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周文王临终留下一段话,泄露了易经核心秘密,却少有人知

据司马迁《史记》所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后人因此认为《周易》及《后天八卦》皆为文王所蓍。后人有诗赞曰:七载艰难羑里城,卦爻一一变分明。玄机参透先天秘,万古流传大圣名。

然而,普通大众很容易把《易经》和《周易》混为一谈,其实是错误的。

我们所说的《周易》是不能完全代表《易经》的,《易经》是个大概念,也是一个统称,《周易》只是《易经》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易经》的最后一个版本。

《易经》的发展经历了4代:

伏羲氏创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

然后是神农氏创造了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

再到黄帝轩辕氏创造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

最后周文王将《易经》的八卦演绎成64卦和384爻,并作卦辞、爻辞,后人把这个版本称为《周易》。

3000年前,周文王临终留下一段话,揭露了易经核心

周文王姬昌在狱中受尽欺辱,只能装疯卖傻。在被囚禁七年里,他对上古时期的《易经》进行了整理,创造推演了《周易》,对后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临终前,把儿子周武王叫到病榻前,说了一段遗言,让他谨记在心。

史官记下了这段流传千古的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秘笈,后人称为《保训》,是《易经》的核心。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舜帝幼年时还在乡间田野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历丘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垦荒种植以维持生计。但他胸怀大志,虽身在乡野,心怀天下,唯恐此生庸碌。

就这样,他孜孜不倦地研习《中》的道理。既考虑自身的意愿,又照顾到众人之所需,按“中”里的要求为人处世。

原文如下:

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设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隹(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授厥绪。呜呼,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持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不懈,用受大命。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延。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什么是“中”?

怎样能做到“求中”?

适可而止,是求中;吃饭不吃过饱,这是求中;话不能说太满,这是求中;做事不能做得太绝,就是求中;皇帝管理国家,不能走极端,太宽松,底下人不积极,太严厉,底下人要造反,皇帝要“求中”。

所以故宫中和殿才挂了一块“允执厥中”匾额,以此提醒皇帝要谨记。北京故宫中和殿里面悬挂着一块匾额,写着“允执厥中”,这里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个意思。

我们现代人理解的“中庸之道”是狭义的,真正的“中”在易经里是一个最佳位置,一种最佳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道”本源的状态。

这个道理,放在如今,不是也非常适用嘛!越是大道,越是简单。一个人,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如果能时时、事事做到“允执厥中”,顺应了“道”的规律,就能减少没必要的损耗,人事都济。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读懂一本《易经》!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有点夸张了。但事实上,《易经》的确是一本人生的“智慧之书”。

易经不仅不是迷信,还是让人成功的法宝

故宫就是按照《易经》的卦理来设计的,历经几百年风吹雨打,至今依然那么坚固;

清华大学的校训更是来自于《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以《易经》乾卦立派,道家以《易经》坤卦立派,诸子百家更是来源于《易经》思想!

就连高考、公务员国考命题,也有它的出现,2019年《易经》冷知识成为公务员考题。

自古以来,那些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做对人生决策从此平步青云的成功人士,皆把《易经》列为必读书籍。

易经一共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按规律办事,做出正确选择,一生出不了什么大事,日子必将越过越顺。

难怪国学第一人李清泉都说,“此生不读《易经》,阅尽诗书也枉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