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日,游成都市四川省博物院。谢文逸撰
2010年5月2日,游成都市四川省博物院。谢文逸撰
On May 2, 2010, you visited Sichuan Provincial Museum of Chengdu. Written by Xie Wenyi .
2010年5月2日,由于在放假期间,我乘空闲时间去成都市“四川省博物院游”游玩。(本集包括部分我2014年重游“四川省博物院”时的照片)
“四川博物院始建于1941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在全国公共博物馆中占有重要地位。2009年,随着新馆落成,由四川博物馆改称现名。”。
碰巧,“四川省博物院”正在开展“张大千、张雲生的 粉本暨画作大展”。
博物馆大门前的大型盆景苍劲古朴。
四川博物院创建于1941年3月,1952年由“川西博物馆”更名为“四川博物馆”,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场所。
“四川博物院”中“现有馆藏文物30万件,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铜器、张大千绘画作品、四川汉代画像砖和陶塑等。”。
四川的历史文化丰厚,馆中珍藏的文物众多使我不可能一一光顾,所以,我把我这次游览的重点放在我喜欢的书画艺术品上,其次还有瓷、玉,鼻烟壶等,……。
四川省博物院等举行的“大千世界,雲生胜境——张大千、孙雲生 粉本暨画作展开幕式”在此举行。
进博物院后,我们就直奔这个展厅,……
“前言”。
1936年,孙云生拜张大千之大风堂门下学艺,其后追随大千先生长达四十七年,并跟随大千先生旅居巴西。他长期伴随张大千,终生不离,努力学习大千书画技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作品工整秀雅,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均无所不擅。
“在张大千先生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张大千留下了大量的粉本遗产。这些粉本,时间由早期的敦煌临摹底本到后期的创作线稿;题材涉及人物、花鸟、山水以及敦煌佛像等。此外,还有许多课徒示范粉本,总结对比各种线条或皴法,附带技法提要的题跋。这些珍贵的资料一直由跟随张大千四十七年的弟子孙云生保存而鲜有面世。”。
“孙云生长期伴随张大千,终生不离,一边学习书画、深造画艺,一边帮助张大千整理旧稿、照顾生活,可谓亦步亦趋。所以,张大千视孙云生为衣钵传人。为使孙云生艺术更臻至境,张大千将一生积聚全部粉本逾千件悉数留赠,以纪念半生的师徒情缘。”。
“观摩这些粉本,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张大千传世名作的草创阶段、创作提示以及取舍过程。有了这些粉本,我们就得到了研究张大千创作的各个时期及其作品的第一手的资料。”。
张大千在给孙云生的信中说道:“这些粉本和勾本,对一般的人来说,可能一点用处没有,有些人还嫌它太浪费空间,一股脑儿地想将它丢弃呢。其实要真正研究我的学画进程,真正透彻大风堂的美术领域,只有从粉本中去了解最为完整。我一直视你为大风堂惟一完整传承的弟子,对于一些画作的价值,并不在画本身,而在创作本身,我所教给你的绘画观念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如果要说有形的对象的话,那些古字画、我本身的画作只能说是有价的,而这些我从开始学画至今的粉本,才是无价的。我把这些留给你,定能体会到它的意义。”。
在这里,我找到了“大千父”的大款印章。我曾收藏有张大千早期的一副画,上面有这款我不认识的印,有权威不认可,认为只有小款的这款印。
在这里看见它,不由的心一阵高兴,……。
“张大千、孙雲生 粉本暨画作大展”上,除有珍贵的粉本外,也暨有许多大师的画作。我是张大千画作的爱好者,这使我有幸遇到这偶然的机会一饱眼福。
大千有时用“爰”字落款,旁边有他常用的“大千居士”印章。
大厅中还展出了许多大师当年作画的画笔。
还有大师的多方印鉴。
我和一些爱好者漫游在挂满大师的粉本和画作的悠静宽敞的展厅中,一边观尝,一边举起手中的相机和手机,留下大师珍贵书画珍品的照片,以便今后欣尝。
大量大师珍贵的粉本和大作就在周围,在淡淡的灯光下,在这种氛围中,我们隐约地感到有种说不出的神奇和神秘的感觉,……。
“大千世界,雲生胜境——张大千、孙雲生 粉本暨画作”大展上展出的大量张大千的粉本、书画珍品,它们使不少喜欢艺术品的游人在这里参观后感到留涟忘返,……。
“书画馆”。
参观完 “大千世界,雲生胜境——张大千、孙雲生 粉本暨画作”大展后,我们来到了馆中的“书画馆”。
“前言”。
“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财富。
……。”。
“四川省博物馆所藏历代法书名画位居全国前列,有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刘松年的《秋山行旅图》、唐棣的《携琴远眺图》、文征明的《高人名园图》、唐寅的《虚阁晚凉图》、八大山人、石涛的巨幅山水,……。”。
由于多年前使用的照相的器具挡次低,照的照片质量较差,使我删除了其中不少较迷糊不清晰的照片。所以,从“书画馆”开始,补充了一些今年补照的照片。
“明.太史黄辉墨宝”。
“四川的书画艺术有很深厚的传统。从唐代开始,一些京都和外地画家纷纷随唐玄宗、唐僖宗避乱而来,给四川的书画艺术带来了兴盛的景象。”。
石涛的《山水》立轴。
