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宋诗 ——周裕锴先生《宋代诗学通论》出版

周裕锴先生《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着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该书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

作为一部学术经典,《宋代诗学通论》在今天的意义,正如周先生在“重版后记”中所说:“新读者或可从以下几方面获益:一是利用它提供的资料,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以作为构建自己文章的材料;二是利用它对宋代诗学现象的解读和总结,来处理相应的宋代诗歌作品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三是抓住它理论框架平面罗列的缺陷,将其所列宋人诗论按历史演进的顺序重新排列,重新建构;四是直接将其作为商榷和批判的对象,从而提出全新的学术观点;五是可以带着看闲书的态度,顺带了解一下宋代文人的诗歌审美趣味。”

《宋代诗学通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ISBN:978-7-5325-9175-6

精装定价:128元

《宋代诗学通论》虽然是学界“硬核”,但是语言生动,极富文采。精读,一定可以收获满满;浅读,也能受益良多;即便随便翻阅,“管中窥豹”,也能对宋诗这一有别于唐诗的诗歌世界,有所真切认识。下面我们不妨“管窥”之:

宋扬无咎《四梅图》局部

宋诗学是沿着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脉络展开的,因此多有祖述传统诗学定义之处;但宋诗学又是在宋代文化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对传统诗学定义多有引申、补充、偏离或超越。宋代虽缺少六朝《文心雕龙》、《诗品》那样体大思精的理论专著,但众多的诗人和哲人却站在各自的立场上思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给诗下了五花八门的定义,而这些定义的总体思辨内容显然比前人更多地接触到诗的本质。概括宋人对诗的认识,略有四端:一是从宇宙本体论出发,认为诗是天地元气的体现;二是从艺术本质着眼,认为诗是文章精华的结晶;三是从心理角度来讨论,认为诗是人格精神的显现;四是从哲学角度来考虑,认为诗是伦理道德的馀绪。这四端构成宋诗学一切理论的根本源泉,它们交叉缠结,环环滋生,对立互补,相反相成,不仅显示出宋诗学中重道与重艺两派的对抗和交流,而且决定了宋诗之所以异于唐诗的主要创作倾向。(节引自《通论》“甲编 诗道篇 第一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宋佚名《高士观水图》

作为一种理论抽象的“宋诗”概念,似乎真具有某种超越时代的艺术素质,即为论者所公认的与“唐音”相对的“宋调”。如果孤立地看这种素质,可以说有的唐诗下开“宋调”,有的宋诗嗣响“唐音”;甚至可以说“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然而,任何文学创作的艺术风格,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即所谓“文变染乎世情”,“歌谣文理,与世推移”。诗歌风格的演变,归根结底受制于时代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心理的变迁,而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则是“文理”与“世情”之中介。因此,“唐音”和“宋调”艺术素质的差异,乃在于唐宋诗学的意识指向的不同。所谓意识指向,是指诗的艺术素质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创作心理的倾向性。它不仅是个人经历、性格的反映,也是社会审美心理的表现,或社会文化意识的积淀。宋代文化精神在制约宋诗的意识指向方面发挥了巨大影响,使得宋诗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鲜明地体现出立异于唐诗的自觉。约略说来,宋诗学的意识指向异于唐诗之处在以下四点:一是忠君体国的忧患意识,二是明心见性的内省态度,三是睿智静穆的理性精神,四是典雅高尚的人文旨趣。这四点与宋人对诗的本质和作用的认识相关,而更直接地将诗学观念熔铸为“宋调”的艺术素质。(节引自《通论》“甲编 诗道篇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宋佚名《商山四皓会昌九老图》局部

