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 | 方圆对韵(新编);怎样欣赏唐诗?

《诗词大课堂》刊发最接地气韵文

小序

这是2009年5月发在讲诗堂的一个帖子,本意是活跃下当时论坛的氛围。今蒙深南兄青眼,重新找出来贴上。有营养价值的东西不多,主要为初学者拓宽一下思路,増加一些学习的乐趣,仅此而已。

黑格尔说:“为了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组合在一起”。语言的美感多产生与词语组合的“不伦不类”,这就是语言的“求异性”。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把一些“貌似不伦不类”的两个或几个词汇加以适当地组合,使其产生新的语境和诗意,达到“无理而妙”的目的。

当时很有共鸣,特意把这段话复制了下来。

社会总在不断的发展,新的时代有自己新的语言特色。特别是网络的介入,催生了许许多多的网络用语。因此,本对韵也吸收了一些网络词汇,按照清人戈载编纂的《词林正韵》和平仄韵律,尽量做到“旧瓶装新酒”。

时间过去了近十年,现在看来好多地方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还有许许多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无力修改了,尽量保持原貌吧。

白跑堂戊戌年八月于益阳

《方圆对韵·新编》

一东·二冬

同对异。蒜对葱。忽忽对东东。由衷对乐意。劝架对帮工。才灌水,又伤风。拼剪对裁缝。投机因下作,舍命向前冲。

发帖揣摩红粉面,聊天惊现白头翁。足道城中,若要身舒先洗脚;美容院里,才消眼肿又隆胸。

终对始。哑对聋。病态对龙钟。高歌对小费。扫黑对分红。心犹亮,耳失聪。搓背对整容。千军成万古,两岸已三通。

相貌堂堂称雅士,文风惨惨似寒虫。网海初逢,骚客殷勤虽有意;尘寰欲会,佳人浩渺却无踪。

三江·七阳

缸对鼎。寡对孀。鬼话对魔方。黑帮对红粉。打的对开房。休乱套,莫慌张。才女对色狼。寻欢休服软。乐意再投降。

遥对卿卿编故事,也奢妹妹作新娘。梦断财空,熊市崩盘须割肉;时来运转,龙头脱手再平仓。

姜对醋。梦对床。检讨对商量。临屏对聚会。下海对留洋。蒙外套,进包厢。腐败对夸张。隐身披马甲,显墨扩鸡肠。

拍砖气势须连贯,灌水精神要表彰。银屏虽小,众人聚目成焦点;网络无穷,百度明星又曝光。

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离对合。骨对肌。小样对希奇。挥拳对助阵。抗日对师夷。三点式,比基尼。深信对怀疑。名虚三寸笔,脸厚一张皮。

情飘网海须停歇,人困江湖要转移。短命风光,丈夫莫饮人头马;长途垃圾,小子休尝肯德鸡。

衣对帽。砸对吹。节食对减肥。粉丝对稀饭。明目对偷窥。追星族,上网迷。一笑对三陪。踩点他留意,关门自倒霉。

梦里常翻西子貌,屏前难把脸儿偎。千里寄怀,背时浪子徒挥笔;一声叹息,待嫁云娘不姓崔。

六鱼·七虞

酥对脆。智对愚。腰涨对肾虚。惶恐对侥幸。老板对寒儒。僧敲磬,鬼画符。现在对当初。赚钱心踏实,对网梦虚无。

主子无能奴闭户,丈夫有志气通衢。眉目依稀,别梦三生人去也;精神恍惚,玩牌一夜酒来乎?

