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人:《弟子规》的总纲领
学做人:《弟子规》的总纲领
——《论语》经典名句品读(4)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 学而篇第一》)
翻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徐志刚:《论语通译》)
徐志刚的《论语通译》是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定用书,应该说是比较权威的读本了。但尽管如此,由于《论语》的“微言大义”,也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仍然给后世对其注释、讲解、阐释留下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据不完全统计,从古至今注释讲解《论语》的书,不下四千种。这是什么概念呢?答案是,五天读一种,五十年也读不完。既然如此,我读《论语》也就只能参考少数几个版本,粗略地理解其大意罢了。如,这一章中的“谨”,徐志刚注释为“谨慎”,杨伯峻、李零均注释为“寡言”。
我把这一章列为经典名句,主要理由有:
1.本章包含了孝、悌、信、爱、仁等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每个字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影响深远,世代传承。
2.《弟子规》就是依据这一章的内容扩展而来的。《弟子规》的“总叙”24个字就直接用了本章的内容:“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后面的内容是这24个字的具体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全面落实。《弟子规》是旧学的启蒙教材,看似内容浅显,实际却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
3.有意思的是,孔子把学习(各种知识或文献)放在了最后,而且是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就去学文。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没有余力,能做到前面的几条也就可以了。因此,我理解,做人第一,学习第二,是本章的要义。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学习体会:
1.“弟子”这个词很有意思。弟,是兄弟,子,是孩子,二者合一,就是古时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既视为兄弟,又当作自己的孩子。
我国传统文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关系就颇具中国文化特色。俗话说“一日从师,终身若父”,旧时老师真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负责一辈子。学生也确实把老师看成亲人。有了成就首先向父母报喜,其次就是老师。即使做了状元,当了大官,回到家乡,拜见老师,仍然行礼下跪。如今呢?在职业学校里,许多学生一旦毕业离校,就再也不跟班主任联系了,其他任课教师就更不用说了。在不少高校,导师不叫导师,叫“老板”——教育被商业化了。
2.做人比做学知识更重要,我赞同。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3.“谨”这个字值得琢磨。查阅字典,谨的含义多为褒义,有谨慎、郑重、恭敬、严谨等,但凡事过了头、过了度就变成了坏事。过分小心谨慎,以至前怕狼、后怕虎,缺乏敢说敢为的气质,就被称之为“谨小慎微”。
毛泽东在评价叶剑英时用了两句诗:“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的谨慎是世人皆知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说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街亭失守,退守西城,兵临城下,无兵可用;而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一向谨慎,疑有伏兵,引军后退,也在情理之中。精彩的情节,优美的唱腔,京剧《失空斩》长演不衰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