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聂谈书法

在书法教学,特别是在儿童的书法教学中,很容易出现有关教学用语的问题,原因往大的说,当然是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断裂所造成的,当下已经很少有人在生活中自如运用书法就是一显例;往小点说,那就是书法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文化熏陶已然断裂,笔墨运用已成自娱自乐,更何况书法家是能被教育出来的吗,里头有好多的问题都需要重新定义与讨论。如果我现在上课给儿童说笔法的“淹留”,“劲急”,“翻效迟重”,说为何学书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聊寓其心,忘忧晚岁”,恐怕,给儿童解释这些古语,就要花费过多的精力,着实很容易忽视了书法课还是一个实践操作的课,不动笔写写,怎能叫书法课。

所有的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所以重提教学用语是很有必要的。只是在艺术学科,这个问题尤为棘手些,因为艺术涉及到动笔演练及专业词汇,而且还涉及到一些文化历史的背景,说不到位会出问题,可说的太到位了,恐怕也不是艺术课的幸事,艺术课应该要留有儿童想象发挥的空间。我们很难再回到那种私塾般,那种手把手教书法的教育情态里去了,因为书法已经不作用当下具体而日常的生活,在这里就很自然有了一个命题,那就是书法教育还是教育书法,概念不同,后面的教育形式与气息就非常的不同。

我以为,书法与教育是可以分离的,诚然,书法里有学科教育的问题,可我们的品格及其他教育效应,是可以靠书法等各类学科来实现的。特别是儿童的基础教育,一定不是以培养专业书法家作为目标的,而是通过书法的学习,了解中国文化的气质,动笔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通过学习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八大等书家的故事,来完善儿童的人格,丰富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况且中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书法,离不开这弥足珍贵的民族艺术。所以,书法课堂要多以人物故事推动教学,以经典名作里的故事作为学习的载体,学习书法一定要从历史中去寻求资源,寻求教学灵感,把教学语言故事化非常的重要。

无可厚非,传统的书法教学语言有很多,如用“高峰坠石”来说明点的力量,讲给儿童听就很生动,也很有张力,我们的教学语言艺术化,一定是围绕人的感受来延展的,通过笔画的练习,一定是去感受书法线条的力量、节奏、虚实等各种艺术变化,而不只是仅仅为了写好一个字,一个笔画;又比如,用“千里阵云”来说明横划的重要性与意象性,横划一出,就有了粗细的变化,上下的空间,一划给人带来了太多的想象。要出示历史上不同书家写的一横来作比较式地观察与练习,要写出这些横划的状态不是教出来的是感受出来的。我们当下的教学还是可以利用传统的语言来说明字外的审美意象的,不是所有的传统样式都需要摒弃。什么是传统文化?那就是可以到历史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书法也一样,历史上有太多的书家,太多的借鉴了。当然,我也会在课上来些现代式的搞笑,来使书法课丰满起来。比方说一撇像一把匕首有冷光,颜真卿的捺划像女人的脚,用“骨瘦嶙峋”的线条来写柳公权的字,用如美女般飘逸的线条来写赵孟頫的行楷。且,给儿童说到为什么要写书法,因为写西方的英语是从左至右书写,一直在摇头,表示否定,而中国的书法气势很大,从上往下写,从右往左写,一直在点头,表示肯定,正能量十足。我劝儿童们多练书法,强身健体。

其书法的教学用语理当包括书面用语,我以为,过去古人之所以能写好书法,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手里写的是心中所想,有感而发。我跟儿童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都是草稿,有感而发才是中国文化的原动力,古人好多的生活情趣都随意地写在了书信手札里,在那里才有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犹如今人的一个搞笑微博,一篇性情的微信,与生活联系紧密,当然,其艺术价值不可比,也无法比。我总是感觉,当下,作为艺术的书法总是被政治道德捆绑,要儿童书写一些自己也不懂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附庸风雅,不见性情。我觉得老师是有一定的责任的,应该让儿童多写自己有感觉的文字段落,风格语言,鼓励儿童通过书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多从当代艺术家,如曾来德、邱振中、徐冰的文字观念与书法感受中,拉近书法与教育的关系,拉近书法传统与儿童想象力的关系,或许书法与教育才会有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关于“课堂儿童思维与书法教学之间的阻碍局限性,儿童化语言对课堂有否重要性”的应答

