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湿气入心,不死也晕!湿气是如何一步一步“坑”我们的心脏的?简单3味药就能行气除湿

湿气入体,不仅会让我们头晕脑胀、提不起精神、浑身不舒服、大便粘腻、全身乏力,它还会“祸害”我们的心脏。

在《证治汇补》里就有记载:“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大意是说,痰湿停于心,会导致人惊悸。

而这里的惊悸,则是中医心系病中的一个常见症候;主要表现:自觉心中跳动不安,时常心慌,难以自持。心悸有轻重之分。

轻症:多由外因诱发,例如声响、劳累等。

重症:没有什么外在因素也会发病;重症就是比惊悸更盛一步的怔忡。

把两者合在一起,中医则称之为“惊悸”。

而这类症候,在心率失常、早搏,冠心病等患者身上,较为多见。

惊悸,和湿气又有什么关系?

一般,可分四种情况:

①外感湿邪

例如,某些心脏病患者,居住在一些比较潮湿的环境下,或是淋了雨,然后突然心悸频繁。

在中医看来,这就是湿气乘虚而入,内舍于心,从而就形成了心律失常、心慌心悸。

②水气凌心

就比如,在劳作或是大热后,会异常口渴,然后就短时间内喝了很多凉水。等凉水下肚,就会阻遏脾胃阳气,导致水湿之邪难以运化。水湿痰饮汇聚以后,就会上逆凌心,引发心悸。

所以说,在大热天里,不管再怎么口渴,都不要一次喝下太多凉水。

③水湿内停

我们的脾和肾,是运化水湿的的关键所在。就比如,一些久病缠身或先天体质较弱的患者,在脾肾阳虚后,气化失司导致水湿内停,于是上泛于心,就形成心悸。

④湿热壅滞

这在体胖、喜嗜肥甘厚味及烟酒的人身上较为常见;若是突然心慌、心悸,胸闷。这就是湿热壅滞导致的心悸,其主要表现为:舌体胖大且有齿痕,便溏,胸闷、头重、食欲不振、肢体酸楚,神疲乏力。

以上内容就是湿气诱发心悸的4种主要途径了。

如何调理?

在中医临床里,一般常用的方法有:

①醒脾化湿;比如茯苓、陈皮等

②温补脾肾;比如桂枝、陈皮

③利水宁心;比如用冬瓜、荷叶

④宣肺化浊;比如桔梗、麻黄等

⑤清热除湿;苍术、山药、荷叶等

当然,不同的症候,有不同的配伍机制,要想全面,肯定需要详细辨证才行,对于大多人而言,就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实用的、安全的,能化散水湿的简单搭配:

<1> 比如说用佩兰3克、藿香3克泡水代茶用来醒脾化湿。

<2> 比如说用陈皮6克泡水代茶饮用来行气化湿,若是体寒可以加生姜来暖脾除湿。

总的来说,这个湿气,是可以祸害我们的心脏的。因为痰湿浊饮而发为心脏病的人,临床上常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