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年,觉得自己变老了?

文/高英    〔原创作品〕

年的脚步渐远,春的意味渐浓。孩子们为自己长了一岁而高兴,年轻人为更加独立而庆幸,只有中老年人会感慨岁月总如梭,时光太无情。

特别是又过了一个年之后,觉得自己已在变老的想法不可避免地在心头产生。

且不说白发与皱纹日渐增多,且不说胳膊腿儿不如以前灵便,且不说反应能力变得有所迟钝,但看曾经的孩童已经长成青年,自己所属的辈分越来越高;但听年轻人的聊天内容中有些话根本听不懂,只能给他们一个假装理解的暧昧笑容……

常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如今,前浪不死也很难跟上后浪腾飞的步伐。

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时代,前所未有地真正属于年轻人的时代。

作为中老年人,我们该高兴呢还是会产生失落、羡慕甚至妒忌之情?

尽管失落会有,羡慕会有,妒忌倒也不必,毕竟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最终还是宁愿选择高兴地看着新一代人在不停地超越过去,开创出更加富有活力的崭新生活。

直面自己日渐老去的现实,及时调整心态,是中老年人的最佳选择。人在生理上的日渐变老是自然规律,不用否认,更不用抗拒。对此抱了平常心,反而活得舒坦得多。

无需和年轻人争高低,用“我走过的路比你吃的咸盐还多”之类的话已经压不住二十一世纪的小年轻了,毕竟现在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知道很多事情。老黄历不管用了,只能作为古董收藏起来。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从小吃的什么?从小见的什么?从小玩的什么?从小想的什么?从小要的什么?他们生来就和在二十世纪长大的人不可同日而语。这是现实。

一些时候,我们懂的年轻人不必懂,同理,年轻人懂的,我们也不必懂。除非我们乐于互相学习,否则就不要因这些差异而置气。

就拿这个辛丑牛年的央视春晚来说吧,除了感觉是一场热闹的视觉盛宴之外,许多中老年人表示难以理解。

其实欣赏春晚也是一个学习新事物的时机:看春晚,知变迁。例如春晚的科技元素明显增多,例如春晚的老面孔越来越少,例如春晚的节目不是一看就懂。

于是有了一刷二刷甚至三刷春晚之说,意思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去看春晚。如果你懒得看也没关系,那就去看一些内行人的春晚解读,从中可以知道刘德华并不在现场,虚拟歌手洛天依为什么没有开口唱歌——我看到的一个解释是洛天依唱歌需要全息投影,春晚舞台不好使用这一技术,因此洛天依只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凑凑热闹。

还有些节目需要相关背景知识。除了真正的专业知识,一些节目的背景还与刚过去的一年中的网络热词有关,例如相声《如此家长》,体现了在教育日趋内卷化的时代背景下家长“鸡娃”的焦虑,而“内卷”、“鸡娃”早就是网络热词。

另外,娱乐时代要用娱乐的眼光去看春晚。就拿岳云鹏的节目来说,与其说他说了个好玩的相声,不如说他只是认真地唱了一首歌,并且他的表演本身不如他说一句“‘岳云鹏说对了’会上热搜”,直接导致许多人立即去网上搜这句话从而把这句话真的搜成了当时的热搜第一名有趣得多(让人佩服的是岳云鹏善于给自己制造热点话题,着实把准了网络时代的脉)。这样的事情,只图乐呵,不必较真。

春晚年年演年年被批,年年被批还年年演,年年演还年年有很多人去看,春晚成了每年过年时都会被争议的热点话题,这就是春晚的胜利。不过,公允地讲,春晚做得十分卖力,在科技融入实际、老少观众皆宜、新旧文化衔接方面也是动足了脑筋,尽管最终仍是无法让大家都满意。

当中老年人还在争论春晚好坏的时候,年轻人那里津津乐道的却是网络平台上的拜年纪,如果跟着家里的小孩去浏览一下,就会发现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手里换了个方式在继续演绎,总是担心年轻人被网络给毁了似乎属于多虑。

我想开明的中老年人是会宽厚地允许年轻人玩出自己的名堂的,也能坦然接受年轻人拥有和自己年轻时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当我们包容了年轻人,就能正视自己日渐老去的事实。

当然,即使正视了自己在日渐老去的事实,我们也心有不甘。无所谓与年轻人争锋,无所谓是否落后于时代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继续开创自己的新天地。求知的欲望会带来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行为会带来人老心不老的局面。脑科学研究已表明只要一个人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大脑就可以不断产生出新的神经元。这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学什么?如今可学的东西很多很多。在吃饱穿暖之后,中老年人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只要不违法乱纪和伤人害己,对什么感兴趣就去进行什么领域的学习。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优雅地老去,把比前人长得多的寿命活出质量来,而非只图一个年龄上的数字增长和一个活得长寿的虚名。

过了个年,我们是老了一岁,然而在新的一年,依旧有梦可期,依旧有事可做。这就是当代中老年人的幸福所在。

高英写于第四个本命年正月初八,2021年2月19日,周五巳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