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菁作品鉴赏
林任菁,女,福建省画院专业画家、理论研究部主任。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常务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联办的“百年中国画展”,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等。获中国美协举办的“2000年全国中国画展”金奖,被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务院紫光阁、福建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出版有《李淑华林任菁合集》、《百杰画家——林任菁作品精选》、《中国画名家画库(花鸟卷)——林任菁》、《唯美新势力——林任菁工笔花鸟画精品集》、《唯美新视界——林任菁工笔花鸟画精品集》、 《笔梦映记——林任菁西藏采风集》。
湖畔清梦 156×148cm 2005
蒹葭:隐秀于物色
《蒹葭》是一曲老歌,但在林任菁的笔下,蒹葭是她画面中的宇宙。
林任菁选择的可画之物往往是旷野中最不经意的蔓草:芦苇、野草、残荷。这些看似枯槁的柔弱,在旷野中却最有生的力量。林任菁选择它们作为创作中的“宏大”题材,这不仅仅是一种静观自然的处世结果,以及基于道、禅哲学下的思想进修之道;对于画家而言,要把画家抽象的思想之“真”,用真实的“视”界来展现,这是一个难题。林任菁解决这一难题契入点放置在对于“欣欣此生意”的宏大铺叙中。自然母题蒹葭柔弱的外形下,摇曳的是坚强的生命力。在柔弱与坚强,在静与动的强烈对比中,题材自身所承载的艺境就非常突出与明显。更何况在一曲积淀悠长的民歌中,《蒹葭》作为创作母题其历史与文化的情境就更加明朗。读林任菁蒹葭题材的绘画,其实是用心听,听旷野的风穿过你耳边,那天籁的回响。
华光 156×148cm 2007
一曲老歌成为林任菁笔下的母题,诗言志,画传情。林任菁画面中的景外“意”迁移成诗人的吟咏,这是母题自身所肩负的文化承载,潜移默化中你也会吟诵这首歌,在无形画和有形诗的艺境中,附和无声的旋律也许就是一种最好的观想状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花图1 45×45cm 2000
这段顿挫有序的音调荡漾在作品《湖畔清梦》里。画家的吟咏萦绕在水色、云气之中,穿过芦苇间的风过滤了空气中的微尘,平远的旷野是画家用白露罩染的遐想空间。三两根芦苇或直或仆,一两根虽然就要扑在水面上,但是它们的根牢牢的生长在泥土里,任凭大自然来给予生命的状态。画家笔下的蒹葭绝不是哀婉的爱情吟诵,更不是甜美的抒情诗,画家笔下的蒹葭是柔弱中的坚强,是对于生命的咏叹。在往复的生命轮回中,草木的本心如同每天升落的太阳、月亮,生命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气势宏大的自然景象,在微观中的细节里,画家用清净的幽思把这种坚强,诗一般的意度空间用视觉展现在你的面前。旷野里的风,把那一根笔直的芦苇摇曳成一个感情细腻的人。
芦花图2 45×45cm 2000
芦花图3 45×45cm 2000
伊人:形容“他”者
林任菁擅长用工笔的形式来展现她所观想的精神世界。工笔种种的勾勒、渲染技法,对于她用宏大的气势来构建、经营、展现微观题材的形容,都成为了她最得心应手的视觉展现方式。在往复的表现过程中,她虽也困顿于线条细小的曲承转合对于“形”的真实表达,也会沉浸在重复渲染形象的细腻过程中所体悟到对于物象质的微妙变化。她用静观的状态去琢磨形容背后的真谛。也许,一位女性画家对于物象体察和思量中的细腻,以及一种清奇、婉转的思绪流露,这种更为体己的情绪融入在创作中,尤其是在表现经典文化母题的时候,体味宏观维度下的微观世界,这种细腻的意趣需要观者于景之外、画外意去发现和感悟。
芦花图4 45×45cm 2000
在工笔作品里,画家个性的流露往往会被掩盖在“存在物”的真实描摹中。画家的牵绊集中在对于传统媒材、技法、描绘形式“林任菁”式的突破。女性以情观物的体察态度和处世之道,淹没在表现宏大史实、传统文人意旨为主流的风尚中。女画家构建的微观世界与主流风尚宏大的场面铺叙,以及个体旨趣中女性清奇的特征与主流创作中磅礴、厚重的承载千古的意旨,这两种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在舒缓矛盾的冲突中,作为画家的女性,其性别无法构成进入主流风尚的凭藉,反而愈是女性,愈要有一种如同蒹葭般的坚强来回应跌宕的矛盾,愈是要把个体的特征鲜明的用画面来表现。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林任菁在营造画面的天地时,她的视角如同无法寻觅的伊人,你无法知道她是否处在水中央,水中坻或是水中沚。
从她于画面中营造的平远视角来看,林任菁的个性就在于旷达处显幽微,这时,你不得不佩服画家油然心生的普世观,让她自由的在四维空间里构建她的视觉遐想。林任菁这种“经营”之道,成为当下福建画坛的个案。在blog博客漫天飞的时代,心绪的独白从潜流到潮流的风尚中,林任菁作品中微观下的宏大结构于是成为视觉“独白”中所无法容纳的宽广,这种胸怀丘壑的包容来自她对于“秋水”的敬慕。
暖秋 206×186cm 2009
秋水:渐近之道
秋水,是林任菁擅长表现的空间意度。在秋色明净、疏朗的空间层次中,你看到的是摇曳在水雾、云间里的蔓草,你闻到的是疏薄氤氲中隱淡的气息,你从层层罩染的画面中感受到的是平远的开朗和豁达,这种以林泉之心入画的“真”,让你体悟到的是其精神所指。这种对于秋水的视觉描绘,与绘画题材中《蒹葭》母题的文学性相一致。你可以从《蒹葭》诗歌中的模糊性来反观林任菁作品中营造出来的“虚”。她作品中的“虚”空就在与对秋水之氛围的描绘。染,一种看似程式化的技法,却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构成了一个四维的层次空间。仅这一点,作为观者,就已被其精神所指感动。
踏秋 145×142cm 2015
在关于林任菁作品的评论文章中,你会发现一个共识:弥漫在画面之外的境界成为观者的咏叹,尤其是与其交往后,这种咏叹即被折服于心灵的旷达中。你不会觉得画面中的“蒹葭”是自然界中的微尘,因为她的旷达和《庄子·秋水篇》中所表述的不谋而合:“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林任菁的静观之道要从“明天地之理,表万物之情”开始。
文中引用《庄子·秋水篇》中的观道之法是庄子基于道,包容、豁达万物的思辩。因为在观察、体悟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有许多阻碍如贵贱、差别、俗等。如要超然这些具体变化中的干扰,道是唯一的解决通途。理解《庄子·秋水篇》中的思辩,对于林任菁作品旨趣的理解和顿悟亦是渐进之途。
雅歌 155×195cm 2008
观读林任菁的作品如同享受一段音乐的吟咏,这是心灵在音乐荡涤下言志达意的象征性过程。在象征性铺叙画面的经营中,林任菁的个人旨趣和其画面中母题的文学意趣有机的融汇在一起,如同融入大海的小溪,在悄然无声中超然于个体,臻进于道。
(作者:李莉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自醉 68×x68cm 1997
“野蔓” 210×190cm 2019
椿 44×70cm 1996
荷塘禽鸟 195×148cm 2007
笼 68×68cm 1999
芒草集1 45×45cm 1999
水悠悠 80×80cm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