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通臂拳第六代传人—朱建民|半岛网
半岛网诸城
通臂拳渊源:
通臂拳亦称通背拳,传说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白猿公(人称白猿道人)所创;宋朝又有赵匡胤三打韩通的故事;据传宋代少林寺还曾传习“韩通通臂拳”。据史料记载,明末学者黄宗在《南雷集》“王征南先生墓志铭”的《六路歌诀》中记载有“佑神通臂最为高”之语;其子黄百家在《学其初稿—王征南先生传》中,进一步为六路注释“通臂长拳也”。说明在明朝即已流行。清朝以后,在民间流传的通臂拳名称很多,其中祁家通臂拳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祁家通臂拳形成于清朝嘉庆末年、道光初年,由河北冀梁城西南三十里大郭村人祁信在河北固安县宫村镇贾家店(亦同兴店)开山立万,并与其子祁太昌共同完成造拳。其内容是心机通背拳与六合长拳并融入大枪之法共冶为一炉,称“祁家门”,亦“祁家通背拳”。在潍坊诸城等地流传的便属于祁家通臂拳范围。
继承与弘扬:
近日在道邦艺术馆馆长朱德华老师的引荐下,记者有幸在诸城市纺织街健民武校采访到了祁家通臂拳第六代传人朱建民。
朱建民:出生于河南开封,民间武术家,潍坊市武协副主席、诸城市武协主席,诸城市通背拳研究社社长,山东诸城健民武校校长,祁家通背拳第六代传人。
朱建民自幼学习少林拳,1982年慕名来到山东师从鲁斌修练习通臂拳,直到2000年鲁师傅仙逝,至今修炼通臂功夫已达35年。朱建民于2000年接任通臂拳研究社社长,专业传授通臂拳至今。朱建民习武几十年,生活清贫,淡泊名利,一心追求武学技艺,精益求精。
朱建民告诉记者现在健民武术学校大概有100多个孩子和二三十个大人在习武,习武之人必须勤奋,无论严寒酷暑,早晚都要坚持练功,不能懈怠。“我一直保留着以前学武收徒的讲究,徒弟该跪拜祖师跪拜祖师,该奉茶奉茶。形式的东西,我觉得还是保留一些吧,没有形式,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就没了。”朱建民若有所思的说。
为了弘扬通臂拳,朱建民多次带领徒弟参加武术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0年,朱建民带领女儿和徒弟参加了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获得了3银2铜的优异成绩。2011年,朱建民带队参加潍坊市武术比赛,获得2金3银,铜牌若干。2012年参加第一届中国潍坊武术文化节摘得11枚金牌;参加潍坊市武术段位考评赛,获得一等奖9名,二等奖若干。
谈及练武的目的,朱建民告诉我们,习武之人第一目的就是保家卫国,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朱建民的师傅鲁斌修当年在卢沟桥事变之后,因不想当汉奸投靠日本人,也不想在日本的铁蹄下生活,遂游学全国各地,建国后,淡泊名利,隐姓埋名,定居于诸城市枳沟镇西安村50年。其次,习武可以开智通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朱师傅说现在孩子的教育普遍重文轻武,很多孩子的身体素质很差,通过习武可以提高他们的抵抗力,同时也磨练了孩子的意志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其他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习武秘诀:
怎样才能学好通臂拳?朱建民告诉记者,练武首先要尊师重道;二是练武之始要求松求静;松到极限通天地,静到虚无悟真功;三是求气贯全身,以一贯之,也就是混元之功;四是轻灵圆活,拳掌练出离心力和向心力;五是练丹田之气,以丹田为核心,练出高能量,气血通全身,全身透空无,不闻不问心合禅;六是自然从容,自然是道,道本无法;动即是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定,定中求空,空中求慧。要用真心去求空,空为:虚空无为似婴童,出手即是通背功。七是刚柔并济。通臂拳是求柔和圆润,九柔一刚,柔极生刚。刚即用时无坚不摧,柔化刚打。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习武之人要先修德,学会做人。修炼通背功夫想要出神入化,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执着的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谦虚广阔的胸怀,用一生去追求武学精髓,在实践中不断修炼。
附:刘月亭通臂拳传承简略系谱
刘月亭—徒:姚宝琪、胡大印、杨步蟾、刘维、陈信甫、王侠林、张恩、鲁斌修等
鲁斌修—徒:朱建民、于金奇、柳志强、冯坤龙、杨丹青、徐保忠、孙龙刚、王法全、王启利等
朱建民—徒:李丰志、杜继勇、绍辉、朱凯、冶封国、曹志刚、董培亮、王勇、李玉清、李文富、李彦、宋志杰、邱衍均、王建红、李志强、隋洪志、朱德华、范丽霞、胡宗江、崔荣、张海娇、王会战、高钢锋、赵建丽等
(半岛网特约记者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