奴对主。赦对诛。当然对必须。穷徒对光棍。纳税对收租。披马甲,炒鱿鱼。上网对骑驴。飙歌常跑调,索句乱翻书。

为求美女双眸泪,失落狂夫半斛珠。梦落天涯,既便龙肝非美味;人归故里,欣然草舍有名厨。

九佳(半)·十灰(半)

街对巷。喜对哀。狗眼对奴才。心肝对宝贝。越轨对关怀。人对对,影排排。蜜蜜对乖乖。凄风催叶落,妙语把油揩。

采花公子假高士,落魄佳人笨小孩。政不扶贫,冷眼高官多废物;邪能胜正,旁门左道发横财。

崖对壁,闭对开。浅出对深埋。穷诗对博客。乱意对和谐。他无奈,你活该。明镜对暗胎。约会谁都去,花钱我不来。

半世风云随磨转,一番心事要谁猜。勒紧皮囊,满腹经纶须炮打;放开手脚,几篇词赋靠人抬。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仁对义。假对真。奋起对沉沦。翻身对变态。刻意对劳神。明星脸,艳照门。玉臂对红唇。收书才洗砚,费力又开群。

破脸常常因独享,分赃处处要平均。经济萧条,若无学历怎求职;民工命苦,跑了包头难讨薪。

辛对辣。素对荤。处女对单身。加盟对上线。取证对咨询。窥漏点,炒绯闻。豪放对裸奔。偷情如隔纸,入网可联姻。

既知画片能张贴,何必聊天就视频。资料传真,黑客经常镶木马;文凭造假,论坛到处尽牛人。

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先对后。缩对延。破绽对流传。强权对弱势。沙发对海棉。两英磅,三美元。加料对拍砖。强身多运动,购物要休闲。

招商先得吹名万,涉赌还须防老千。对镜愁怀,白发人非童子貌;临窗苦读,青春痘似老年斑。

喧对静。滚对翻。寒食对快餐。香烟对烈酒。民主对野蛮。香港脚,上海滩。化石对冥顽。开车无保险,上路岂平安?

