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学习的孩子,输给天天玩的“学渣”?这背后的道理你一定没想到
而从术的层面,我们要做到“手里有方法,所以不慌乱”。
昨天我们从学科启蒙的角度,分享了高段位的数学启蒙怎么做。掌握了数学启蒙的本质和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给孩子好的启蒙,但又不透支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如果你问我们:在刷题背公式、高压学习与什么都不学之间,有没有第三条路?
我们会告诉你:有!
如果你问我们:玩的好又学的好、又幸福又有后劲的童年,有可能吗?
我们会告诉你:完全有可能!
在“低水平努力”和“高效率学习”之间,差的是你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差的是一套好的学习方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系列,就是关于怎么理解“学习”的。
看完你会知道,“留白”对于大脑的意义,从而理解我们为什么不提倡用习题和课外班把孩子的时间完全填满(注意,是反对“完全填满”,而不是完全不学);
你会知道,最简单的构建孩子大脑、让孩子大脑更“灵光”的方式是什么——对话与解码、安全的环境、手巧心灵。孩子脑子灵活是能看出来的:理解力强、举一反三,这样的孩子,你愁他将来学习不好吗?
你会知道,有技巧的玩就是最好的超车,在“会玩”和“瞎玩”之间,你需要这3个在玩中点拨孩子的技巧——转化、联系、理解;
你会知道,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怎么教给孩子好的记忆方法,教会孩子整理知识结构从而做到融会贯通。
学习不是老驴拉磨,讲究一个“苦”字。学习是有方法的。做孩子大脑的建构师,教会孩子学习,也是件有体系的事,我们会持续分享。
最终,我们的目的,不是盯着孩子学习,而是让孩子学会学习。
有一个豆瓣8.6高分的韩国纪录片,叫做《学习的背叛》。 在纪录片里,一个叫做叶媛的初三韩国女生说:凌晨2点,睡觉是奢侈。 她在干嘛?在拼命的学习。 有多拼命? 通过抄书的方式靠把整本书背下来,一次就要把二三十张正反面都写满。 抄写到手痛的只能用橡皮筋把手勒住,不然的话,手会疼到根本使不出力气来写字。16岁的手,已经变形并长满茧子。
叶媛每天都会在计划本上,为自己制定密密麻麻的目标。有时,为了完成目标,连吃饭、上厕所的时间,都进行了限制。
叶媛很努力,但我不认可这样学习的方式,因为太低效了! 然而可惜的是,中国也有大量的学生在用这样的方式学习,看似努力,实则无用。 我在学生时代也遇到过这样的同学,他们无时不刻都在看书学习上辅导课,但成绩却始终在中等盘桓,一直上不去。
正如叶媛最后满含倦怠的说: “努力学习和学习的结果,是两回事。”
很多学生和家长在最后也会失望的感慨: 我们努力了,只是运气不好。
留白缺失症 真的是运气不好的原因吗?还是努力的方向出了差错? 我5岁上小学,高中三年,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而且文理都很好,不偏科;高二的时候做当年的高考题,分数就过了一本线;大学期间,也一直是班级第一;大三的时候复习十几天过了司法考试; 大四的时候以学院前十的成绩保研。 但是从小到大,我用来坐在书桌前“学教科书和写习题册”的时间并不算多,大量的时间反而是自我安排用来读课外书,思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以及各种瞎玩。 结合我学生时代的观察,再加上后来对脑科学的研究,我发现: 努力并不代表高效,并不代表出效果。 甚至许多学生学习效率低,一个重大原因是这些孩子有“留白缺失症”。
“留白缺失症”是我原创的叫法,在我看来,就是时间被父母和外部机构安排满满当当,缺乏消化抽象知识和积累具象经验的时间,以及自己试错和思考的机会。 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全部的时间用来学习课本、学习知识才叫做“学习”,却不知道留白时间的重要性。 这就跟你希望孩子多吃长个一样,并不是坐在饭桌上往嘴里放东西才是“吃”。 整个过程除了往嘴里放食物,还包括吃饭前的运动,吃完饭之后的消化,这些是一整套体系,综合配套才会达成“长个”的结果。 学习也是如此。 一直坐在书桌前“学习”而没有留白的孩子,就跟一直往嘴巴里塞饭的孩子一样,看起来吃了不少,但是却不长个。
“这孩子悟性高” 在学生时代,所有带过我的老师,对我最多的评价是: 有悟性!学习特别快! 但我知道我自己不是天才儿童,所以学习特别快并非是天赋。 这个“悟性”我原来一直都很纳闷,说实话,我也觉得我理解一个新概念特别快,但我不知道这种快,也就是所谓的“悟性”从哪儿来的。 直到有一天,我儿子把他的电动牙刷开了放在桌子上,牙刷嗡嗡的震动,并且在桌子上移动。 小胖说,妈妈,牙刷震动着走路了。 然后他自言自语的嘟囔,如果在牙刷上绑个积木,会发生什么呢? 这不就是中学物理很多学生死活学不明白的动能定理吗?
