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真假 | 读懂此文省少交几万学费 !

近年来,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断提高,给辨伪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本文针对仿品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市场,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全面的分析鉴定,

而不是依靠带有主观性的推理、考证、猜测去鉴定真伪。

结合多年的收藏经验总结以下六点以供各位参考:

1、 工艺痕迹鉴定

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

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

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

现代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用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2、氧化鉴定

氧化有三种现象:

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白现象;

二是蚀孔、蚀斑现象;

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侵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侵蚀,蚀孔、蚀斑明显,这样处理的伪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

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3、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

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

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

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

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4、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

5、沁色鉴定

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

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

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

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

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6、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

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

对于那些伪造出土的古玉,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

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古玉笔记

好文章才值得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