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牛掰的“合浦玻璃”之谜

合浦汉文化博物馆大概算得上中国最著名的县级博物馆了,不要问我为什么这样说。

到过那里的人都记得,馆里有个国宝级的“罗马琉璃碗”。

据说同样的“碗”,全世界只有三只,另外两只,一只在日本的美秀博物馆,一只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镇馆之宝罗马玻璃碗
琉璃就是玻璃。
番茄之所以叫番茄,因为它原来是“番邦”所产,洋人过去叫“生番”。这个叫“罗马琉璃碗”的宝贝,说明它是罗马来的。
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古代的玻璃都是从“番邦”来的。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一个叫袁翰青的科学家发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铅钡玻璃。
中国古代玻璃自产的观点,得到了一位大咖的背书。那位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人李约瑟说,含钡的古玻璃,在西亚并不多见,在西方更没见过。
他认为,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经能制造不透明的玻璃了。而用嘴巴吹出来的那种透明玻璃,在汉代可能就有了。
除了这个碗,合浦馆还有很多玻璃珠。专家测定这些玻璃珠时“大吃一斤”。
合浦土特产
他们发现,那些玻璃珠既不同于进口的“钠钡玻璃”,也不同于中国其他地方出土的“铅钡玻璃”,它的氧化钾含量特别丰富,高达13.7%。
亲自测定合浦堂排出土的西汉时期玻璃珠的,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彭子诚教授。他声称这是一种“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早期玻璃”。
另一位考古大咖,当过广西博物馆馆长的黄启善更加干脆地表示:这是咱们广西人自制的玻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人有之,古人也有之。而且“爱美之心”似乎早于羞耻之心,人还没穿裤子时,就知道用圆形的珠子来“臭美”了。
那些缠在手上、挂在身上的圆珠,有玉珠,有石珠,有骨头珠,还有水晶珠,等等等等。而起码在三千年前的商周,就有人用石英矿粉拌粘土烧制“石英珠”了。
合浦先人环佩叮当的玻璃珠
它称不上玻璃,但说明那时候列祖列宗们已经会用石英烧制玻璃了。
这样的“石英珠”烧了几百年,人们用它臭美了几百年。到了春秋战国,不知道谁提了一个议案,把玻璃璧作为礼制品,规定天子、公侯、大夫每一级可以拥有多大的玻璃璧。
因为可以做“璧”,玻璃一下子变得值钱起来。阔人家的贵妇把烧制的玻璃耳珰挂在耳朵上,环佩叮当,煞是傲娇。
有人觉得奇了怪了,现在合浦在内的广西,那时候属于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蛮荒之地的岭南土著,怎么就“敢”造出这么漂亮的玻璃来?
告诉你,这还真是如假包换。
制造玻璃,起码要两个条件,技术和原料。
技术从哪里来?
跟陶瓷一样,制造玻璃离不开高温窑炉。陶的温度约800摄氏度。你知道广西发现最早的陶片,距今多少年?
告诉你,超过一万年!也就是说,远在一万年前,广西人就有把温度弄到800摄氏度的能耐。
广西发现与玻璃相仿的东汉时期的陶器,需要1000—1200摄氏度才能烧出来。
广西发现的先秦青铜兵器和日用器具,证明广西人当时就有了青铜冶铸技术。在北流发现的一个炼铜基地的坩锅,温度超过1200摄氏度。
有了1200—1350摄氏度的高温,要制造玻璃,还不是“湿湿碎”的事。
广西制造玻璃的技术,极有可能是“土洋结合”。
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西汉时期就有官方船队从合浦港出发,抵达现在的南洋各国、缅甸以及印度的东南部。于是番邦的玻璃制造技术,沿着这条海丝之路传了进来。
海上丝路示意图
这并不全是猜测。晋代著名的“冶炼家”葛洪就说过:“外国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得其法而作之。”
他说的“水精碗”就是玻璃碗,“交广”,就是交州和广州,包括现在的两广和越南北部。
除了外国的技术,前面说了,中国在汉代就制造铅钡玻璃。不排除内陆的技术也从中原传到对外开放窗口的合浦来。
将中国与波斯交往史上推400年的波斯陶壶
技术有了,还要有原料。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北部湾地区用来制造玻璃的石英砂矿不是一般的多。
到过号称“天下第一滩”的北海银滩吗?那些沙子石英砂含量超过98%。
广西还有制造玻璃助熔剂的硝石。
有人问了:你说合浦汉文化博物馆那些玻璃珠是当地产的,作坊呢?工厂呢?要知道陶瓷之都,一般都能找到窑址和成堆的陶片。
如果你知道玻璃怎么制造,这一点也不成疑问。我去过捷克的亚布洛内茨,离布拉格110公里的这个欧洲著名的玻璃之城,在700多年前,做玻璃的就是一家家的小作坊。
亚市的玻璃饰品秀
我在亚市的玻璃制品店看到匠人的仿古表演:他们鼓着腮帮,将一团团烧红的玻璃坯子吹成灯泡、花瓶、杯子什么的。那些吹坏了的,重新烧成彤红的汁液,再吹一次。
这正是制造玻璃与陶瓷的不同。烧成歪瓜裂枣的陶瓷制品,因为无法返工,堆积如山,就成为后人发现的窑址所在,玻璃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合浦发现的玻璃珠,大量是在那些普通的并非贵族的墓里,动不动就是数百上千颗。而在那些一看不是有钱就是有势的达官贵族墓中,玻璃珠并不比平民墓更多,像望牛岭一号的西汉墓,除了两件进口玻璃杯,玻璃珠只有400来颗。
这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进口玻璃虽然未必有关税,但物以稀为贵,平头百姓玩不起,这些“土特产”的含钾玻璃珠,成为两汉时期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流行装饰品。
前同事张爱林航拍的合浦汉文化博物馆
两千多年前合浦遍地玻璃作坊的情形,让宝宝的小心脏跳得像个乒乓球似的。它大概称得上是这个地方最早的支柱制造业了。
——注:本文参考了黄启善《广西古代玻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一文
历史不只是用来骄傲的
其他相关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