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中国制造,不如了解一下太空制造

⬆︎ 点蓝字关注

全球风口 丨 你的全球科技前哨侦察兵

这段时间以来,制造的话题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不管是中国制造、美国制造还是什么制造。但是有一个更高维度的制造领域却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太空制造”。

在硅谷,有这么一家看似很不起眼的小公司,坐落在一个小平房内。初看上去跟老厂房没什么区别,只有走近了,才能勉强看清“Made in Space公司”这几个字,公司名还是A4纸打印裁剪后粘去的。

这家公司就叫Made in Space,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公司有一个伟大的理想:为太空探索提供最前沿的先进制造技术。

Made in Space公司正门

这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备受关注,且研发进程非常迅速。

1999年,NASA研究员Ken Cooper首次证明了在零重力条件下实现3D打印的可行性。NASA宇航局研究中心(NASA Research Park)前负责人Aaron Kemmer在2010年成立了Made in Space,在之前研发成果的基础上,招兵买马,全力投入资源进行技术研发。

2011年,Made in Space实现了在零重力条件下3D打印高强度工程塑料,宣告“零重力环境3D打印技术”研发成功。

随后的几年,Made in Space获得了SBIR计划的资助,也得到了NASA在研发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国际空间站和太空测试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发工作。

工作人员在零重力环境下测试3D打印机

现在,国际空间站中共有两台Made in Space的3D打印机,它们已经打印了超过200件物品,其中包括备用零件、升级产品和一些工具。根据调查表明,国际空间站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破碎物品都是塑料材质的,而且均可通过Made in Space的3D打印技术来进行修复。

但是3D打印能做的不仅是打印塑料。太空制造的下一步就是Made in Space的Vulcan技术,这是一种混合型3D打印机,可以最接近原型且精准的打印出完全可操作的金属零件。近期,Vulcan项目获得了NASA的资金支持即将进入第二阶段的研发,准备在国际空间站的航天飞船上开始测试。

为什么要跑到太空造东西呢?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投入这么多资源在太空上制造呢?在地球上制造好,然后再运送到空间站去不是很方便吗?

根据Made in Space研发人员的说法,在空间站里的物资中,有大量物件是“备用件”,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备用件中的备用件”。这些部件不一定会用到,但是如果在关键时候缺失(比如损坏了急需修复),对太空环境中的影响可能是非常致命的。

这些部件在空间站里的成本价值有多少呢?据Made in Space了解,高达10亿美元。而大部分都堆砌在空间站内,只有需要用到的时候才会拿出来。(大部分可能永远不会用到)

空间站里堆砌的物资,可能永远不会用到

而这些部件如果通过3D打印来做,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制造。3D打印技术,就成了解决仓库物资大量堆砌的终极解决方案,缺什么就打什么。

在空间站里利用3D打印制造完成的零部件丨来源:Made in Space

太空3D打印技术还能解决一个让NASA专家更为头疼的问题,那就是运载火箭的体积有限,根本无法装下一些大型的结构。比如下图这个太阳能电池板。放在仓库里的时候是收缩起来的,而到了太空里再展开。

其实,有大量的航天器部件,体积都超过了运载火箭能够容纳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痛点,Made In Space与NASA又有了新的太空制造研发计划——研发一台形似蜘蛛的太空制造设备Archinaut,利用机械臂的自由运动,直接在太空里进行3D打印。

也就是说,只要打印材料足够,可以制造出非常大的航天器。常年运转的卫星如果零部件老化需要升级,Archinaut能够完成制造和装配卫星中需要升级的零部件。NASA专家不用担心运载火箭的空间和体积,太空发射也能大大减少成本。

Made in Space在研的3D打印航天器部件图

Made in Space的CEO Andrew Rush对于这个研发项目非常有信心,他甚至透露说正在进行巨型太空望远镜的研发。

目前的太空望远镜尺寸受到了火箭的限制,比如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耗资88亿美元,主镜片宽达6.5米,在发射升空之前需要被压缩才能装下。目前发射到太空的望远镜都没有达到天文学家的理想要求,NASA希望能够直接在太空制造镜面宽至少要达到12米的望远镜。

一般来说太空制造技术是高度保密的,不过Made in Space和NASA曾公开展示了一些他们共同研制的太空3D打印的零部件。经过材料专家的认证,他们打印的材料大致包括高强度工程塑料和金属两类,都是采用类似于FDM挤出融化成型技术来完成。

Made in Space和NASA展示的太空零部件

不过,目前Made in Space在研的技术都是基于现有的特制材料来完成,原材料要储备充足,才能在紧急时候应付不时之需。NASA研究专家们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景,就是建造出更先进的3D打印机,就地取材,直接利用太空上的材料来进行制造。

我们在《当NASA进军火星房地产,来看看户型图》一文中,就介绍了NASA发起的挑战大赛,在火星上就地取材,直接造房子,之后宇航员便可以直接住进去生活了。

3D打印永不止步

在太空上进行先进制造的探索,远不止步于工程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想通过这种更加廉价的途径,利用真空、失重、无限的太阳能和极端温度这些性质来进行制造。他们的实验已经推动了医学、技术和材料科学方面的创新。

nScrypt(干细胞打印机制造商)、Bioficial Organs(生物墨水供应商)和Techshot(这项心脏实验的设计者)在共同探索太空3D打印心脏的研发。

为什么要跑到太空去打印心脏呢?

如今,心脏移植患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等到一颗适的心脏。即使有了新的心脏,患者也需要在余生中始终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免身体排斥这个外来器官。

而用患者自身干细胞打印的心脏可以更快地为患者所用,并且遭到免疫排斥的几率更低,也能够完全按照患者原来的心脏尺寸定制。

在地球上打印心脏时,重力是个大问题。为了让打印用的生物墨水生长,干细胞和营养物质构成的培养基必须具有水的稠度,以确保细胞行动自如,结合成健康的心脏组织。由于这种水的稠度,想在地球上打印出心脏的话,支撑结构必不可少。

“心脏实际上就是被肌肉包裹的四个空腔,”Techshot首席科学家尤金·波兰德(Eugene Boland)说。不幸的是,科学家还没有发明一种干细胞生长支架,能够在不损伤新生器官的前提下移除或者溶解。

而在太空中打印器官时,Techshot认为不必使用支架就能长出完整的心脏。

在地球上打印心脏这样复杂的3D物体时,实际上是平面材料一层层叠加而成,这个过程非常耗时。nScrypt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彻奇(Kenneth Church)把这称为“2.5D”。而在失重环境中,物体是以真正的3D方式被打印出来,速度提高了100倍。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正在迅速崛起的智能制造方式,太空零重力3D打印技术异军突起,代表了先进制造的最前沿,在工程、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不断推动人类探索的边界。

在美国制造、东南亚制造转移等话题闹得沸沸扬扬的今天,不如静下心来稍微关注一下太空制造,看看人类前沿的制造科学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