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
敦煌乐
明·杨慎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依旧坐落在彼方,那里多姿多彩千佛含笑,有着古老壁画绚美无方。
它坐看过丝绸路上的欢辛苦乐,也历经过白云苍狗的无奈悲凉,见证着无数个日升月落与不知凡几的王朝过往。
它是莫高窟,去那看过的人总是会说,那是一个让人见过就觉得不负此生的地方……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的西端,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敦煌市,敦煌二字的由来最早出现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公元前111年汉朝设立敦煌郡,汉朝著作家应邵在为《汉书》所作的注释中写道:“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的地理学著作中也提到过:“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莫高窟曾经的繁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莫高窟正是这条路上的咽喉之地。
而莫高窟这个名称的意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沙漠高处的洞窟。一是说修建佛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对于僧人来说,莫有高于此事的殊荣了,所以叫做“莫高”。
传说中在很久很久以前,曾有佛门师徒去西方寻找极乐世界,在走到这里的时候,看见现在莫高窟所在的山头霞光万丈,徒弟们大呼找到了,他们在这里靠向路人化缘,建立起了第一个佛窟。
之后敦煌莫高窟成为僧侣聚集的佛都,有名望的高僧会来这里开凿洞窟,在里面绘制壁画、供奉菩萨,所以它又叫千佛洞。
里面保存着巨量的佛教艺术作品、壁画、彩塑以及珍贵的古代木质建筑,是中国三大佛窟之一。
莫高窟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的前秦时代,而年代更加久远的洞窟,虽然有过传说,但早已泯灭在历史之中无法考证了。
在汉朝的时候,朝廷曾派军队长期驻守在莫高窟,丝绸之路上频繁来往的客商,给这里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大量的佛门高僧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佛窟。
到了唐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盛达到巅峰,莫高窟的发展也走上了顶点,在武则天时期,佛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史上最多的一千余个。
唐朝诗人徐铉曾写道:“天子未尝过细柳,将军寻已戍敦煌。”
自从第一支汉族士兵在这里驻守,直到这时,历朝历代的将士们,已经在这里驻守了近千年。
但在北宋之后,因为最终宋军没能收复河西走廊,莫高窟渐渐衰落,几乎没有新的佛窟建立,只是偶尔修复旧窟。
到了南宋灭亡,成吉思汗的蒙古轻骑横扫亚欧大陆,建立四大蒙古汗国和中原的元朝后,莫高窟几乎被完全废弃。
明朝嘉靖年间封闭嘉峪关,也让敦煌莫高窟成为了塞外游牧之地。
直到康熙平定新疆后很多年,雍正皇帝才下令向敦煌移民,到了乾隆时期立敦煌县,这里的经济才终于开始缓缓复苏。
而到了现代,莫高窟还存有洞窟735个,彩塑2415尊,壁画45000多平方米。但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也正在空气的侵蚀中,缓慢地消逝着。
莫高窟中著名的佛窟有很多,其中一个叫做九层楼,里面有莫高窟中最大的佛像,是初唐时期所建,它原本分为四层,在宋朝被重修到9层,佛像高35.5米,是“未来佛”弥勒佛的佛像。
还有一窟叫做三层楼,是一百多年前清朝的一个道士主持修建,也就是这个道士发现了第十七窟“藏经洞”。
藏经洞里面曾堆积着五万多卷由汉子、藏文、梵文、龟兹文、突厥文等多种文字写就的资料以及部分画卷。其中包含历史文本、历代高僧的遗书、佛教经文、刺绣织品等等。
主持道士虽然发现了藏经洞,但因清政府的腐朽,这种震惊中外的重大发现,被道士多次上报后居然被层层无视,直到七年之后仍无回音。
道士不免心灰意冷,后来被探险家斯坦因付出一些钱财后骗取了部分经卷。
这件事被满清的官员知道了,却是毫不在意,这时道士的想法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开始频繁用藏经洞里的文物变卖钱财。
从此之后,世界各国的人也打着探险的旗号来到这里,或用钱交易,或者直接偷窃,将大部分文物珍本带到了国外。
当珍贵的历史文物几乎被拿光了的时候,满清政府才在一些有志之士的呼吁下,将剩余的部分保存了下来。
到了今天,这些文物早已经散落在世界各地,难以找回。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佛学爱好者来说,可以称得上一句遗恨千古了。
时光如梭,从前秦到唐宋,敦煌莫高窟中走进过贩夫走卒,也到来过巨贾权贵;
有无数精湛的画师曾在这里挥洒笔墨,也曾有不知多少的高僧大师在这化缘凿窟;
它在千年的发展中从无停歇,就像那些一生也不会放弃去追求彼岸的高僧们。
艺术是无价的,人的精神也是无价的,希望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能去看看,看到那些千佛之面;
看到那些记录着历史的绚丽壁画,看到在那里流淌过的坚持和信仰、落寞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