前清老四王 王翚的《山水字画》册页。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蜀道僻远而画手独多于四方”。《益州书画名人录》记载,从唐乾元(公元758年)到宋乾德(公元967年),和清初到民国(公元1736到1046年)这两段历史时期的川籍和在川的外籍书画名人达1100多人,由此给四川留下了无以计数的法书名画。”。
抗战时期,除本省箸名的张大千等画家外,四川作为大后方,又汇集了四面八方的文化名人和艺术家,如徐悲鸿等,使大量珍贵的近代艺术品流散保存于四川民间。
郑板桥的《墨竹》。
包粥巨《春、夏、秋、条山水画屏》。
和唐代 唐玄宗、唐僖宗到四川避乱相同,抗战时期一些京都和外地画家纷纷跟随民国政府到川,给四川的书画艺术带来了新的一波兴盛的景象。不少随同来的大量达官贵人也带来了他们珍藏的历代珍贵的艺术品(包括书画),丰富了四川的艺术品收藏。
徐悲鸿的《四马图》中堂。
竹禪《梅开八歌》图轴。
“书画馆”展出了大量的历代的馆藏书画精品,从中我们也能够领略到中国书画的精美、领略到我国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
张善孨《画虎》画轴。
郭沫若《草书屏》字轴。
张梵众《峨嵋风光》图轴。
张大千《墨笔松泉图》画轴。
张大千《芭蕉仕女图》画轴。
张大千的《仿李元龙三高图》。
马骀《峨嵋烟霭图》立轴。
齐白石的书画。
进出“书画馆”后,我们来到了展馆间的一个空间,其中有精美的石钟乳奇石摆设,十分吸引人们的眼球。
“张大千艺术馆”。
随后,我们走进了“张大千艺术馆”。
“四川省博物院”中珍藏有数百件张大千的珍贵画作,是国内藏有张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馆。张大千作为四川籍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箸名画家,博物院在馆中为他特设了一个“张大千艺术馆”。
“大风堂”。
走进“张大千艺术馆”大门后,就可见到“大风堂”三个大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著名画家张善子和张大千先生既取意《大风歌》,又撷名明末清初画家张大风之名,为他们的画堂命名为“大风堂”。
“大千先生仙寿八十有五,从艺七十余载,仰天纵之才,尽毕生之功,踪迹先贤,遍游名山,熔铸古今,集先古画学之大成,施墨成画三万余帧。工笔写意均入妙境,山水、人物、花鸟皆富神采。其清丽俊逸之笔,纵情泼彩之韵,令中西雅士神往。他的才情与勤勉、胆识与阅历皆非常人所能企及,……。”。
后来,箸名的画家徐悲鸿先生赞誉道:“张大千,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
“四川博物院对大千先生画作的收藏,也堪称富甲一方,尤其是临摹敦煌壁画。随着您眼波的流动,那一幅幅金碧巨制,一层层清逸笔墨,一枚枚玲珑玉印,一段段过往旧事将牵引您走进一个非凡的大千世界。”。
第一单元 绚丽佛韵——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张大千先生从老师和朋友处多次闻悉敦煌艺术之雄奇,于是心生游览之念。1941年春至1943年夏,他耗费巨资,携带各种器具,同二位夫人杨宛君、黄凝素,次子张心智以及画家孙宗慰、肖建初、谢稚柳等远赴敦煌,偏居两年零七个月,摹习壁画。”。
“临摹之功”。
张大千学画时,非常重视临摹古画,他认为:“师古人之迹,先师古人之心”。认为通过临摹古画,“然后经过背临过程,使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
“画风之变”。
“敦煌之行令先生画风大变,由早年的清丽雅逸,变为富丽堂皇,仕女人物变得雍容华贵,妩媚动人,画中常出现敦煌窟顶藻井图案。”。
他认为”画画单求具有诗意还不够,更具有词意,即要求画中具有缠绵蕰籍,幽幽不绝之意境。”。
“他认为敦煌壁画是集东方中古美术之大成,非一般匠人所绘,而是名家所作,是人类文化的奇迹。敦煌之行成为大千先生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是日后泼墨泼彩画风的发瑞。”。
第二单元 清丽俊逸——张大千早年写意画作。
“大千先生早年习画从文人水墨画入手,师崇八大、石涛、石谿、渐江;又撷韵徐渭、陈淳、唐寅、吴伟、张大风等,常背临古画,融通古今,自成一家。笔墨风格清新俊逸,颇承元、明、清以来的文人水墨画传统。这里呈现给你的是大千先生1930~1948年间的作品,从中可静尝先生早年的笔韵,并感知他对传统笔法的继承。”。
前面介绍中说:张大千“工笔写意均入妙境,山水、人物、花鸟皆富神采。”。
这是他的山水人物画。
“张大千的生平”。
我喜欢张大千字画,故重点照了大千作品,只是当时手机相素不高,照片质量不好。
“仕女图”画。
“花鸟”画。
张大千的“扇面”字画。
第三单元 玉印珠辉——张大千用印拾零。
“大千先生一生用印在三千方以上。早年多为自制,后结识陈巨来、方介堪等篆刻名家后,其用印则多出自这些名家之手,据不完全统计,为其治印的名家至少在四十位以上。……。
这里陈列的是大千先生的一小部分用印,它们有的出自张大千之手,有的分别是由方介堪、陈巨来、李尹桑、邓尔雅、寿玺、简经纶、邓散木、顿立夫等箸名篆刻家所刻。”。
“瓷器馆”。
和“字画馆”、“张大千艺术馆”同一个楼层的还有“瓷器馆”。
“前言”。
“陶瓷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陶影相伴,它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成果之一,是泥与火的完美结合。”。
“抟泥为陶,寓巧于拙——陶器的发展。”。
“泥与火的艺术”。
