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彩色”系列连环画第9集 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家

油画:《上海旧梦系列》《江南水乡系列》《音乐人物系列》《藏族风俗系列》……

1946年,陈逸飞出生于宁波。他读书很早,5岁上学。母亲范雅芳则是他的艺术启蒙老师,喜欢画画和电影,都源自母亲对他的影响。

陈逸飞在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附中,得到启蒙老师孟光的悉心指导,接受到严格而全面的美术基本功训练,系统地学习了素描、绘画、制模、美术史及临摹历代经典画作,进步神速。陈逸飞可以凭记忆将事物描绘出来,这些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当然,在艺术上的迅速提高,并非是轻而易举的。学校有严格的作息时间,但陈逸飞常常是最后一位离开画室的人。学生宿舍熄灯之后,他时常悄悄溜到素描教室里去用功。

思南路77弄1号的孟光老师家,是陈逸飞去得最勤的地方,孟老师也特别喜欢这位禀性聪慧又勤奋好学的学生。陈逸飞曾说:“孟光老师家是我们同学最喜欢来的地方,特别是在节日里,这里就是同学聚会的地方。每次经过这个铁门的时候,就'咚咚’敲两下,叫一声:'孟老师!’然后孟老师就会从窗口伸出头来笑嘻嘻地说:'哎,进来’,我们就经过院子走上去,往往那个时候已经是高朋满座了,但我总是最早到的同学之一。老师跟我们谈的都是画啊、做人的道理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常常胜过父母。在内心深处,我深深地怀念着孟光老师。所以孟老师去世以后,凡是过节,特别是年初一,这里仍然是我最重要的拜年的地方——给孟老师的夫人马老师拜年。”

寒来暑往,由于他的勤奋,使他很快成为班级中绘画的尖子,并当上了班长。1965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进入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在油画组搞创作。

陈逸飞的成名巨作《黄河颂》是在70年代初在上海创作的,是他个人的第一幅独立创造的巨幅宽银幕式油画,得到当时国内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和一致赞赏,也是陈逸飞“自认为最得意的作品”。

油画《黄河颂》

陈逸飞早期代表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那个时期的画家都记忆犹新。其中,《占领总统府》是陈逸飞与魏景山共同创作的,如今还陈列在中国军事博物馆里。当时准备创作这幅画时,要先用泥塑把人物塑出来,再进行绘画。陈逸飞在具体雕塑上很讲究,很认真,有一点不满意都不行,画中战士们站的台子,都是他用泥塑一点点做成的。不仅如此,士兵手里的武器,都是真枪实弹,至于陈逸飞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又是从哪里借到的,大家都不得而知。因为里面涉及的人物很多,为了形象逼真,油雕室的所有人都被他用作模特,就连与创作无关的清洁工,陈逸飞只要认为他是和自己创作的人物相似,就会想尽办法说服人家来做模特。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占领总统府》画的是一个感人、悲壮的人民革命的大事件。

油画《占领总统府》

《踱步》创作于1979年,是一件自画像性质的作品。画家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作品中画了自己的背影,表现出以人文视角反思近现代史的主题。画面的左侧是一把带有厚重历史感的老旧黑色靠背木椅,右侧是艺术家自己低着头沉思的背影,背景则是鸦片战争、甲午风云和八国联军等内容的历史画卷。

油画《踱步》

陈逸飞的《鲁迅走上讲台》这幅画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画面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附手甘为孺子牛”的坚毅、沉着、冷静的英雄气概刻画了出来。像陈逸飞所有的画那样,画面宁静、平和,概括,尤如“空旷背景上的雕塑”。

油画《鲁迅走上讲台》

画这幅画的时候,陈逸飞设计了鲁迅走上讲台的动作,还让人摆了动作,研究光影、衣折,很认真地创作了这幅画,达到了很满意的效果。这也是为《连环画报》创作的水粉连环画《鲁迅到平民学校去演讲》其中的一幅。

水粉连环画《鲁迅到平民学校去演讲》

代表作《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这些作品的问世,在美术界和出版界以及广大读者之间产生了重大影响,当时《连环画报》的美术编辑就到上海约请陈逸飞为画报创作连环画,陈逸飞欣然应允。1976年第6期发表了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的水粉连环画《鲁迅到平民学校去演讲》。那时上海美术出版社也约他画连环画,创作了水彩连环画《药》、黑白连环画《鲁迅和青年的故事》(与黄英浩、魏景山合作)。

