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学习笔记,2020年图片拍摄于故宫博物院《梵天东土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展》。展览超棒,我连续去了三天,虽然每次都要排一个小时的安检长队。德里国家博物馆、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马图拉、萨尔纳特……这些博物馆我都去过,因此再次看到这些展品十分亲切,颇有老友重逢的感觉。平时工作繁重,业外拍摄的图片实难整理,今春有闲仔细回顾了展签,也翻查了网上的有关资料,正好学习一下犍陀罗、马图拉、萨尔纳特几种艺术样式。以下为个人学习体会,既不深刻也未必准确,欢迎前辈、师友留言指正、指导。3-4世纪 ,片岩,高87.5厘米,宽36.5厘米,厚14厘米,出自巴基斯坦犍陀罗,现藏孟买威尔士王子博物馆犍陀罗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希腊风”,借这件作品来体会一下:犍陀罗艺术虽然带有浓浓的希腊风,但总算有了佛陀的造像。(贵霜帝国之前小乘佛教为主流,佛陀不以造像示人)
4世纪,浅黄色砂岩,高30厘米,宽20厘米,厚7厘米,出自北方邦舍卫城,现藏勒克瑙国立博物馆
看发型,已不是波浪发。表情也不再那么肃穆。
袈裟样式可见犍陀罗遗风,但是变得轻薄了。
笈多马图拉样式的艺术风格。
马图拉风格是印度本土化佛造像的源头
佛立像
5世纪,红砂岩,高112厘米,宽63厘米,厚28厘米,出自马图拉贾玛尔普尔,现藏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5世纪,红砂岩,高55厘米,宽30厘米,厚43厘米,出自马图拉·嘎穆达提拉,现藏马图拉政府博物馆刚刚上面那件造像佛头佚失,佛陀头像看这件。这件具有笈多时代马图拉样式经典特征。嘴唇厚实,以印度的相貌示人。笔直的鼻梁之下的人中、嘴唇均以凸起的棱线刻画。拉长的矩形耳垂与颈部的三道褶痕符合三十二相的规定。与犍陀罗相比较而言,眉毛变细,眼帘下垂,二目是微睁的4世纪晚期至5世纪早期,红砂岩,高149厘米,宽65厘米,厚30厘米,出自马图拉,现藏北方邦勒克瑙邦立博物馆这尊雕像是典型的笈多时期马图拉样式的 “湿衣佛像”。马图拉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体态和精神高度平衡、和谐、统一
5世纪,浅黄色砂岩,高119厘米,宽43.18厘米,厚22.86 厘米,出自北方邦萨尔纳特,现藏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这件雕像通肩僧衣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辨几丝衣纹,恍若透明,“裸体佛像”便是笈多萨尔纳特样式的最大特点。
佛立像
4世纪,浅黄色砂岩,高71厘米,宽35.5厘米,厚19.5厘米,出自北方邦马图拉,现藏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这尊佛立像也具有笈多萨尔纳特艺术样式的特点。
萨尔纳特是笈多时代的另一雕刻艺术中心。
以下的佛像是何种风格?您来判断判断
5世纪,红砂岩,高53厘米,宽24.5厘米,厚7厘米,出自北方邦马图拉 现藏北方邦马图拉政府博物馆
弥勒菩萨像
5世纪,浅黄色砂岩,高65.58厘米,宽33.02厘米,厚12.7 厘米
5世纪,浅黄色砂岩,高15.27厘米,宽10.16厘米,厚10.16厘米
佛立像
5世纪,浅黄色砂岩,高99.06厘米 宽17.78厘米 厚35.56厘米
5世纪,浅黄色砂岩,高137厘米 宽68.58厘米 厚27.94厘米
佛立像
5世纪,红砂岩,高153厘米,宽55厘米,厚33厘米
5-6世纪,浅黄色砂岩,高30.48厘米,宽15.24厘米,厚25.54 厘米
莲花手菩萨像
6世纪,浅黄色砂岩,高54厘米,宽27厘米,厚8厘米
6世纪,浅黄色砂岩,高25.28厘米 宽15.24厘米 厚16.1厘米
6世纪,浅黄色砂岩,高44.5厘米,宽31厘米,厚20.5厘米
展品图片拍摄于故宫博物院
摄影:仙桃社掌门,制作:仙桃社古物影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