“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早在15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创造了陶器,至夏商瓷器萌芽,汉代已能烧制成熟的瓷器,至今陶瓷仍与我们朝夕相处,丰富和美化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瓷器曾作为使者,向世人展示我华夏的辉煌,以至英文的China(瓷器)成为了中国的象征和代名词。”。
“质朴自然,魅力尽现——四川地方窑。”。
“巴蜀的陶瓷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从稚拙古朴的大溪彩陶、生动形象的汉代陶塑、多彩多姿的宋三彩俑,到别具一格的青羊宫窑、邛窑、玉堂窑、广元窑、磁峰窑、琉璃厂窑……,无不展示出巴蜀陶瓷自然质朴的魅力,她虽没有官窑瓷器的精美华贵,但却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特别是邛窑的彩斑、点彩和彩绘,拓展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天地,久负盛名的省油灯,可堪称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发明创造。”。
“群芳争艳,瓷苑荟萃——馆藏珍品录。”。
“这里还荟萃了全国其他窑系的作品,她们如诗、如画、如美酒;类玉、类银、类冰雪,诉说着中国古老瓷器的美丽故事。”。
“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叩开陶瓷艺术之门,去领略她的百态千姿、万般风情吧!”。
:
“工艺美术馆”。
由于玉器、竹木牙雕、漆器等都在“工艺美术馆”,所以我们最后特意去了“工艺美术馆”。
前 言: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艺美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温润的玉器、富丽的金银器、精巧的竹木牙雕、华美的漆器、珑珑的鼻烟壶、艳丽的刺绣等艺术瑰宝,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
“玉器”部分。
“我国对玉器的崇拜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磨制的玉刀、玉斧、玉针等。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龙、玉壁、玉琮到清代宫庭使用的陈设品、玉佩饰造型独特,雕镂精美,……。”。
“数千年来,玉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苍壁礼天,黄琮礼地’ 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君子比德于玉’,几乎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
“蕴山川之秀,凝日月之光的玉始终是人们追逐的对象,并成为各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蜀锦绣”部分。
“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早在汉代,蜀锦的发展就进入了兴盛期,成都当时即以'锦官城’ 闻名。……。2006年,蜀锦己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丝绸文化和古代东方文明的一个象征。'’。
”
“蜀锦机”。
“近代蜀绣竹屏”。
“鼻烟壶”部分。
“鼻烟壶是专门用来贮存鼻烟的器具,清代特别流纤。由于造型各异、用料考究、制作精美,鼻烟壶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内画鼻烟壶是鼻烟壶中一枝奇葩,它使鼻烟壶与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术巧妙结合,相德益彰,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
“内画鼻烟壶是在玻璃、水晶、玛瑙、琥珀等质地的鼻烟壶上,利用其透明或半透明的性质,在其内壁上绘画施彩,或微摹古人书画,或描述风俗民情,极具时代特点。”。
“象牙雕”部分。
“牙雕是指以象牙为原料雕刻的工艺品。……。清代是牙雕工艺发展的最高峰,宫廷与地方互相影响,形成了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的牙雕技艺的不同流派,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牙雕作品。”。
“皮影”部分。
“雕漆器”部分。
“漆器”部分。
“”四川省博物院”内还有“青铜器馆”、“民族馆”等展馆,由于时间和篇幅有限,这里暂不一一的作介绍。
——<>——<>——<<>>——<>——<>——
本文英语翻译来自于网络,有不足之处请谅。
本文可以原文分享。但本文中的原创图片,末经本人同意,不得引用。
This article English translation comes from the network, has the insufficiency please forgive. This article can be shared in the original. However, the original pictures in this article shall not be quoted without my cons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