黑白连环画《鲁迅和青年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谁要是敢为挣稿费而画画,那就有资产阶级嫌疑。所以当年大家的生活很单纯,整天就是想着怎么提高画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50多元。当时大家都很穷,每个家庭都不富裕,陈逸飞也是一样。许多画家都穿得很随便,而且会因为画画涂得很脏,可是陈逸飞不会。他总是穿着一身蓝衣服,给人的印象很深刻。他很注重形象,不会像其他人身上涂得乱七八糟,他永远都穿得干干净净,但总是那一身衣服。

连环画《药》选页

陈逸飞性格豪爽,圈内的朋友很多。当时《文汇报》《上海人美》《连环画报》……的美术编辑,经常向陈逸飞约稿,大家交往密切。那时候好像形成了一个惯例,无论从哪里来的画家,到了上海一定要来上海油雕院,而且一定要找陈逸飞。其他画家都是一门心思地作画,但陈逸飞很善于交际,应酬最多,自然花销也比别人大。那个时候没有汽车,比较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了。陈逸飞每天都骑着一辆自行车,奔忙在路上。别看现在陈逸飞每幅画都能拍出'天价’,当初的他可是丢了自行车都急得要死,痛不欲生。但是陈逸飞对人非常热情,喜欢把朋友们聚在一起。当时他的家很狭小,可他常叫来一帮朋友一起在他家里画画,研究艺术,他的家就成了大家的临时工作室。陈逸飞非常慷慨,总是抢着请客,那时候他比较穷,有时候还向朋友借钱,但即便他身上只有一毛五分钱,他也会张罗着聚会请客。

连环画报编辑30多年前到上海组稿在画家陈逸飞家中聚会。 右起执笔者陈逸飞、坐者关景宇、立者戴敦邦、杜建国、前排执笔者陈衍宁

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1980年9月的一个秋日,陈逸飞怀揣着38美元,他坐火车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深圳,又从罗湖关出关到香港。当时他的生活非常艰难,只好先找一份工作,在香港的酒店里给人家画肖像。就这样慢慢挣了些钱,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前往美国,开始了旅居海外的自费留学生涯。在他看来,这是一场无法拒绝的别离:为了心中的艺术梦,为了更广阔的天空,他必须和家乡说再见,和祖国道别。到纽约后,陈逸飞开始住在很穷的皇后区。他省吃俭用、半工半读,勤勉度过身在异乡的日日夜夜。

陈逸飞美国留学 1980年摄于纽约

一开始陈逸飞给博物馆修名画挣钱谋生。在工作之余,常前往纽约著名音乐厅、歌剧院,观察那里的演奏家,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中西风格结合的惊艳人物肖像画作。正是这一系列作品,令他得到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的赏识。

陈逸飞的儿子陈凛说:“刚到美国时,他靠给杂志画插图和到博物馆修补名画赚钱,但每次经过哈默画廊时,父亲都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在这个顶级画廊办展览。其实这里面也有些内幕,今天我可以透露。很多人认为,父亲很幸运,竟被哈默选中了,他从此声名大噪。父亲说按照当时的情况,一个并不很有名的中国画家,是不可能被哈默博士看重来办画展的,而且当初哈默并不认识我父亲。最初是父亲想尽办法先找到哈默,他们的选择并不是哈默单项的,其实是一个双向选择。”

1985年,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博士访华,有着犹太民族背景的哈默将寄托陈逸飞浓浓乡情、反映周庄风情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送给了邓小平。邓小平非常高兴。哈默说:“这幅画是我收藏的,画家是你们中国的陈逸飞。”

油画《双桥》

1982年夏天,陈逸飞辞去油画修复工作,赴欧洲自助旅游。此次旅行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个人画风的新篇章也由此打开。

上海画家杨明义偶然一次被一幅水乡的风景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当他得知是周庄后,立即来到周庄,淳朴憨实的乡村民风、完美保存的水乡格局令杨明义惬意非凡,思路泉涌,越来越强烈地激发着他的创作欲望。他拍了很多照片,并且把这些照片寄给远在美国的陈逸飞,建议陈逸飞以照片上的水乡为素材创作油画。