发帖喜穿红马褂,聊天误上黑名单。谁是谁非,新闻引导大方向;或真或假,内幕源于小报刊。

二萧·三肴·四豪

刀对笔。刻对描。规划对指标。狼毫对虎爪。闹市对荒郊。明晃晃,赤条条。亢奋对疲劳。加油常熄火,遇险就抛锚。

莫许衣冠分败类,须从肝胆识英豪。同僚聚会,汇报不妨丢包袱;领导谈心,交流切忌发牢骚。

嘲对笑。贬对褒。浪荡对贞操。开心对落魄。烙饼对叉烧。穿牛仔,品雀巢。剥削对煎熬。合资桑塔纳,遍地麦当劳。

有吃有穿多有趣,无情无义很无聊。网海欺生,不识高人仍土冒;名流混熟,纵披败絮也时髦。

五歌

珂对珮。谷对禾。叹息对吟哦。穿梭对走穴。穷汉对富婆。张家界,猛洞河。靓妹对衰哥。一起搓麻将,分批吃火锅。

入梦不知时荏苒,开门却恨事蹉跎。经济危机,泡沫资金才缩水;大盘动荡,风云股市又翻波。

骡对马。贼对倭。壁虎对田螺。长工对大款。三角对几何。长舌妇,小儿科。拖拍对折磨。玩牌多刺激,办事少罗唆。

朝中有势腰常直,兜里无钱背也驼。闭门造境,强赊杜甫三分意;吮墨长吁,难赋宾王七岁鹅。

九佳(半)·六麻

奢对俭。脱对遮。浪漫对浮夸。菠萝对芍药。狗虱对牛蛙。三节棍,两头蛇。垃圾对精华。显阔茅台酒,怡神普洱茶。

才叹大师传圣旨,又惊二奶罩婚纱。人情淡漠,挚友提来提几个;世事蹊跷,贪官越捉越多些。

抓对放。减对加。开口对咬牙。无瑕对缺点。粪土对人渣。高露洁,上好佳。歌女对酒吧。电视看名嘴,论坛拜大虾。

红颜只许风尘老,白发难追岁月赊。隔网嗟缘,千里传书人有意;分身乏术,孤灯照壁梦无涯。

八庚·九青·十蒸

丞对相。道对僧。置顶对加精。山鹰对菜鸟。无赖对有型。凄惨惨,颤兢兢。恶搞对清蒸。融资初创业,合股再联营。

商品三年尤滞步,明星一带便流行。违章漏税,偏劳政府工商局;抗震救灾,还得人民子弟兵。

盈对缺。脍对羹。融化对结晶。银屏对黑幕。翻盖对引擎。双雄会,一夜情。魔术对神经。步艰身落后,权重职高升。

捉笔常因心寂寞,偷情却怪影伶仃。半卷丹青,万世风云都在此;几张木板,一生心血等于零。

十一尤

矛对盾。夏对周。百姓对诸侯。中游对下放。扯蛋对吹牛。南沙岛,北美洲。熟食对生抽。入眼诸般事,随心一笔收。

先将目标偷偷锁,再把行为慢慢修。情困围城,碰壁心知无出路;文飘网海,冠名貌似有来头。

谋对策。抢对偷。选举对追求。民生对国计。卖弄对忽悠。先合股,后分流。铁饼对铅球。有兴常沽酒,无才便打油。

竹叶色青身刻薄,荷花面滑性温柔。两种行为,网上平心观向背;一腔热血,人间快意斩恩仇。

十二侵

酸对辣。枕对衾。磊石对森林。牛犇对水淼。野兽对家禽。黄金甲,碧玉簪。土豆对人参。击鼓粱红玉,收礼脑白金。

寿尽方悲非草木,人生最恨是光阴。大话婚姻,三餐分系半生话;小心恋爱,一箭同穿两颗心。

锅对灶。雪对霖。手铐对衣襟。经商对涉案。路线对方针。纯捣蛋,乱弹琴。弱拍对强音。问计知高下,临渊探浅深。

鱼纹渐向双眉聚,麝发难从两鬓寻。伏案伤神,往事萧萧随笔走;穿花折柳,离情点点用杯斟。

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柑对桔。狡对憨。衰女对猛男。东南对左右。落日对归帆。长生梦,一瞬昙。跑步对投篮。逝水悲夫子,骑牛笑老聃。

电视机前烦广告,聊天室里尚清谈。千年系梦,神舟五号驮邮票;一夜吹风,央视百家开讲坛。

云对月。吐对含。松懈对戒严。加薪对失业。酒令对书签。心晃晃,眼尖尖。消肿对发炎。吟诗须用意,斗酒莫装谦。

情于浓处多言醋,汤未开时少放盐。创业尤难,披荆斩棘诸般苦;守成不易,引火翻船一个贪。

注:神五上空时,除载有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等物外,还载有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

《安徽大学官网》刊发谈诗欣赏讲座

我们今天该怎样欣赏唐诗?

蒋寅

各位同学:

晚上好!今天我就是把自己读唐诗的一些经验和大家分享分享,供你们参考。题目是《如何欣赏唐诗》。

艺术欣赏是非常主观的,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欣赏方式。例如很多人听古典音乐感觉听不懂,其实大家根本不需要知道音乐里面讲了什么主题和情感内容,任何一种听音乐的方式都可以,这样音乐对你来说就没有门槛。读唐诗也是这样。你的要求不要太高,一首诗里有一字或一句让你很喜欢就可以。像一首五律,能挑出十个字来认为好就很不容易,因为在前人已经写了无数遍的情况下,还能写出十个有新意的字,让别人看了佩服,这十个字就是作者的成就。而作为读者,只要你能感觉到有十个字很好就可以,不要期望这首诗从头到尾每个字都让你精彩叫绝。

专业的阅读需要一套阅读方法或一种专业技巧。一个学文学的人看完一部电视剧,被它打动,就应该说出一套专业术语来,即批评。批评不是天生具有的才能,感受力才是天生具有的,但是感受力不等于批评。看戏、读诗、听音乐,虽然你有一肚子的感动,但只有用一套专业的术语把你的感动说出来,才算是一个专业的读者。一个专业的读者要会一套解读作品的方式。这个方式从古至今都是不一样的,从唐诗诞生以来,各代人有各自的理解方式。

专业的读者应该超出个人。如果个人意味太浓,那就叫趣味。所谓趣味,就是你可以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它在很大程度上包含了判断力,但又不等同于判断力。一个趣味好的人,我们说他有判断力。比如你听某人评论电影,他说的让你服气,你就说这个人判断力好;也有一些人,他很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但也能说出一套道理,那样的人我们可能就不会认同他,因为他太偏执、太主观了。就趣味而言他可以这样,但是从判断力的角度,我认为他的判断力和大家的判断力有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我们专业的阅读是有一套规矩的。

