实际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我只知道欲望,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爱情是一种病。”
有人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谈恋爱是很神圣的事情,一定要考虑到基本能在一起再谈,否则就是耍流氓不负责任。
可是,你没到“非嫁非娶”的年纪,你没有感情经历,不懂在一段恋情中如何更好地与对方相处,就算在你对的年纪遇到你认为对的人,多半你也是抓不住的。
似乎每一个细胞都在衡量,我能不能和这样的人过一辈子?
甚至,我要和这样的人过一辈子??
而且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呀。
我害怕自己耍了流氓,中途下车,耽误自己,耽误了对方。
况且,如果这段感情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都没有结果,还要再来下一段,然后以上恐怖步骤再循环一遍......
老天,能不能一次来个痛快?
爱情这个概念也值得重新思考下,它从何而起,是否是刚需?
纵观经典爱情剧,我们总是用爱情来对抗某些东西,对抗不公,对抗阶级,对抗偏见,对抗孤独,对抗死亡,对抗一潭死水的生活......
如果自己没有什么东西可对抗,都佛了,那还需要爱情吗?
人生像硬币一样,硬币有两面,享受着年轻的激情,当然也要承受退潮的失落;
而我们会过现在这样的生活,是因为选择了承诺和安稳,那么最现实的,就是把生活努力经营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关于爱情,大概是三次
一次懵懂,一次刻骨,一次一生
如果爱情可以规划
我希望十三四岁第一次初恋,青涩又朦胧
我希望二十一二岁第二次热恋,疯狂而热烈
我希望二十五六岁第三次热恋,相知而相守
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在你最想结婚的时候却遇到一个不能给你未来的人,你一定不会愿意继续为他/她等下去。
恋爱三年以上(含三年),如果男生没有提出结婚,或者女生没有看到男生关于结婚的想法,就一定要给他提个醒了。
我们选择爱情,从来不该是年龄到了,凑合一下,差不多得了,而是我喜欢你,你值得我喜欢。
很多女生担心直接提会影响关系,如果提醒结婚都会影响你们的关系,你应该考虑的是你们的关系是否本来就不够好,本来就有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