我并不是十分理解阻碍局限性与有否重要性的点在哪,只要是一种艺术或艺术教学就会有自己的阻碍与局限性,同时,儿童化的语言对课堂的重要性,取决于课堂需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我想我可以表达的是:书法的意义与课堂风格这两个层面的意思。

书法当然要传承,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进入儿童的课堂,从小就开始执笔感受体验乃至表达,但在儿童思维与书法教学之间,有一道鸿沟,那就是书法的历史负担与当下儿童生活的关系该如何理清楚。不能否认儿童提笔书法就是文化生活的开始,我们开始不执毛笔书法也就是这一百年多年的事,历史往前的好些岁月,儿童的生活中就一直有书法,就一直有笔墨纸砚的存在,这个逻辑点我们是不能忽略的。我们抛给儿童的书法,首先要考虑的不是儿童思维能否接受的问题,而是师者对书法及书法教学的认识问题。

书法是艺术,更是生活方式。柔柔地铺开薄薄的宣纸,慢慢地研磨着水墨,一笔一画地书写着,条件好的,还要焚香礼拜,古曲伴奏,书法着实是一种生活氛围,书法在中国的消逝,当然是那种缓慢而悠闲的农耕文明及生活方式的消逝。可即使这般,在当下快节奏,信息多变的时代,儿童就更需要习得书法里的一种静心与专注了。书法是一门视觉艺术,儿童天生就会观察,让儿童通过观察书写,欣赏书法,来学会仔细比对,沉浸专注,艺术熏陶,乃至想象力的开发,我们不是教书法,而是通过书法教人心境的状态,教人学习的方法,最后通过书写形成一种生活的情态。且,书法包罗万象,以着我的经验,如对儿童讲甲骨文的书画同源,听音乐感受书法各种线条的变化,如聆听少时王羲之观察鹅的故事,感受当代书法的张力与创意,其儿童的思维是完全能接受的,甚至时不时还有些小的创意及火花,我们不要把儿童思维当作成人思维的对立面,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流,不断理解的契机。儿童总有一天会成人的,他会理解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我们成人也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儿童,要保持对书法的兴趣与纯粹。我相信,一百多年前的儿童能写好书法,能体会书法,当下的儿童也不会有太多的问题。书法写的好的儿童可以坚持练习,出作品,成体系;对书写不那么感兴趣的儿童,作为中国人大致感受书法艺术与历史文化不也是很好的吗。教育教学本来就是给人提供选择的,且,教育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儿童,理解儿童。

对儿童上课,当然需要用到儿童化的语言,我们的书法课堂,是通过与儿童交流书法艺术,从而走进儿童的心灵,所以站在儿童角度来考虑问题,来说话交流,我以为就是很好的儿童化语言,并不是使自己成人的语言幼稚化,不说人话,装腔作势。比如,书法是要做示范的,但需要儿童先写出自己的感觉,老师再书写示意,先不要说注意事项书写要求,而是让儿童学会比较自己的与老师所写的,让儿童自己说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把问题都抛给儿童,让问题在他们自己手中解决。再比如,我听过有人这么来描述《兰亭序》的好,说王羲之的字好比把一个美人儿最美的一瞬间给捕捉住了,定格住了,我喜欢这个比喻,我想与儿童交流,可我该怎么跟儿童去表达呢,说美人有些俗化,我就问他们,咱们班的同学,谁的微笑最甜美?然后请这名儿童起立,让他冲大家微微一笑,儿童们自然会清楚这一瞬间的甜美。儿童有了这般意识,再来观察《兰亭序》里的每一个字的时候,就能说出字像一个人,像飘逸的仙人诸如此类的言语。语言的最终效应还是为了表达,教学语言的形成,有赖于老师对书法教学的理解,对课堂风格的把握,如书法一般,不同的书家写相同的字,其字的感觉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书家写同一个字,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尽相同。语言没有定论,艺术没有定论,好比如何是好的书法一般,从心出发,纯粹点性情点为好,课堂教学亦如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