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古遗址(4)

本篇目录:

***********************************

31.朱开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

32.秦直道遗址

秦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

33.麻池城址和召湾墓群

汉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34.黑城城址

汉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

35.朔方郡故城

汉                       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巴彦淖尔市

36.霍洛柴登城址

汉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

37.克里孟城址

汉至南北朝                   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

38.沃野镇故城

汉至南北朝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

39.白灵淖尔城址

南北朝                              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

40.十二连城城址

隋至唐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

31.朱开沟遗址

朱开沟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陶亥镇朱开沟村三社沟掌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朱开沟遗址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000米,文化层厚1.5-3.5米,分7个地区,其中6个地区为中原龙山至早商时期的遗存,分为龙山晚期、夏代(早、中、晚)时期、早商时期共5段3个时期 。朱开沟遗址丰富,填补了鄂尔多斯地区夏商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

1977年-1984年,考古工作者对朱开沟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特别是在1983年的发掘过程中,在遗址晚期的墓葬中,发现了时代最早的鄂尔多斯青铜短剑、青铜刀及随身佩戴的青铜装饰品等。灰坑207个、墓葬329座、瓮棺葬19座,出土可复原陶器500余件,石器、骨器和铜器约800余件 。


朱开沟遗址古居民的体质特征属单一的蒙古人种,与东亚(远东)蒙古人种最接近,同时扁平的面部等特征也含有某些北亚蒙古人种的因素。朱开沟人的祖先,一直从事的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这从朱开沟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中,以石斧、石刀、石镰、石铲、骨铲、石磨盘、石磨棒等适宜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加工的工具数量最多,以及制作精美的鹿角锄等中耕农具可以得到直接的验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粮食作物碳化物的检测可知,当时北方地区农作物的种类主要是粟、黍、稷等。


2006年5月25日,朱开沟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秦直道遗址


秦直道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公元前210年)。秦直道遗址南起云阳(陕西淳化县),北达九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郊),全长700余千米,是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要道。2009年3月至7月,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路面、车辙遗迹以及路面脚印、建筑遗迹等。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秦直道遗址为道路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为秦直道中段的走向确认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了解以山脊和高地布线的秦直道如何解决上下山和过河的难题具有重要价值。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传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对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自秦至隋唐,秦直道一直沿用。宋代以后,秦直道整体路段开始弃用。2007年6月,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区开工建设。2010年7月31日,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区开园 。

2006年5月25日,秦直道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3.麻池城址和召湾墓群


麻池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西北约800米,古城南紧邻麻池--哈林格尔公路,又称麻池古城,是西汉时包头地区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古城郭遗址,汉代临沃县址。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南城略大,土筑城垣轮廓清楚,城内多残砖碎瓦类建筑材料及陶片等。城周有汉代墓葬群,墓地发现瓦当有"单于天降"、"单于和亲"文字。

土筑城墙除北城西南角平整土地被破坏外,其他保存较好。北城北墙中段和南城西墙、南墙中段各设宽15米的门。北城南北长690米,东西宽720米,残墙高2米,宽约3米,夯层厚9厘米,北城南部近中,有三个大的夯土台基,台基呈品字形分布,北面两个东西相对,相距72米,位置与北城城门大体相对。夯土台基约呈覆斗状,夯基层厚0.09-0.12米,上均发现有筒瓦、板瓦残片。南城南北长600米,东西宽640米,城墙宽约4米,残墙高2-4米,最高7-8米,夯层厚0.1-0.15米,南城南墙外侧,露出筑墙时固定夹板的杠孔,自下而上可分4行,水平排列,每隔2米一个,孔径10-12厘米。


古城内陆表散见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和罐、盆、碗、豆等陶器残片,常有"五铢"钱、铁田片、铁铲和铜镞等出土。上世纪50年代曾发现印有"万石"字样的砖。包头地区战国、秦、汉长城,多略呈方形,分布很有规律,所在位置一般都是阴山南北的交通要道,麻池古城正好面对昆都仑沟的南口,显然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从面积上看,麻池古城的南北二城的面积都在650×650平方米以上,属县一级的城址。关于麻池古城是汉代的哪一县城这一问题一直有很多争议。经专家认定:麻池古城的北城较南城早,与秦直道起点形制、布局相同的三个夯土台基也在北城,北城应为秦直道终点--九原城,它也是战国、秦、汉九原,汉五原郡治所。而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


召湾墓群位于包头市南郊,墓群分布在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召湾村与召湾后村之间的一道土梁上,绵延约2.5公里,分布着上百座汉代墓葬,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清理墓葬97座,分布着墓群的土梁也是秦直道的起点。

