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晓得中国文化是什么,又何必去说呢!
(左三为梁漱溟)
1920年将要放暑假的时候,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几位先生要到欧美去,教职员工举办了欢送会。年轻讲师梁漱溟也在场。
按照惯例,送别的北大教员代表当场做了演说,大致意思:希望蔡元培等人能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欧美,并将欧美的文化带回中国。这些人说得都很得体,也符合欢送会的氛围,场面融洽。
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突然提出疑问:“你们方才对于蔡先生同别位先生的希望是大家所同的,但是我很想知道大家所谓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去是带什么东西呢?”
这个疑问让大家很意外,做了演说的教授更是有些尴尬:欢送会免不了要说一些欢送的话,以表达欢送者的心意与愿望。大家提到希望蔡元培将中国文化带到欧美,自然也是泛泛而谈,哪还真去细想这个问题。
况且,这个问题真是那么好回答的吗?即便有人想过,在大家普遍要从西方文化取经的年代,这个问题也实在是很难想清楚的。
这样一来,欢送场面就有点异样了。
所有人的眼光盯向了提问题的人。发现此人很是年轻。不认识的人,便不免有了看笑话的神色。
不料,提问题的人似乎没有任何察觉,继续认真发问:
“西方文化我姑且不问——而所谓中国文化究竟何所指呢?”
这句话又把大家问住了,没有人回答。
不用说,提问题的人,正是独立特行的梁漱溟。
在当时没有人深思这些问题的时候,他却一定要究根问底,且有点不分场合。
散会后,胡适和陶孟和笑着对梁漱溟说:“你提出的问题很好,但是天气很热,大家不好用思想。”
他们二位自然是好意,梁漱溟却并不领情。
因为他认为:“大家喜欢说好听、门面、虚伪的话。如果不晓得中国文化是什么,又何必去说呢!如将'中国文化’当做单单是空空洞洞的名词儿毫无意义,那么,他们所说得完全是虚伪,完全是应酬!非常无味,非常要不得!”
年轻的梁漱溟,正是对中西文化有了一探到底的决心,并找出当时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乃至在较长的时间内心无旁骛、不断研究、不断思考,终于理清头绪,写出了经典哲学名著《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使其迅速迈入思想家的行列。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于1921年,当年便被翻译为日语,此后一版再版。直到现在,这本书仍然备受思想学术界的重视。
返回头来,我也提个问题:梁漱溟当年所提问题,是否仍然需要当下的学者认真思考、切实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