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王漫妮辞职后回老家当小文员,却发现根本回不去

最近热播剧《三十而已》有段剧情,王漫妮辞职后到处投简历,幻想能找到比她目前月薪1万7更高的工作。

然而猎头告诉她,以她30岁的年纪,只能找到底薪5000,拿到提成后最高也就8000的初级销售员工作。

在思想做了剧烈斗争后,王漫妮终于觉得是时候结束在上海漂着的日子了,于是索性在30岁前回老家。

回家后,父母给她介绍了一个“优质男”,是个规划办的主任,姓张,小镇的人都称他为小张主任,他人缘好,人品也不错。

有一次,小张主任约王漫妮看电影时,特意跑远路选择一家偏僻的电影院,因为这是他一个朋友开的,可以省去35元的电影票,免费观影。

王漫妮不解的问:人情不难还吗?

主任回答说:在小地方,人情是最容易还的,比货币通用性要强。你来我往的,人情很快就熟络了。

小张主任在影院门口等别人送电影票

后来,在小张主任的推荐下,王漫妮入职规划办,成为了一名小职员,每天的工作很清闲,但她越来越感到小地方的人多嘴杂。

本来她还没接受小张主任当她男朋友的,但在小镇的人看来,他们相过亲,不排斥相处,就相当于默认男女朋友关系了,就等着定日子结婚摆酒了。

于是单位的人都喜欢拿他俩开玩笑,再加上王漫妮本来就比较漂亮,走到哪都引人注目。

在这种氛围下,她渐感不适,想要逃离。

王漫妮在和姐妹们诉苦

后来,在一次接待投资商中,她无意间见到了之前就认识的一个老板,该老板收购了王漫妮工作了7年的品牌店,并且给王漫妮回去工作的机会,王漫妮犹豫了。

一天晚上,她走进于伯的理发店,谈起了自己的烦恼。

于伯给她讲起了一个租客的故事,他说:“前两年,我这小阁楼租给过一个海员,住了不到一年就又回船上去了。

他说:'每次出海就在一条船上三年两载,哪条船也不是家,到了岸上也是走哪儿算哪儿,越漂越找不着家了。'

后来想明白了,所有漂着的人,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后,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在撑起你自己的天。

要是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趁早别出去。爸妈嘴里说的故乡是后路,听听也就算了。”

于伯在开导王漫妮

王漫妮在听了于伯的一番感慨后,悄然决定重返上海滩。

王漫妮在奢侈品店当销售,见过太多有钱人,也听过他们的造富神话,回到老家后,反而对清闲的工作不知所措,也很难理解小镇人的思维,重返上海是大概率事件。

那么,为什么从一线城市回到小地方的人,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甚至根本不能适应老家的工作生活呢?

1、生存法则不同

大城市讲究凭本事立足,排斥人际关系,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认可、获得成功。

而小地方喜欢靠人情维系关系,就像小张主任说的那样,把人情当作人际交往的通行货币,它往往比任何东西都凑效。

生存法则的不同,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像王漫妮这种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花了7年时间差点爬到了奢侈品副店长位置的人,是没法理解通过关系去免费观影的体验的。

所以王漫妮们注定回不去故乡,故乡对于她们来说只能像个驿站。

王漫妮在小镇闲逛,熟悉的场景却很陌生

2、工作节奏不同

一线城市因为享受着各种优惠条件,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期内积累了非常多从全国各地而来的精英。

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千千万万个王漫妮式的小人物,你如果对工作不上心,分分钟有人取代你。

所以随之而来的是996式的工作节奏,大家的精神紧绷,不敢有丝毫懈怠。

而小地方就不一样了,生活节奏慢,工作节奏也慢,没有了繁琐KPI的束缚,成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天堂。

从快节奏的都市回到慢节奏的小镇,反差会特别明显,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觉得低效工作完全是浪费时间,因此完全不能适应。

王漫妮听到同事们的议论,若有所思

3、志向不同

经历过大都市的职场洗礼,看过许多暴富的神话,一个人的志向会渐渐拔高。

原本踮踮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志向,比如买房买车,已经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们有了更大的目标,比如说在40岁前实现财务自由。

这一切,只有在大都市才能实现,在小地方小富即安的思维影响下,自己很难有太大的突破。

就像同一个桶里的螃蟹们,只要哪只螃蟹爬得高一些,其它螃蟹就会把它拽下来,大家又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线。

因此,当回归故里的“见过世面”的人头一回遭遇这种事情时,完全觉得不可理喻,故乡,渐渐变得不再香。

王漫妮的志向不简单

总结来说,因为生存法则、工作节奏和志向的不同,在大城市打拼多年的人,很难再回到老家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世俗的观念,在小地方荡漾得更明显。

看过世界的人,很难再和你去溪涧玩耍。

对此,网友们怎么看呢?你觉得在大城市待惯了之后,还能轻易回老家吗?

我是一只程序猿,研发部软件负责人,副业赚钱能手,专注写职场,讲述职场真实故事。欢迎关注我 ,一起抱团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