2006年5月25日,麻池城址和召湾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34.黑城城址


黑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镇西南部老哈河北岸的冲击平原上,是一座始建于战国时期,汉、辽、金、元、明各代沿用的土筑古城。黑城城址共有大、中、小3个城:小城因修筑外罗城和黑城时被用做城墙;中心城东西815米,南北486米;大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00米,南北长800米。黑城城址对研究中国汉代及辽、金、元、明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发展,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

黑城城址采集到相当数量的碎片,如抹沟绳纹灰筒瓦、板瓦、屏滑石粉粒的红陶锅、细绳纹灰陶盆、矮柱灰陶豆、陶甄、大陶瓮、陶晾瓦圈、陶拍以及明刀钱、半两、五株和大布黄千等。

“渔阳太守章”封泥1件,泥质稍粗,胎米黄色,内杂小黑点。封泥方形,较规整。正面印阳文,篆书“渔阳太守章”五字;背面附有物件包裹条纹印痕,条纹宽0.巧厘米,封泥体中存有捆扎线孔,径0.05厘米,封泥边长2.9、厚0.9厘米。印面方形,边长2.3厘米。


“白狼之垂”封泥1件,泥极细腻,胎淡红色。其形为略呈椭圆形饼状。正面印有阳文篆书“白狼之垂”四字,字外缘加边线,字间加“十”字线将字隔开。封泥背面附有物件包裹印痕,类似苇楷形状,条纹宽0.13厘米。封泥体中存有捆扎线朽后留下的小孔。封泥宜径2.1-3厘米、厚0.8厘米。印面方形,边长1.9厘米。

2006年5月25日,黑城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35.朔方郡故城

朔方郡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及市西南磴口县,总占地面积2250万平方米。朔方郡故城主要有临戎古城遗址,面积900万平方米;三封古城遗址,面积40万平方米;窳浑古城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沃野镇古城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临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朔方郡故城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朔方郡故城见证了秦汉时期民族的历史和相互交流的进程,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草原文明,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临戎故城在磴口北约25公里处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墙分别长637.5米、620米,南、北墙均长45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基宽约10米,残高0.5-2米。南墙中部开门,城中部有长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铁址,其上遍布残铁器、炼、渣、炭灰。地表散布绳纹砖瓦,绳纹、波浪纹、方格纹陶罐、瓮、盆残片及“五铢”铜钱。窳浑县故城在磴口西北约45公里的沙金套海苏木土城子村,东西长250米,南北宽约200米,用土夯筑,城墙残高0.5-1.5米,基宽9-13米。南墙中部开门,宽20米,外筑瓮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窑址。采集到绳纹砖瓦,灰陶绳纹罐、盆,铜弩机残片及“五铢”钱等。


2006年5月25日,朔方郡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36.霍洛柴登城址

霍洛柴登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浩绕柴达木苏木。城垣周长5000余米,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夯筑,基宽13米,残高0.5-2米。霍洛柴登城址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发掘出土有泥质灰陶和釉陶仓、灶、井、罐、熏炉及铜钫、壶、“五铢”钱等。2014年对古城遗址再次发掘,发现5座陶窑,出土陶片、板瓦、菱格纹砖等。


城墙夯筑,基宽13米,残高0.5-2米。城内中部有一条东西向街道,宽约50米。西侧中部有大型建筑台基,其东北部有铸钱遗址。城内文化层厚约0.8米,采集到绳纹筒瓦和板瓦、凹弦纹板瓦、菱形纹方砖、“千秋”瓦当等。城东、南、西三面有墓葬,规模较大,有竖穴土坑、砖室、土洞墓等。

古城内还多次发现钱范和铸钱作坊遗址以及钱币窖藏,曾一次发掘出土约3500公斤古钱币,大多为最常见的汉代钱币——“货泉”。古城内的铸币窑址分布井然有序,窑址附近还发现制晒坯场地,整个作坊遗址布局合理,应是统一规划建造而成,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考古学者根据古城出土遗物以及附近古墓葬等推测,霍洛柴登古城应是西汉北方重镇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在当时是西汉王朝控制北部边疆的重要前沿阵地。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霍洛柴登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7.克里孟城址


克里孟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后旗韩勿拉苏木克里孟村,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城内分为东西两城,城墙高约2米左右,夯筑。196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发现克里孟古城。1994年9月,抢救清理了古城外两座鲜卑墓葬。至今未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只是多次进行过田野调查。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克里孟城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8.沃野镇故城


沃野镇故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建于北魏,是北魏重镇,交通要冲,是鲜卑族为抵御柔然部落而建造。沃野镇是北魏六镇之一,也是六镇之中最西方的镇。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北魏六镇起义发生在此地。因山洪和黄河水冲涮致使城墙倒塌被沙土覆盖,最终消亡。故城为中、东、西三城连城,呈“凸”字形。城内到处遗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