今天,我讲的是我解读唐诗的方法。

★ 体制 ★

读诗的第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即“体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术语比较模糊,往往一个词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就把“题材”跟“体制”等同起来,也有一些人把写五律、七律的修辞、风格等的要求叫做“体制”。“类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术语,但是它和“主题”又有差别。比如说母爱是一个主题,但恋爱就是一个类型。母爱是很明确的,就是讲母亲对孩子的爱;恋爱包括热恋、失恋等。所以恋爱诗就不是一个主题,而是一个类型。同样的,唱和诗、送别诗、都邑诗都是一个类型。有人会说田园是诗的一个主题,而我认为田园诗是一个类型。因为田园诗里有辱骂地主的,有像陶渊明那样表达因回归田园而感到身心愉快的,也有表达对官场的背离的。我们读诗首先要看它是什么类型,类型就直接决定了它的体制。类型是诗的形式,体制是诗的内涵,所以读诗不把握它的体制就不太可能理解它。

举一个例子,孟浩然的《望洞庭湖上张丞相》。这首诗现在大概没有人会否定它是一首千古绝唱,但是清代大批评家王夫之就认为这首诗不好,说这个诗“两截头”。当时王夫之看到这首诗的诗题是不完整的,在他的《唐诗评选》中这首诗叫《望洞庭湖》,这就成了登临眺望游览诗,或叫即兴诗。如果你知道这首诗的原题是《望洞庭湖上张丞相》,那这首诗就不是即兴诗,而是干谒诗。干谒诗有其体制的要求,即你要写一首诗献给某个有地位、有权势的人,首先你要证明自己是有才能的人,需要受到赏识,这是干谒诗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把目的说出来,请求别人提拔。

现在我们来看这首诗。

望洞庭湖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这两句总写整个湖水的广阔浩淼。下面两句是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写气势。“气蒸云梦泽”,写湖水水汽蒸腾到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说波浪拍打着岳阳城,好像都能把它撼动。这四句把孟浩然诗家之能事表现无余,下面就要表达干谒之意。“欲济无舟楫”,表达了孟浩然想有所作为却没人提携,但这样明明白白地表达热衷功名之意,会让人感觉很俗。“端居耻圣明”是说,当今是盛世,不出来做官就有愧于圣明的君主,有愧于太平盛世。《论语》讲:“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这样他就为自己热衷于功名找到了儒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正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把张丞相比作姜子牙,希望自己能像鱼一样被钓走。这首诗总写湖,由湖自然引出舟,舟又自然联想到钓鱼,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写得不露痕迹。我认为这首诗至少从写作的技法上来讲非常成功。

王夫之却认为这首诗不好。一是可能跟他看到的版本题目不全有关,再就是王夫之自己的问题。我认为王夫之虽然有哲学家的头脑,讲理论有过人的深刻之处,但他对诗的感觉不太好。最近我在中华书局的《文史知识》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理论的巨人,批评的矮子》,我认为王夫之有明人的习气,好说大话,议论方面经常有刚愎自用的地方。实际上王夫之做理学并不做考据,在知识上就难免不如明人深厚。他议论多,也很精彩,但往往稍不留神议论就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所以说读诗不懂体制,就经常抓不住要害,也很难对诗作出准确的评价。

古人是非常重视体制的。大概在宋代,评诗的人已经意识到文学批评要先讲体制,王安石就有一句名言叫“先体制而后工拙”。我们读诗或写诗应该先把体制抓住,然后再谈工拙。批评不是主观的,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即我们可以先了解你想达到的目的,然后判断你做到了没有。孟浩然就是通过这首诗来达到干谒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体制里确立一个批评的标准。这是读诗要注意的第一点。