由于强调“心”的自主性,宋诗表现的重心显然由物质世界的美感经验转到内心世界的心理经验上来。典型的“宋调”常常是情(意识)压倒景(物象)成为诗歌的主要成分。在宋诗中,人生的各种经验和意志被揭示得纤毫毕现。即使是涉及现实或历史的题材,宋诗也常常有意避开对事物外形的刻画。比如同为描写美女,王安石的《明妃曲》不是像曹植的《美女篇》那样堆砌铺陈容貌服饰,也不像李白的《玉阶怨》那样渲染人物活动的场景氛围,他懂得“意态由来画不成”的道理,因而着重于对明妃内在气质、内心世界的开拓。欧阳修、司马光诸公和《明妃曲》,也都注重表达主体的政治观念和伦理观念。再如描写音乐的诗,唐人如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都用大量篇幅来描绘、渲染、摹状音乐的声音以及音乐唤起的错觉、通感、情绪,审美感觉始终处于中心。而宋人如苏轼的《舟中听大人弹琴》、《听僧昭素琴》,黄庭坚的《听宋宗儒摘阮歌》、《听崇德君鼓琴》等等,对音乐本身或音乐声唤起的感觉不太感兴趣,更关心的是音乐性质的雅俗问题,音乐对诗人自身心灵的陶冶,关心音乐唤起的人生经验及至演奏者本人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题画诗也是如此,唐人如杜甫往往先勾勒出画中景物的大体轮廓,然后由画中景物联想到现实世界或感情世界。而苏轼和黄庭坚却对画中的形象极少注意,常借题画阐发自己的艺术观念或对其他事物的看法。总之,不仅纯粹感官经验不再是宋诗人注意的中心,而且形象的直觉也退居次要地位,自我意识的表达成为诗歌的首要内容。(节引自《通论》“甲编 诗道篇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宋代诗学通论》

目 录

(向下滑动预览 )

引言

甲编 诗道篇

第一章 本质阐释:道与艺的对立互补

一、宇宙的逻辑同构:诗者天之义

二、审美的语言形式:诗者文之精

三、人格的真实显现:诗者心之声

四、道德的纯粹附庸:诗者道之馀

第二章 功能探讨:从治世的药石到娱心的丝竹

一、政治关怀:教化与讽谏

二、道德规范:明道与见性

三、心理平衡:自持与自适

第三章 意识指向:深广的思虑与优越的慧性

一、民胞物与的忧患意识

二、不囿于物的内省态度

三、月印万川的理性精神

四、游心翰墨的人文旨趣

乙编 诗法篇

第一章 阅历与体验:“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一、社会的玉成:穷而后工

二、自然的馈赠:江山之助

第二章 学养与识见:“万卷须窥藏室,一尘莫点灵台”

一、治心养气:品行的涵养

二、博极群书:学理的储积

三、遍考前作:艺术的熏陶

第三章 师古与创新:“出入众作,自成一家”

一、通与变:艺术传统的认同与超越

二、铁与金:陈言俗语的点化与活用

三、胎与骨:诗意原型的因袭与转易

第四章 规则与自由:“拾遗句中有眼,彭泽意在无弦”

一、句法:“行布佺期近,飞扬子建亲”

二、捷法:“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轨”

三、活法:“人入江西社,诗参活句禅”

四、无法:“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

丙编 诗格篇

第一章 艺术质素的辨析

一、当行本色:审美特征的强调

二、出位之思:媒体界限的超越

第二章 审美范畴的传释

一、格:品位和力量的标准

二、韵:深沉而简远的境界

三、味:微妙而隽永的美感

四、趣:机智与理性的魅力

第三章 理想风格的追求

一、雄健和雅健

二、古淡和平淡

三、老成和老格丁编诗思篇

丁编 诗思篇

第一章 构思:“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一、静观与活观

二、冥想与感兴

三、精思与妙悟

第二章 表达:“风吹春空云,顷刻多态度”

一、自然:“万斛泉源”与“一江春水”

二、精妙:“意与言会”与“写物之功”

三、浑成:“天球不琢”与“气象混沌”

四、含蓄:“兴托深远”与“命意曲折”

第三章 欣赏:“参时且柏树,悟罢岂桃花”

一、悬解:透彻的领悟

二、活参:能动的解读

三、亲证:实践的印可

戊编 诗艺篇

第一章 结构的张力

一、章法:对立冲突的辩证结构

二、句式:逻辑的引进与打破

三、对偶:语境的远距异质原则

第二章 语词的活力

一、造语:语词的陌生化效力

二、下字:意象的力的式样呈示

三、用事:典故的多重美感内涵

第三章 声律的魅力

一、拗律:反心理预期的声律脉动

二、险韵:因难见巧的智力竞技结语

结语

后记

再版后记

重版后记

参考书目

(0)

相关推荐

  • 叶燮的文学史观

    一.诗史观与文学史观 如果说十九世纪是批评的时代,那么二十世纪就是文学史的时代.相对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和著述而言,有关文学史理论和文学史学的研究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史研究的发 ...

