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擒鳌拜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历史大阴谋,康熙成功骗过天下人

智擒鳌拜背后,竟隐藏着一个历史大阴谋,康熙成功骗过天下人

康熙除鳌拜的故事,是历史上永远的传奇与经典。

长期以来,史家都在不吝美词地颂扬孝庄是如何积极参与,做出决断,支持并指点康熙清除鳌拜集团的。并且认为,经过这次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并肩作战的祖孙二人感情也更为深厚了。

然而,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其实,自秘密擒拿鳌拜后,到宣谕群臣,这期间耽搁了有四五天的时间,在这几天里,康熙一直在独自惶惶不安,犹豫不决,甚至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其主要原因是,他在苦苦等待着慈宁宫方面的最终裁决。

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因为秘擒鳌拜一事,事前康熙没有向孝庄打招呼。

康熙事先不打招呼,是有其原因的。因为他料到孝庄一定不会支持自己的计划。

四大辅臣,当初全出于孝庄的设计,虽然后来辅臣开始闹得有些不像话了,但孝庄一再容忍,于公来说,是不想天下大乱;于私来说,也是出于不愿对自己以前既定方针进行否定。

另外,孝庄对康熙的信任并不像后来史家所描绘的那样完美。

一方面是她认为康熙年龄与阅历尚不足以单独管理庞大的帝国,更为重要的是,当年康熙的父亲顺治14岁亲政后,竟然与孝庄反目成仇,孝庄一遭被蛇咬,担心康熙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或许正是为什么康熙亲政后,孝庄仍然坚持辅政不谢政的真正原因。

已年近六旬的孝庄,曾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惊险。这个聪明的女人已成为大清王朝中掌握着最多秘密与权力的人,她不想在自己的晚年还会受到更多的伤害。只是她忽略了一点,为了自己不受伤害,却使自己的孙儿受到了伤害。

孝庄下谕挽留辅政大臣不准谢政,“缓一二年再奏”,深深刺激了康熙。如今,一二年已过,康熙仍然迟迟见不到鳌拜归政之意,同时孝庄方面也没有出现任何催促之旨,少年皇帝心急如焚。

所以,擒拿鳌拜一事,其实是康熙在向孝庄示威,是一件非常典型的“逼宫”事件。

如此看来,擒拿鳌拜事件的真正惊险并不在于如何擒拿,而在于孝庄最后如何裁决。如果孝庄不同意,康熙则不敢向朝臣们宣谕。而康熙的聪明之处在于,先将事情做了,再看孝庄怎样收拾。

当然,这是建立在很有可能康熙自己被孝庄否决的基础上的。可想,康熙一定也做好了祖孙翻脸的最坏打算。

从最后的裁决来看,一定是孝庄方面妥协了。这一事件后不仅结束了辅政的局面,而且还结束了孝庄对政权的幕后操控。

虽然这一裁决迟到了四天,但康熙还是笑到了最后。不过康熙也做了让步,对鳌拜党羽的从宽处理,很可能来自于孝庄的提示。

拿回政权后的康熙,在对待孝庄上,侍奉得更加周到。孝庄外出避暑疗养,康熙几乎都会陪同前往,不但不离左右,而且一应琐细,事必亲躬。甚至皇子夭折,皇后染病之时,正陪老太太在外的康熙竟隐瞒情况,不欲离开孝庄……

康熙对孝庄谨小慎微、竭尽孝道的背后,一定潜藏着一种强烈的负疚感,一种刻意的补偿。毕竟,擒鳌拜一事是他对孝庄的公然挑战。

同时,康熙对孝庄的殷勤,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数日一请安,也起到了监视、隔绝孝庄的作用。见到皇帝对太皇太后如此事无巨细都要过问,即使有大臣想接近孝庄,也不敢付诸行动了。

于是,孝庄被作为供奉的偶像永远地孤立起来了,永远也别想再独立地干预朝政了。而康熙却因此不但成功地骗过了天下人,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成为天下孝道的楷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