★ 结构 ★

第二点是结构。我们掌握了体制之后,需要进一步分析作品,这就进入了结构分析阶段。有了“体制”,我们便知道作者是怎么来完成体制的,即作者是怎样构思的。孟浩然的构思就是通过对湖的直接描写,引出一个比喻,借咏物提供了一个平台,然后在上面做文章,把抒情的部分牵引出来。这首诗后半段整体是一个比喻,即古人说的“比兴”。

下面来看作者是怎么来完成体制的,这就要讲到构思。为便于大家理解,这里我举三首诗来说明同样主题的诗可以有多种写法。第一首是李白的《越中览古》,第二首是李白的《苏台览古》,第三首是窦巩的《南游感兴》,三首诗都是怀古诗。如果我们把怀古当作一个主题,它可以有很多表现的内容,像杜牧借怀古来讽刺当朝;像王昌龄借怀古来抨击现实,他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感叹当今朝中无人;纯粹哀悼古代历史的消亡,哀悼文明毁灭的诗也是。所以说怀古是一个类型,它最基本的结构是“今昔对比”,任何怀古诗都脱离不了今昔对比的结构。

我举三首七绝来具体说明今昔对比的结构。为什么举七绝?因为七绝是一个典型的诗体,每句都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古人讲起承转合,七绝的四句结构正好具备这一基本理念。我建议大家都看一看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以前我就非常喜欢诗,但看了这本书上沈先生独到的分析之后,我觉得有些诗自己还没读懂。这三首诗都是我从这本书里找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首诗。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吴越两国交战,夫差破了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用美人计又把吴国给破了。“宫女如花满春殿”,这是说越国把吴国的宫女都掳到越国去了。其实这一句是不合平仄的,若合平仄应该写为“宫女如花春满殿”,又好像没有版本这样校勘过。前面三句都写古,最后一句“只今惟有鹧鸪飞”,笔锋一转写今,进行今昔对比。转折在七律里是一个最常用的手法,唐人好的七绝作品一定有一个转折,先铺垫,最后突然转出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造成一种戏剧化的效果。这首诗在笔法上四句都是实笔。另外这首诗的主题值得讨论。当年那么繁华的一个国家,到今天同样消亡了,可以理解成是作者的一种历史虚无感;但也有可能有一种讽刺的意思在里面,曾经破了吴国的越王勾践把吴王取代了,最终自己也还是不复存在了。

我们来看第二首: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也是一首怀古诗,抒发古今兴亡之感,但与上一首不同的是这首诗用的是“暗转笔锋”的写法。诗的前三句讲的都是现在,最后一句“曾照吴王宫里人”,讲过去,这一句表面上没有转折,但是他写月亮曾经照过古人,这是暗转。月亮照到吴王宫里头是写过去,诗人想到过去的苏台是多么繁华,吴国的宫女是如此之多,而今却已是人去楼空。所以第四句的今昔对比是暗转,没有直接点明今昔的不同。不过这首诗最想表达的是“曾照吴王宫里人”,是虚写,感叹、忧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构安排得亦很含蓄。

我们再看下面一首:

南游感兴

窦巩

伤心欲问前朝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这首诗也是由越王而发出的感兴。前两句都写古,但第一句“欲问前朝事”, 笼统地写古时就已经转折了,后面写今。这首诗是“明转笔锋”的写法,全诗都为实写。

以上三首诗的具体写法虽有不同,但都是怀古诗,主题也都一样,即抒发古今兴亡之感。怀古诗要在一定的场景产生相应的感触才可以,而咏史诗却要针对历史事实有所感慨、有所反思才可以。这三首诗写法不尽相同,表达的效果也就不一样。所以诗的结构非常重要,我们就是通过结构分析,对诗产生不同的理解。