来看看课本上的表述:动能定理描述的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与合外力所做的功的关系,也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是不是很难理解? 但这个简单的牙刷走路,就体现了动能定理的全部要义: 电池的震动,就给了牙刷进行位移的外力;再施加一个外力(绑个积木),牙刷走的更快还是更慢,就是看这个外力施加的是正功还是负功。
我回忆了一下我小时候,就经常跟小胖这样,玩很多乱七八糟大开脑洞的东西,上爬下跳,点火点鞭炮,挖坑搭房子,看各种书,我的父母也并不会因为占用了“学习”时间而干涉我。
在玩和阅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当老师讲解一个抽象的新知识,比如立体几何的各种公理,我大脑里能立马想像出我用泥巴搭建的房子,这个空间里所有立体的、需要求解的点就在我眼前这个想像中的立体泥巴房子里清清楚楚的展开。 老师讲函数,我脑子里就能立马联想到挪动小汽车速度不同而导致的时间不同;扔纸飞机力度不同而导致落点的不同; 物理也是,像变速运动、动能定理,离心现象,我都能很快想到玩过和看过的场景,从而完全掌握这些看似难懂抽象的概念。 我一下明白了,所谓的悟性指的是什么: 知识是对现实生活中具象事物的抽象总结。 而孩子所有的“玩”(包括课外阅读),都是在积累具象的生活经验,积累的越多,理解抽象的知识就越容易。 这就是悟性! 看似没有在学习知识的“留白时间”,是一个极佳的积累具象经验的机会,这个时间不应该被剥夺,而应该被充分尊重,甚至,主动创造给孩子。
“留白”,是为了给学习布网“会玩的孩子会学习”,是有科学道理的,而不是一句鸡汤。 根据脑科学的原理,大脑神经元网络越是四通八达,那些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就越会让人真正做到对知识的完全理解,从而轻松的驾驭知识。 留白的时间里,无论是玩,还是课外阅读,还是思考,其实都是在锻炼纯粹学习锻炼不到的神经元,从而让神经元网络四通八达,更好的理解和整合信息。 丹尼尔.列瓦廷是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和音乐教授,他说:“
你需要给大脑一些时间来整合它收到的信息;
即便没有休息,大脑也会自动的通过做白日梦来得到休息,这样可以让你刷新和释放所有在专注时连接起来的神经回路。”
这也解释了很多报了各种班的孩子特别容易走神,因为被塞的太满了,大脑就会停止“进食”,它会强迫的进行休息,走神就是一种大脑抗拒“进食”的方式。 所以,孩子们必须要有留白的时间,必须在留白中去积累具象的经验,从而为他们理解抽象知识创设良好的大脑环境。
我还记得小时候,经常挨家挨户的串门叫同学出来玩,那些每天写完作业还要补课补习没法出来玩的孩子,反而一直以来学习成绩都是平平,不至于很差,但也好不到哪里。 而他们的父母越急,越想的是要怎么补,而不是怎么留白,结果反而使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下。 很多培训机构也是各种给孩子的学习加码,而不是留给孩子们消化和吸收的时间。 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明白,“留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时间全部塞满才是高效的方式。 这也是我一直都为“减负”实名打call的原因,也是我一直贯穿在小胖教育中的原则,必须留白,必须会玩,留白是为了让孩子们学的快乐而更加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