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版本的金子美铃童谣集,让你看见、听见、触摸到童心 | 荐书

想先请你一起来听首歌:

民谣歌手程璧吟唱的这首《我和小鸟和铃铛 》,歌词就来自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铃。

毕业于北大外语系日语专业的程璧,以金子美铃的童谣入歌,创作了一整张专辑《早生的铃虫》,这是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金子美铃。

而在日本,金子美铃有多首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她生于1903年,早逝于1930年,曾经湮没无闻,作品在1980年代被重新发掘后,被誉为“童谣诗人中的一颗巨星”。

她用最朴素、简洁的言语,捕捉住望向世界的孩童式的眼光。这些童谣,孩子也能读懂、体会、回味,却不只是为孩子而写。相反,它们可能让读到的大人更加触动,就像一根烛火,忽然照见了你仍是孩子、没有被太多经验与成见禁锢的部分。

比如这首《是回声吗》,读完你有没有一怔?因为在看到结尾之前,你的潜意识里很可能一直回响着:这就是回声。你的知识和经验在告诉你,这就是回声。可金子美铃却写——不不,谁都会这样回答。

谁都会这样回答!这个答案振聋发聩。可不是吗,一个怀着同理心的人,理应这样回答,以善意回应善意,以淡漠回应淡漠,以宽容回应宽容,以歉疚回应歉疚。

可这个法则,在成人世界似乎并不能完全通行,反而是牙牙学语的孩童,一定,一定会这样回答。他们稚拙地重复对方的话,他们与世界交往的方式是真挚与直接。

我真正开始与孩子一起,每晚睡前阅读金子美铃,是从今年秋天朋友陈瑶策划的这套《金子美铃童谣集》出版开始的。这套书的美好,让我迫不及待要与孩子一起分享,尽管她才两岁两个月。

它让我觉得,“心意”这个东西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温度能透过纸背。因为编者、译者、画者、设计者许多许多心意的加持,快要一个世纪之前金子美铃写下的诗,在今天以更立体可感的方式,在纸上活了过来。

最容易吸引你的,是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与光影插页。设计师张志奇是几届中国最美书奖的获得者。

暖橙、淡绿与明黄的三本封面上,重叠着金子美铃诗歌中的种种意象。纷繁却不凌乱,朴素却又温暖。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封面上的图案正是每本诗集中插画的叠加,而它们对应的又是每一本分别的主题:

《我和小鸟和铃铛》探讨的是“我”,那个滚铁环的小孩,就是在追索着“我是谁”的孩童。

《星星和蒲公英》书写的是“自然”,鱼翔浅底,天空中飞着鸟儿、三叶草、蒲公英和星星。

《向着明亮那方》是“我”朝向世界的态度,是希望,就像那只喷水的小猪、向上生长的树、航向远方的船。

这样按主题的选诗、编排,体现的是编辑陈瑶对金子美铃童谣的理解和用心。她说:“我在决定(策划)出版(这套书)时,市面上已有三个版本,吴菲翻译的有两本,平装本和一本大开本精装本。还有另外一位老师翻译的全集平装版本。我觉得好的作品其实需要不同层次的版本去表达,只要这个版本是有独特价值的。

出于对金子美铃诗歌的喜爱,我希望有一套值得收藏的比较特别的版本,适合有像我一样需求的看书的人:小,方便携带阅读;精致,适合收藏。当然,如果可以有更特别的地方就更好了。此外,不同版本的诗集出版,意味着编辑者会通过一套新的逻辑去表达,就像我对三本书的划分一样。我相信,不同的逻辑表达,可以帮助或者说给予读者对诗歌新的理解。这是编辑者在图书内容上做的不同于译者的工作。”

陈瑶是两个男孩的妈妈,她记得第一次给大儿子读金子美铃童谣时儿子不到四岁,“因为手机有背光,所以我们经常拉开窗帘,关着灯,任由月光洒入房间。等我读完,我们间或讨论两句,间或感叹一句——'真好听’,然后静静地躺着,直到睡着。读诗的日子和读绘本的日子好像不太一样,似乎心里格外安静明亮”。

