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追星成功是什么样的体验?

苏门

学士

黄庭坚

黄庭坚是一个浑身贴满标签的充满光环的人:“宋四家”“苏门四学士”“江西诗派”“二十四孝”,这些都是属于黄庭坚的印记。他为文学史、书法史做出的贡献,是浓墨重彩,不容忽视的。

追星成功是什么样的体验?

经过两位神队友的协助,黄庭坚入了苏轼的法眼,大名鼎鼎的《上苏子瞻书》就此诞生。

第一次给偶像写信,黄庭坚是战战兢兢的。他说“惟阁下之渊源如此,而晚学之士不愿亲炙光烈,以增益其所不能,则非人之情也”,就是说“您的学识太渊博了,光芒太强烈了,那些后辈不肯跟随你学习是怕被您的光芒遮住,他们只肯追逐名利,目光太短浅了”;接着话锋一转“独未尝得望履幕下,以齿少且贱,又不肖耳”,意即“我愿做您的门下走狗,我这样做很唐突,只希望您不要嫌弃我的粗鲁的行为”;接着写“盖心亲则千里晤对,情异则连屋不相往来,是理之必然者也,故敢坐通书于下执事”,就是说“心意相通的人相隔千里而心有灵犀,三观不合的人就算在同一个屋檐下也无法沟通。因为感觉咱们可以喝茶联欢,所以我才敢给您写信”;之后又引用了一堆古贤者求贤的典故来称赞苏轼的求贤若渴。这封信一波三折,写得相当荡漾。最后还写道“今则未见而写我心矣”。就是说“《诗经》上说,见了君子,心里高兴,而今,我还未见到您,就非常开心了”,一副标准的小迷弟画像。

这么情真意切,苏轼被打动了,他回信说“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中下乎?喜愧之怀,怡不可胜”(苏轼小品《答黄鲁直书》)。愿意与黄庭坚相交,并指出他的诗文中还有哪些可以改正的地方。就这样,黄庭坚也由此自称“苏门文人”。两个人自此诗文唱和不断,你来我往,不亦乐乎。
1079年,苏轼人生中的大劫“乌台诗案”爆发,苏轼锒铛入狱。

苏轼的众多亲密粉丝争相跳出来划清界限。却有个不怕死的愣头青,面对政坛上的腥风血雨,高举苏门大旗呐喊:“苏轼是最棒的!”“苏轼是忠君爱国的!”当时众人都在嘀咕:“黄庭坚莫不是个傻狍子?”好在,宋代不轻杀文人,再加上一些忠直之士为之辩护,此案以苏轼被贬黄州、黄庭坚交“处罚金”而了结。

1086年,政治风向又变了,新党失势,苏轼重新回到朝堂。这时候,黄庭坚正在汴京做校书郎,苏、黄二人终于见面了。黄庭坚送给苏轼一块上好的石砚作为见面礼。从此,黄庭坚正式成为苏轼的门人。

“金凤玉露一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京城的这几年,他们朝夕相伴,讲艺论道。黄庭坚还跟着苏轼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如晁补之、张耒、秦观、陈师道、李廌,这几个人在当时还共有一个外号——“苏门六君子”。既有偶像陪伴在身边,又结交了一群三观相投的铁哥儿们,这段日子可以说是黄庭坚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了。

这一时期,黄庭坚与苏轼互相唱和的诗词达到上百篇。在大苏的指点下,黄庭坚的诗文、书法都取得了很大进步,逐步跻身于宋代文坛的一线。

两个人亦师亦友,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给文坛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黄庭坚书法大成后,有次他拿出自己很满意的一幅草书让苏轼过目。苏轼看了说:“不错。就是让我想起一种情景——树梢挂死蛇。”这是讥笑黄庭坚的草书写得又瘦又绕。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局部)

黄庭坚听了,毫不客气地回敬:“老师的字也总让我想起一种画面。”

苏轼一听,好奇心来了:“你说你说。”

黄庭坚说:“乱石压蛤蟆。”这是讽刺苏轼的字写得又胖又扁。苏轼一口老血喷出。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

别看这俩人互黑,其实比谁都认可对方的书法成就。当有人攻击苏轼的书法时,黄庭坚第一个跳出来,为自己的偶像辩护。《跋东坡〈水陆赞〉》说“士大夫多讥东坡用笔不合古法。彼盖不知古法从何出尔。”意思是说“很多人讥笑东坡的用笔不合古法。他们知道古法是什么吗?全都是道听途说,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仅如此,他还为苏轼的病笔辩护。“殊不知西施捧心而颦,虽其病处,乃自成妍。”意思是说,西施捧心皱眉,虽然是因为她有病,但这捧心之状也为她的美增加了一份特色。苏轼那不叫病笔,那叫美得有辨识度。

尽管偏爱苏轼,但黄庭坚还是很公允的。他在《论书》中,分别评价了苏轼和王安石等人的书法,他对王安石的书法评价相当高,“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说王安石的书法有魏晋的风骨,格调很高而且笔力遒劲。虽然黄庭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他仍然认为王安石的书法是可以与巨星苏轼相提并论的。

也正是因为这份正直和公允,导致黄庭坚做官,一直在县、镇一级兜兜转转。他的正直,得罪了不少人,甚至遭受了文字狱。

文字狱还真不是清代的专利。宋代颁布了征收盐税的政策,地方官收上来的税额跟政绩直接挂钩。黄庭坚却坚决不推行此政。老百姓是高兴了,黄庭坚也被降职到了山东德州德平镇。当时德州的地方领导正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赵挺之遵照上级指示,强力推行“市易法”,结果黄庭坚又开始钻牛角尖了,他以“镇小民贫”为由,多次叫板上司,因此得罪了赵挺之。后来赵挺之一路做到宰相,步步打击黄庭坚,致使他一贬再贬,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官也越做越小。

给黄庭坚带来灭顶之灾的正是这篇《承天院塔记》。他写道“国家无大军旅勤民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此盖生人之共业,盈虚有数,非人力所能胜者耶。”意思是说,国家的财政危机要么来自于战争,要么来自于自然灾害。战争、水旱、瘟疫的发生不是人力能够控制的。就有人抓住了这一点告发他“幸灾谤国”,宰相赵挺之就根据这一点,开除了黄庭坚的官职,将他贬到宜州管制起来。

黄庭坚《承天院塔记》(局部)

黄庭坚,也许是“生不逢时”的。他一直生活在苏轼的阴影之下,尽管如此,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开宗立派,变成了北宋的一座巅峰。

其实无论是黄庭坚、还是他朋友圈的苏轼、李常等人,他们都是“生不逢时”的。但也恰恰是这样的“不合时宜”,反而成就了他们的特色。他们也以自己渺小的努力,照耀了历史的天空。给我们留下一段段佳话,成为我们可以效仿的榜样,强壮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