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为什么会累?
白岩松曾说过:
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不好。
说得很在理,教育是在孩子出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
比如,孩子打架骂人,不爱学习,沉迷网络等,当孩子表现出不正常行为时,我们习惯地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孩子一旦被标签化,家长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进行各种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改正不好的行为。
父母想法是好的,可是教育方式很重要,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发展。
所以,要给问题去标签化,约束人性的不好,就得正确用好“教育”二字。
今天是2021年2月14日,正月初二,但是学习读书不能停止,今天分享的依然是我的读书笔记精华干货。
我是周冬冬,每天持续学习和分享。
以下是今天的读书笔记:
01
所有教养问题都不是问题,而是……
这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方式不对,努力白费。
教养方式有两种:正面的和反面的。如果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对,孩子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爱撒谎,脾气暴躁……
总之,如果围着孩子的每一个问题转,只是表层的“教育”;如果方式不好,这就成了反向的力量。
与此同时,家长还恰恰错过了进行真正的、深层教育的机会。这样,家长越来越焦虑,并且会无比沮丧地发现——自己已倾尽全力,但问题居然越来越多。
所以,所有的教养问题,都不是教养问题,而是家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问题。
能否对孩子进行正面教养,在于我们自己平时是否有成长型的思维模式,是否认为每个问题都是提示,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的机会;在于我们在生活中,是否真的能够拥抱、感谢每个小挫败。
作为家长,我们要有足够强大的心力、定力。您相信生活是好的、世界是好的,那么您就会把世界如实呈现出来,让孩子看到。
您,是孩子在这个世上遇到的最相信他的一切都会做好的那个人。我们的信念,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02
天下没有完美的家长
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每天,在各种遗憾、欣慰、困惑和了悟中跌跌撞撞地前行。
我们和孩子一起,面对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阶段。
我们此刻竭尽全力要做得完美、怕留遗憾,而若干年后,我们大概会发现,尽管自己曾经做错很多,做得太不完美,但孩子依然能很好地成长,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年轻人!
那时,我们大概会暗暗松一口气,好像完成了一个艰巨而神圣的任务。
我们会开始渐渐忘掉那些疲惫、抓狂、不完美,只留下美好的记忆去品味。谢天谢地,一切居然都很好——我们究竟做了什么,才能得到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而我们做错的那些,其实也并未消失,它们将成为孩子身上的某种印记,比如一个性格特点,或仅仅是一个好笑的往事。
如果这不是特别糟糕的错误,那么它的影响常常没有家长当初以为的那样严重。
孩子在成长中,还有很多机会去征服它、修复它、超越它。幸运的话,它甚至会激发孩子的斗志,使他们把弱项变成强项,发展独特性,获得锻炼的机会……
最终,有一天,孩子长得足够成熟时,他们会像我们一样,学会对父母的教养、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去接纳和认同。他们会感激我们这些不完美的家长所做过的一切。
与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成长故事相比,这,或许是个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描述。
所以,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拉开去看时,我们会更加看清自己的影响幅度——很重要,但没有让我们每天都焦虑那样重要。
并且,这样去看,那些我们平时在乎的技巧办法、斗智斗勇也都淡去,我们这时看到的,是一种深深的爱,还有生命之流的恢宏和生命成长的神圣力量!
03
养孩子为什么会累?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教育孩子,劲儿也没少费,为什么不见成效?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对孩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了解。
比如,两岁的孩子闹,常是因为他既渴望独立做事,同时因为能力有限又做不好,导致有焦虑情绪。
两岁是个小叛逆期和各种敏感期并存的年龄。他现在的闹,在两三岁期间还会多次出现,但只要您现在态度平和地同孩子理性、正向沟通,那么到了四岁,孩子的情绪管理就会做得比较好了。
其实父母不必伤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显示:
幼儿看到不幸,会表现出好像自己同样在体验痛苦一样,这是一种移情式唤醒。他们会用离开、漠视,甚至攻击对方,来缓解自己的这种不适。随着孩子长大,他才能逐渐做到把这种共情体验,转向对痛苦者的关心和帮助。
因此,教育要了解孩子的心,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
什么叫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就是不超前、不滞后,不是总在做错位的教育。
比如,婴儿期把孩子交给别人带、不陪伴,没有培养安全型母婴依恋;孩子一两岁时,过多立规矩、不顾孩子各种敏感期,为了培养“品德”而和孩子无谓地较劲;孩子四五岁时,他的大脑开始有执行控制能力了,但家长该给的界限却没有给,该培养自理能力,让孩子自由地玩和交往,却不做,而把重心放在超前学小学知识上了;上学后,又把孩子的成长、独立看作失控,越发加紧监控;孩子上大学又去陪读;毕业又替孩子去相亲(这都是在补学前家教落下的课——因为在孩子幼儿时,交往的窗口期,我们没让他自由交往)……
如此错位教育,大人孩子不累才怪!
其实养孩子就像农活儿,要了解时机、节气。
所以,我们家长要多了解和学习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教育,才可以事半功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