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常说的的一句话,客官,打尖还是住店?为何会说“打尖”?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众多的方言和术语,这些话语也都汇集成了浓重的地域色彩。不过自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古人那里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便语。甚至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着古人的通假字这种形式。所谓的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错别字,那么古人在古代的便语又有哪些呢?
在诸多古装剧里面,经常能听到一些伙计招待客人。上来就先问“客官,打尖还是住店?”这些在古人的行餐露宿过程中,说的一些简便话术。住店的意思很好理解,可为什么会说打尖呢?这里面有什么样的学问?
打尖的来源
其实打尖的主要来源,是宋元时期的诸多戏曲小说当中出现的。渐渐发展到明清阶段,小说的发展越来越好,很多小说里面都用打尖,这也影响了我们现代的古装剧。打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打尖的意思就是指吃饭歇息,这种歇息并不是单纯的住店,只是客人短暂停留歇息一下。古代的客栈往往设在道路旁,很多也是处在主干道。来往的商旅行人确实很多,可不见得是谁都会在这里住下来。很多人只是暂时停下来歇脚,吃个饭喝个茶然后继续赶路。当时的客栈不仅仅会提供住宿,还会提供吃饭的服务,确实是比较方便。
打尖的两种解释
可为何要说是打尖呢?后来也有人试图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得出了两种可能的结论。
第一就是指打发舌尖,这也有吃饭的含义。临时停下来吃个饭,用打尖来形容是非常合理的。古代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专业的术语,来往的客商也明白这些话。毕竟这些术语解释起来容易很多,没必要再说一大堆。两边都会觉得非常麻烦,打尖就属于其中一种术语。
第二种是由打火引申过来的。在《听雨丛谈》中写道“又见宋元人小说,谓途中之餐曰'打火’,自是因火字而误为尖也。”要是解释为打火就很正常了,既然打尖是指停留吃饭的意思。那么就需要商家烧火做饭,古代做饭是用锅灶。平时是不可能开火的,只有吃饭的时候需要开火。既然要准备饭食,就肯定要赶紧生火做饭,用这个词来形容就很合理。《西厢记》这些作品里面,也曾写过去客栈吃饭叫打火。
这两种显然后者更加合理,第一种其实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没有考虑语音的问题,我们现代人的发音与古代是不一样的。很多字在古代不是这么念的,明清时期的官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因此打尖这个词,在当时也不是按现在的读音念的,它与谐音暗示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打发舌尖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不过反正这些词语古装剧经常用,这样引申也比较好理解,这么说也就没啥问题了。
至于打尖为什么会是由打火引申过来的,可能是人们误读的。毕竟音节每个朝代都不太一样,会发生混乱也很正常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与打火的方式有关,古代没有打火机这些东西。即便后来科技发展较快,生火也是依靠火石,火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都是依靠尖端碰撞生火,因此用打尖来代指打火。可能是表示打火的方式,毕竟直接说打尖对方就明白是让自己赶紧打火。无论是打尖还是打火,两种在文献中都经常用,只是后来影视剧里面更多采纳打尖,渐渐就忽视了打火。
打尖在现实生活中的理解
有一点需要注意,打尖这个词可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的。它在北方方言里面才是这样的意思,而在南方是不同的,广东等地就是指插队。毕竟中国这么大,南北两地的方言还是不太一样的,北方客栈里面是这么一个意思,可南方就不能这么说了。
古代南北各地的交通不太方便,人们的流动性也相当有限,很多人一辈子都出不去,至于南方人要到北方生活就更艰难了,打尖这种词更多用在文学作品里面,还是由于明清时期,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北方为背景的。
明清两朝的都城都在北京,政治中心自然还是在北方。很多大事也都是这些地方出来的,那重点写北方也很正常。因此在诸多作品里面都采纳北方的方言,打尖也就更多是按照打火的意思去理解。随着文献作品的推广,人们对于打尖的理解也已经固定了,更多都是按照打火去理解。也只有熟悉广东等地方言的人,才明白打尖的另外一种含义。
这也不得不感慨中国实在太大了,同样的词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一样的解释,方言也不太一样。现代人要想理解打尖,其实就按照打发舌尖去理解也一样。当然,酒店这些地方也没什么人会说打尖了,它作为古代语言的一种代表。实用性已经越来越弱,也渐渐成为封建社会习俗的一种象征了。
结语:
在古代发展的过程中,打尖这个词之所以在古代比较常用,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独有的便利性。一些术语的发生以及发展,都有着它的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古代这些约定成俗的话语,打尖的流行也一定有它的合理性的存在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