★ 风格 ★

第三点是风格。关于风格方面的理论,许多文学书上有不同的解释。对风格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作家在艺术表达中的一种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或者说是一种程序。一般来说,成熟作家的作品才具有风格(不成熟的作家就谈不上风格了),像唐朝的一些作家,他们留下来的很多诗都有一定的风格。但是风格是不是很明显、是否能让读者一下子感受到,就不一样了。大作家的风格很明显,很容易就能看出他独特的风格,给人深刻的印象。风格是靠作者的很多作品形成的,但如果你没有欣赏过一个作者足够多的作品,就很难真正理解他的作品风格。下面我来说说杜甫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被人称之为“七律第一”。明人一直在争论到底唐人的哪一首诗才算得上是“七律第一”,除了有人说是杜甫的《登高》以外,也有人讲是崔颢的《黄鹤楼》。但是无论怎么讲,杜甫的《登高》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都是无可争议的。后人讲到杜甫诗作的风格时,必然会讲到“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用来概括杜甫的风格最为恰当。“沉郁”就是内容的深沉浓郁,直白地说就是容量大,信息量大,压缩的内容多;“顿挫”,从古人的角度讲,就是诗歌的节奏感比较强。

这首诗的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往天上看;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就往地上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一个时空概念,作者用“落叶”来暗比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杜甫的诗里总是把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广阔容纳在一起。这两句就暗示着在自然的永恒面前,人是很渺小的。至此,人虽未出现,但景致都是人眼所见。到第五句,人出现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评论家讲这两句诗里包含八层意思:作客,常作客,悲秋常作客,万里悲秋;登台,独登台,多病独登台,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我如此衰老多病已让我不堪忍受了,但现在竟又穷得连酒也没得喝了。诗人在前六句已经把自己的身世之感写得很到位了,第七句又把这种感情加以深化。当把读者的情绪推到顶峰时,第八句却突然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一般人写这种痛苦的身世之感,总要以“举杯销愁”等作为结尾,但是杜甫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痛苦却不得不“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写就形成了一个转折,使读者刚至顶峰的情感戛然而止。前七句诗不断地铺垫,最后一句突然把这个意思跌了下来,从而构成一种落差(古人也叫“反跌”),来表现一个出乎意料、无可奈何的结局,这就造成了读者阅读时情绪上的起伏感,即“顿挫”。

从声韵上讲,七律的中间两联要求对仗。这一点一般人很难做到,但杜甫却以其过人的才力常常使得通篇对仗,正如《登高》这首诗。作诗时的最后两句一般要有一点回旋,但对仗很难这样,对仗的两句是并列的关系,这区别于一般语意“一句上一句下”的线性发展模式。形象地说,假如一般语意是“一二三四五六”的形式,那么对仗就是“一二,三四,五六”这样一种形式——它能更快地推动诗意的发展。《登高》的最后两句为“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的衔接方式为顺接,而非逆接,这就造成了读者情绪的波澜起伏,给人一种顿挫感。所以我觉得读完《登高》就差不多能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了。

唐人写诗一般不合律。合律的叫近体诗,不合律的叫古体诗。受近体诗的影响,古人写古体诗也会不知不觉地带上合律的味道。有很强的体制意识的人为区别这两者,写古体诗时常常不合律。初、盛唐的诗人对律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意识很淡,因此其诗作中律句较多。但从杜甫开始,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意识明显加强,写古体诗时往往有意回避律体。我以前做过分析,这种现象在韩愈的诗中体现得很是明显,他有时一首古体诗有几十句之长,从头到尾竟都不合律。后来一个访问学者对杜甫的古体诗做了分析,发现这种现象同样明显,可能其顿挫的诗风也与这种意识有关。这就是风格,透过一首诗我们可以去解读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

★ 韵律 ★

第四点是韵律。此处的韵律非格律,格律是平与仄的搭配,而韵律则是诗歌语言的一种音乐性。盛唐时人们作诗讲究“角宫商”和词语的调和,这就绝非平仄那么简单了,它指的是声调,即诗歌语言的音乐性。音乐性是很微妙的,例如“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人未还。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这首诗的韵律非常好,很关键的一句是“妾梦不离江上水”,有一个版本作“妾梦不离江水上”。“江上”是一个叠音词,“江水上”同韵,不符合韵律规律,再加上此处“平声+上声+去声”的构成,和“凤凰山”三个字搭配起来,“上”和“山”只差一个后鼻音,声音上过于接近,所以这里的“江水上”就不如“江上水”好听、恰当。词里也有类似的现象,比如《忆秦娥》中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句,词谱中规定“汉”字必须要用去声。词中的很多领字亦是如此,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对”字,要用去声表达一种急促而有力的情状,而不能用上声,这就是韵律。当你诗读的多了,能够领悟到诗歌的韵律及其搭配之妙时,你就能体会到唐诗的音韵之美了。唐诗在这个方面做的是最好的,是宋诗所望尘莫及的。