这一份就着月光的安静明亮,现在通过书里的光影插页完全传递了出来。想象一下,当你和孩子在灯下共读,光透过镂空的书页,在诗行上洒下星星、月亮、雪花、飞鸟、航船、屋檐的影子——这一刻,会在孩子心底唤起怎样的温柔和幸福?这一刻,本身就是诗了。

再来读几首金子美铃吧:

是的,孩子也会寂寞。“我寂寞的时候,妈妈特别温柔。”

星星和蒲公英

就像小石子沉在大海里,

在黑夜到来前,

沉在蓝天深处的,

那白天的星星,

人的眼睛看不见。

虽然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凋零干枯的蒲公英,

在春天到来前,

默默躲在瓦片缝里的,

那坚强的根,

人的眼睛看不见。

虽然看不见它却在那里,

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

也要伸向阳光透下的地方。

灌木地下的小草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烧焦了翅膀

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地方。

夜晚的飞虫啊。

向着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只有分寸的宽敞

也要奔向阳光洒满的地方。

都市里的孩子们啊。

我们并不卖书。只是喜欢这些童谣,喜欢这些难能可贵的心意,于是想把它传递出去。如果你也喜欢,最近各大电商都在疯狂的促销期,书每每被当做单价低、折扣高、用来吸引流量的第一波促销品。这套书也在打五折。

因为想学习编辑思路,也好奇一件美好的事一步步实现的过程,我采访了这套书的策划人、编辑陈瑶。我把我们的问答也附在后面,希望能为你的阅读提供多一点点信息。

问:金子美铃最初打动你的诗是哪几首?以什么样的标准挑选了现在三本套装里的诗?

答:最初打动我的是金子美铃最有名的几首诗:《我和小鸟和铃铛》《星星和蒲公英》以及《向着明亮那方》。现在这几首也被分别用来做三本书的书名。

因为这三首诗在我看来表达了三种不同的状态。《我和小鸟和铃铛》更加关注的是“我”,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我和别人不一样会怎样。《星星和蒲公英》开始思考“我”之外的世界,像这首诗,就是从天上的星星以及草丛中的蒲公英开始展开联想的。而《向着明亮那方》似乎是一种基于前面的心灵成长。这种成长其实在孩子和成人阅读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孩子更多是一种充满勇气的憧憬,而成人可能是一种受过世间洗礼以后的心理诉求,重新燃起了希望,又或者是一种自我激励。

所以三本书里面的诗歌大概是按照这三首诗的感觉来选择和划分的。当然,还主要参考了日本很多本精选集。除了最有名的JULA出版局的那套金子美铃诗歌精选集以外,还有日本教育出版局专门给学生出版的一本《明天》,以及我在看和阅读介绍金子美铃相关视频和文章中提到的我觉得很感人的诗歌。

问:这套诗集的呈现样式跟其它版本看起来很不一样,你是怎么考虑、怎样选择了现在的风格的?

答:呈现风格上,与其他版本最不相同的地方,我想应该是对于诗歌排版上的处理。大多数版本都选择了将诗歌尽量排到单页去的方法,这样有可以连续阅读的好处。但是同时,对于一套开本不想做得太大的诗集来说,这样会导致诗歌的紧促。

其实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思绪和小说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可能在读一句的时候被词句击中,然后停顿感受。而且诗歌本身是一种并没有那么紧凑的题材,所以我们希望在页面上看起来尽量“宽敞”一些,很舒适的感觉。当然,这一点也被一些前辈提出异议,但是我想这是出于不同阅读习惯下的选择。

此外,这套书的封面选择了一种比较“喧闹”的展现风格,用设计师张志奇的原话来讲,他希望将这样的喧闹与书中的安静形成一种对比。这就像金子美铃坎坷的一生与她的诗歌形成的对比一样。诗集封面现在给我们的感觉有些像盗梦空间,用诗中的插画来组合成了金子美铃的一生。而套盒又选用了最简单的白纸和黑字。这种安静-喧闹-安静的节奏我很喜欢。套盒切口正反面颠倒的设计也与封面的空间感相呼应,所以整体感很强也很完整。非常感谢设计师带来的设计。

问:请谈谈诗集的插画。画家王春子是台湾人,而你也认识很多不同风格的插画家,为何你会选择她?怎样找到的她?