沃野镇发生了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北魏六镇起义。北魏末年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空前尖锐。魏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率先在沃野镇起义。义军先破沃野杀镇将,立号真王元年,后又南下围武川,攻怀朔。起以前后长达六年,人数曾达百万,起义极盛时拥有燕、幽、定、瀛、沧七州之地。


2006年05月25日,沃野镇故城作为南北朝古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白灵淖尔城址


白灵淖尔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圐圙村,又名北魏怀朔镇故城,建于北魏始光年间(424-428年),永熙三年(534年)废弃。白灵淖尔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五边形,周长4667米,东西长约1300米,南北宽约1100米。1980年和1982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所对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佛教殿堂遗址,出土一批小型泥质塑像。


1927年,黄文弼先生随西北科学考察团途经这里时,曾对古城作过调查,疑此城可能是汉代之稒阳县故址。1979年,包头市文管处刘幻真先生与固阳县文化馆任永利对古城作了初步调查和文物标本的收集。同年十月在张郁先生的囊助下刘幻真先生再次对城进行详细勘测。完成了《固阳县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一文编写。文章认为,“城圐圙古城遗址即是北魏怀朔镇故城”。


1924年9月北大国学门同仁在三院译学馆前合影,包括一排:董作宾(左一)、陈垣(左二)、朱希祖(左三)、蒋梦麟(左四)、黄文弼(右一);二排:顾颉刚(左二)、马衡(左三);三排:胡适(左二)、徐炳昶(左三)等。


1980年,内蒙古考古研究所陆思贤先生在古城作深入调查,并且进行了试掘。发表了《内蒙古白灵淖城圐圙北魏古城调查与试掘》一文。1982年,自治区考古所与包头曾对城址西区靠南的一处建筑物废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一座佛教殿堂遗址,出土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小型泥质塑像。殿堂遗址的平面呈正方形,进深宽度皆16米,殿堂的外墙用土坯砌成残存高10~30厘米,宽54厘米。白灵淖尔城址即怀朔镇城,在北魏时期河套及阴山地区政治和军事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成到废弃近一个世纪,期间几乎经历了北魏王朝兴衰的全部历程。因此,怀朔镇的发现,不仅解决这座古城的地理位置问题,也为今后深入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5月,白灵淖尔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40.十二连城城址

十二连城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俗称十二连城,始建于公元583年。十二连城城址现残垣断壁,考古学家发掘出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的文物,其中晚唐时期的绿釉陶质小狗和白釉瓷质小山羊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十二连城为北宋时期杨家将佘太君率十二寡妇征西所筑,但据《元和郡县》记载,十二连城原为隋唐胜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三年,即公元583年,当时该城地处战略要点,可北凭黄河天险,控蒙古草原,南临中原大地,进退两易。


2006年5月,十二连城城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国家文物局公布北京怀柔箭扣长城等3项长城考古重要发现

    数字化手段记录箭扣长城本体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8日消息,当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北京市怀柔区箭扣长城.陕西省靖边县清 ...

  • 邢台九座古城之二——周·邢国百泉古城

    对于这座古城城址的记载,一是乾隆<顺德府志>卷六古迹"邢台县"条下曰:古城,在府城南百泉村,遗址尚存.二是清.民国<邢台县志>在记载"邢候故城&q ...

  • 惊呆了!莱阳历史上的千年古城,你知道几个?

    西汉初,在现莱阳市境内和附近共设过5座古城,都与莱阳有关.这五座城是:挺城.昌阳.长广.邹卢.观阳,分别属胶东国.东莱郡与琅琊郡等,其中长广.昌阳两城的城址变动最频繁. 挺城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于2006年5月25日公布,共计1080处.分四个大类:1古遗址,2 古墓葬,3 石窟寺及石刻,4 合并名单.没有古建筑类?有100多处合并名单,总量是第五批整倍. **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2)

    本篇要目: ********************************** 11.讲武城遗址  战国至汉                                           河北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3)

    本篇目录: ****************************************** 21.塔水河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陵川县 21.上郭城址和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5)

    本篇目录: ************************************ 41.城川城址 唐                              内蒙古鄂托克前旗 42.查干浩特城址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6)

    本篇目录: **************************************** 51.百草沟遗址 战国至晋                        吉林省汪清县 52.自安山城 南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7)

    本篇目录: ********************************* 61.辉发城址 明                         吉林省辉南县 62.五排山城址 战国至汉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本篇目录: ***************************************** 71.大墩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邳州市 72.花厅遗址 新石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9)

    本篇要目: *************************** 81.龙江船厂遗址  明                                                       ...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10)

    本篇目录: ******************************************* 91.郊坛下和老虎洞窑址 宋至元                        浙江省杭州市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