陈逸飞在创作中

陈逸飞收到照片后,立即回国,找到了老画家程十发的女婿,著名摄影家马元浩,请他帮助拍摄。他们一起来到周庄,从各种角度拍了无数感动的画面,每张照片都是艺术作品。于是,黑白色的周庄在陈逸飞的笔下变幻成色彩斑斓的梦里水乡,周庄不仅让他的第一次画展取得了成功,更令他对从未谋面的周庄产生了一种扑朔迷离的亲切感。第一次走进周庄,陈逸飞便一头迷醉在这片给他带来幸运的水乡美景里。他一头扎进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收集创作素材,很快水乡风景系列问世了。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成就了后来的江南名镇——周庄,也成为陈逸飞第二创作时期“浪漫写实主义风格”的开端。

晨曦

晨曦中的水乡

春到江南

二月

老房子

桥-1

桥-2

桥-3

桥-4

桥-5

桥-6

桥-7

桥-8

水街

水乡.泊岸

水乡.浆声

水乡.静流

水乡.桥边人家

水乡.秋韵

水乡.水街

水乡.微澜

水乡.下雪的日子

水乡风景

水乡拂晓

水乡人家 1

水乡人家 2

水乡无题 2

水乡夜

苏州风景

童年嬉戏过的地方

雪景

周庄

多年以后,陈逸飞说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江南水乡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那些清丽婉转、幽怨凄恻的情愫,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构成他游学时期作品东西方结合的基调。

中国著名画家陈逸飞 1988年冬于北京

陈逸飞,这位生长在上海的画家,从“海派艺术”的历史渊源中脱颖而出,如今又以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杰出的艺术成就,融入了历史,留给人们长久的记忆。

陈逸飞不仅直接受业于颜文梁先生,得到了“海派艺术”的真传,而且从前辈的手中接过了“海派艺术”的衣钵,以其非凡的艺术勇气和献身精神占领了新的历史制高点。陈逸飞是幸运的,因为他与前辈们一样,与生俱来有着视艺术为生命的满腔热情,又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恰逢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陈逸飞就是凭着他超凡的技艺,以一个海派文化和海派油画的传承者的重要代表的画家身份而走向世界的。

吹双簧管的女孩

大提琴少女

等待演出

开幕夜

年轻的大提琴手

女人与吉他

女演奏家

琵琶

竖琴师

弦乐四重奏

夜笛

长笛手

中提琴和大提琴手

中提琴手

陈逸飞的作品蕴含了中国的美学和西方的绘画技巧;超越了地域和人文的界限,将东西方的文化精髓融于咫尺之间。《音乐人物系列》《江南水乡系列》《海上旧梦系列》《藏族风情系列》……画家自己所画的人物其造型力度异常扎实、完美,技巧近乎炉火纯青。他采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的技法描摹的现代、高贵、优雅的西方美人画面形成音乐家、乐器和乐曲之间微妙的呼应关系。画面有旋律感,构图及人物处理有现代感,背景大胆启用黑色,给人无穷的想象。

吹箫图

合奏

黄金岁月

凝思

上海旧梦 1

上海旧梦 2

上海旧梦 3

上海滩

上海滩舞女

慵懒

玉堂春暖

90 年代初,陈逸飞将西方古典写实画风推向极致,丝丝入扣地遵循着精致、细腻的完美准则,用炉火纯青的西方技法将他的东方美人刻画得近乎“唯美”,并带有浓厚的脂粉味,而其作品命名也大多出自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雅意象。

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一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人。”

陈逸飞油画最大特点,是他的画面上弥漫着宁静和平和,在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的美感。无论是描绘江南水乡的风景还是生动传神的女子肖像,无不体现画家的一种追求:“运用西方的技巧,赋予作品中国的精神”。而藏族风情则是带给人们极大的震撼和艺术魅力。

藏民1

藏民2

藏族妇女

藏族人家

朝圣路上

晨曦

父与子

母与子 1

母与子 2

母与子 3

山地风

在艺术家的眼里,时间是无限的。空间也是无限的。但是,艺术家的生命却是有限的。59岁,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一个太过苛刻和残酷的岁数。陈逸飞承载着太多的重压,双脚走过无数道路,他色彩斑斓的人生,获得的功成名就,折射了一个时代萦回曲折的历程。本应有更多的创作,更多的展现,更多的美好事物在等待他……可陈逸飞59岁的生命却戛然而止,59岁的生命是创造性的生命,是被艺术和事业充分燃烧过的生命,燃烧过后的灰烬里,只存在价值和意义。

他走了,给中国艺术留下了荣誉,留下了美,留下了色彩。

(待续)

图文:大关、赵刚(连趣网CE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