答:诗集插画风格的定位并不是最难的一步。最早我是想邀请知名动画导演景绍宗来画插画的,因为我之前做过一次金子美铃诗歌的微信推送,用的就是景绍宗的插画,内容上还是挺呼应的。但是在我和景绍宗长谈后,渐渐明确了一件事,我希望诗集更多呈现的是诗歌本身,而不希望让插画太抢诗歌本身。我想这是对诗歌喜爱的人的一种执念。

因此,我和设计师沟通,希望找到一种质朴的感觉来表达。我还曾经想过用压花的方式来表达,但是五颜六色的感觉始终和想要的安静氛围没有那么契合,所以放弃了。

最后找到台湾插画师王春子完全是巧合。在我拜访朋友家时,在他家像小型图书馆一样的书架中看到了王春子的插画,当时就很兴奋地拍了照片发给设计师。算是一拍即合吧。

现在网络很方便,全世界的职业插画师都很容易能在网络上找到并联系上。和王春子也是这样通过邮件联系上的。

问:书里的光影插页很出彩,灵感来自哪里?

答:最初插页的设计是设计师提出的。不过一开始设计师的想法是穿插一些彩色的插页进去,插页根据诗歌的内容模切不同的形状,比如苹果就切一个苹果的样子。

我觉得这个设计虽然可以增加一定的趣味性,但是不够有趣,也不够必要。颜色太多的插页和我们整体气质也没有那么契合。

所以我去我认识的另外两位朋友开的外文图书馆寻找灵感,看到了一本获奖作品,还有其他一些有特色的图书。我看到以后给设计师拍下来,设计师就知道我的意思了。我想要更“高级”一些的呈现形式。现在诗集的光影插页,是受了所有看到过的这些作品的启发,并结合诗集自己的内容重新设计出来的。

问:请谈谈译者是怎样选择的。翻译的语言与此前程璧演唱金子美铃诗歌的版本也有细微不同,译者和编辑怎样选择翻译的方式?

答:是的,这套书的翻译与程璧《早生的铃虫》中使用的版本并不相同。在程璧的专辑中,有一部分是译者吴菲的翻译,还有一部分是程璧自己的翻译。

我在找这本书的译者时,第一想到的也是吴菲。因为她的版本是国内最早,也是相当经典的翻译。尤其是我前面提到的三首诗。但是因为版权期的问题,没有合作成功。

之后,我还找过《温柔的叹息》的译者竺家荣老师,《窗边的小豆豆》的译者赵玉皎老师,还有北大日语系的岳远坤老师,以及《深夜食堂》的译者陈颖老师等,但是各种原因,有的是档期问题,而有的是觉得无法驾驭诗歌这种体裁的翻译。

诗歌翻译和小说不同,我觉得诗歌翻译要更难一些,因为字数少,不太容易调整。而且,像有些诗歌,有吴菲版本的珠玉在前,应该如何处理也是难题。

现在的译者魏雯,是刚才提到的几位老师互相推荐下认识的,最吸引我的是,她自己就有写诗的习惯,所以更加适合诗歌的翻译。在沟通翻译风格时,我们通过最初几首开始磨合。魏雯先翻译几首,给我来看,我来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我并不会日文,所以我指的问题是从孩子阅读的角度考虑的,因为我有六年给孩子阅读绘本的亲身经验,所以会本能地知道哪些地方如何表达会更适合孩子。

同时,魏雯也会在一些地方坚持不那么童言的翻译方式,目的是为了尽量保有诗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磨合下将风格确定的。

对于吴菲翻译得特别经典的几首诗,我们现在的版本看上去只有细微区别。我想,因为诗歌本身很短,有些句子的确会出现完全相同的翻译,因此我也没有强行要求我们的译者去刻意修改得不同。不过,从整套诗集的体量去看,绝大部分的翻译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每位翻译金子美铃的译者,可以用《我和小鸟和铃铛》中的那句诗来形容,就是“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最后这段视频里有两岁半孩子的童声朗读,迷人极了。“一首好的童谣,它的内容和节奏感会自己感染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