  • 蒋寅|虞山二冯诗歌评点略论

     评点之学肇自宋代,由文章而波及诗歌.元代刘辰翁和方回的诗歌评点,无论在当时或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明代以来继踵效尤者不绝,留下许多诗歌评点文献,但没有哪一种像虞山冯舒(1593-1649).冯班(1 ...

  • 张之洞诗学及诗作之“宋意”辨析

      内容提要:"宋意",乃是与唐诗的"韵"相对的.宋诗特有的味道.张之洞在将"宋意"纳入自己的诗学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直面所处时代,以自我为 ...

  • 宋代的“以学问为诗”向清代“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的转化

    劳秦汉 宋代诗人的"以学问为诗",是宋诗的一大艺术特色和妙境,亦是"宋调"和"唐音"的最大区别之一.而经元明两朝的"宗唐去宋&qu ...

  •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读《诗苑英华》

    故乡读书会,有态度,有温度. ◆  ◆  ◆ 文心雕龙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读黄瑞云选注<诗苑英华> ◎胡光波 ※本文于2003年发表于<语文学刊>第一期头条. 黄瑞云 ...

  • 蒋寅|再论王渔洋与清初宋诗风之消长(上)

    一.清初宋诗风之兴起 论及王渔洋诗学,谁都会注意到俞兆晟<渔洋诗话>序所述渔洋晚年对平生论诗经历的回顾: 少年初筮仕时,唯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文章江左,烟月扬州,人海花场,比肩接迹,入吾 ...

  • 马东瑶:宋诗屡被误解的美

    世人对宋诗误解颇多.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皆为一代之文学.他是从文体更替创新的角度提出,世人此后却习惯于"唐诗宋词"并举,将之作为这两个 ...

  • 【品读】张宗子|读宋诗:黄庭坚《题落星寺》

    张宗子 黄庭坚<题落星寺>有四首,三首七律,一首七绝,可能是同时所作,也可能不是,因为题目相似,被编集者归到一起.最著名的是第三首: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 ...

  •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读宋诗,悟哲理030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 其五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杨万里的这组诗共六首,全是写春日山行情景.其中第五首流传最广,有"宋人哲理诗压 ...

  • 【四川历史名人】周裕锴:胸有万趣 词尽旷达的苏轼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胸有万趣 词尽旷达的苏轼 周裕锴  众所周知,苏轼是继柳永后,宋词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宋词是宋代的文化明珠,而苏 ...

  • 【四川历史名人】周裕锴:文化巨人苏轼的传奇人生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文化巨人苏轼的传奇人生 周裕锴 中国古代社会运行到北宋中叶,进入一个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史 ...

  • 王和尚读宋诗,陈与义的妙想与风骨,寄托家国情怀,让人落泪

    和尚有话说   今天这组绝句,值得细读,手法既高超,感情也淳厚自然. 陈与义,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后人尊崇他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一.他早期的绝句充满奇思,词句干净利落,音节 ...

  • 周裕锴∣谈名道字(二):由“长卿”说起

    點擊關注"萬里橋" 由"长卿"说起 文:周裕锴 常听到有人将中唐诗人刘长卿读作"刘常卿",这虽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且是约定俗成式的错误,但 ...

  • 《五言诗》。读宋诗《寒菊》有感。

    August31,2021.<五言诗>.读宋诗<寒菊>有感. 秋菊与众不包容,万花纷谢独繁荣. 北雁南飞年年动,东阳西落日日同. 附宋诗<寒菊>.宋人 郑思肖. 花 ...

  • 好书·书摘丨奥野信太郎:初读宋诗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里的人"看见"时,因为带着陌生感,往往有一种奇特韵味."洋眼看中国"就是一套这样的丛书. 中日文化互相的影响甚多.辜鸿铭.周作人.郁达夫都 ...

  • 50句经典宋诗名句,你可以不背全诗,但一定要读一次!

    南山子春秋 1周前 清夜吟李家祥 - 清夜吟 相比于唐诗来说,宋诗的存在感实在太弱. 可事实上,宋诗以其独特的说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诗人以新鲜的意象示人以奇想﹐或以丰富的哲理发人以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