★ 比较 ★

第五点是比较。留存下来的唐诗不过几万首,有名的、大型的诗选就更少了,这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而清诗没有经过历史的淘汰,仅诗集就约四万部,这就显得十分庞杂。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介绍一位清代诗人——黄景仁。鲁迅、徐悲鸿、瞿秋白等近代以来的很多文人都喜欢这个人,我也很欣赏他,他的诗作把同类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得很透彻。

在创作上,他学习李商隐,这里我主要谈一下他与李商隐诗作的比较。李商隐《无题》中有诗句“昨夜星辰昨夜风,小楼西畔画堂东。”黄景仁却反过来作“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是诗人怀念自己少年时代的恋情,很动人。再如李商隐的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的是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情,黄景仁却写道:“缠绵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两者都用了比喻的手法,李诗的比喻强调更多的是结果,而黄诗的比喻强调更多的则是过程。黄景仁的诗写相思像被抽过的蚕茧,伤心如被剥过的芭蕉,疼痛不已,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刺激,感情表现得更为强烈,使人印象也更加深刻。黄景仁写“愁”道:“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羲和快着鞭。”很多人都感慨时光的飞逝,希望时间慢一点流走,他却因无尽的愁苦而期盼时光快点逝去,以此来写人生愁苦之无法忍受,构思奇特。再如“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此处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直接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对贫困的家境、多舛的命运以及艰辛的生活的复杂情感,化复杂为简单,而正是这种“简单”带给人一种十足的震撼力。下面要讲的这一首是他除夕夜里所作的:“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除夕夜里别人都在家里欢欢喜喜过大年,他却孤身一人立于市桥之上,莫名的产生了一种忧患之感。他生活在乾隆盛世,忧患之感的产生并不被人理解。“一星如月看多时”,他从这颗星星里找到了一丝慰藉,很好地表达出一种与世界完全隔绝的、前无古人的孤寂之情,这在唐诗里是没有的。

唐人有一种健康的美感,而宋人则更倾心于病态的美感。我曾形容这种现象说唐人欣赏的是“肉感”,而宋人则对“骨感”情有独钟。黄景仁独到的诗歌创作风格把中国文人漠视万物的特有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极为深刻,把读者能感受到的和不能感受到的东西都表达得淋漓尽致,对民国时期乃至以后影响都很大。

最后讲一讲我个人读诗的感悟。艺术欣赏应有自己的标准、趣味和判断,至于如何养成,我认为广泛的阅读很有必要,所以要读名家的经典之作,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但一味的追求好的作品而把相对较差的作品抛之脑后,就不能真正体会到这些传世之作究竟好在哪里了。读诗也不应仅限于读唐诗,要把眼界放宽,读一些诸如宋、明、清等其他朝代的诗,这样才能对比了解到唐诗的局限性,更好地欣赏唐诗。唐诗写得很笨拙,不像宋诗那么灵巧,苏东坡的诗就很具有代表性。过去有“宋诗尚义,宋诗尚理;唐人尚韵,唐人尚情”的说法,但不管怎么说唐诗都不是无可挑剔、绝对完美的。我认为唐诗只不过是中国古典诗的一个高峰,后代人仍然有超过唐人的地方。近代以来,像钱钟书先生那辈人,对晚清的遗老遗少都很熟悉,多少会受到他们的熏陶,对清诗有一定的了解,但到了以后就很少有人去关注清诗了。清诗中也不乏好的作品,很多地方并不亚于唐诗。与唐朝不同的是,清朝官匪、夷夏、清流与浊流以及满汉等诸多复杂的关系使清朝人内心的情感体验都要复杂、丰富得多。所以清诗中思想的深刻性有时是前人所达不到的。

以上是我关于“如何欣赏唐诗”的一些个人见解,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