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用来要求他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保留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才是最好的尊重。在一个女孩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她兴致勃勃将自己辛苦打工赚来的口红晒到朋友圈时,却遭到别人不屑地嘲讽。对方认为她稍微小奢一点的口红都要发朋友圈,一看就没见过世面。这个女孩的家境不怎么好,所以对别人而言只是普通的一个小众牌子,对她而言却非常有纪念意义。这件事情让她陷入了沉思,明明自己只是想记录一下这段时间的劳动成果,怎么就被贴上井底之蛙的标签了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朋友圈的存在与人们的日常密切相关,有的人喜欢记录生活里的琐碎日常,而有的人三年都不发一条朋友圈;有人喜欢发情感类的鸡汤文、有人喜欢发幽默的段子;不管哪种方式,都是人们塑造自我标签时自由的选择。
只不过社会上对于发朋友圈的偏见仍然存在,因为有人习惯性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时候也说明你可能深陷这三种心理陷阱之中。
偏见
偏见是一种毫无根据的东西,但是却是人性中最顽固的一部分。人们都反对偏见,但是偏见却从来不会因为理智的存在而消失,偏见很重的人就习惯用自己的价值标准要求他人。有些人不知道从哪来的这样的思想,在他们看来,经常发朋友圈的就是没有思想内涵的,真正有内涵的都是低调的。有偏见的人不仅仅只针对“没见过世面的人”,任何一种发朋友圈的生活模式,他们都能找到自己主观对应的心理想法。比如经常晒照片的还是爱炫耀的,经常找人拼单的都是最穷的。这些有色眼镜的观点不仅体现了一个人固化的心理,也体现了他的认知能力的不足。没有人愿意活在偏见和评价里,况且物质不是评判世面的唯一标准,能这样阴阳怪气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狭隘。
从众心理
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人们很容易随着大众的脚步养成发朋友圈的习惯。虽然大多数人只是想单纯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发圈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地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更多的是受到从众心理影响。当点赞和评论成为新时代社交的主要模式,有的人可能只是将自己沉浸在这种社交习惯,并非是真的没见过什么世面。根据社交心理学表示,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而朋友圈的点赞评论,其实也就是一个默默的认可,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既能获得安全感,也能获得满足感。但是有些人关于这方面的欲望很小,所以就自以为自己思想独立格局高,看不起经常发朋友圈的人。古人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不了解别人的时候,就不要自以为是地妄加议论。有的人或许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不知道就不要评价,真正智慧的人都是低调不张扬的。
优越感
人生百态里,总有人喜欢通过贬低否定别人的方式来标榜提高自己,从而显得自己个性独特、眼界高远。优越感指显示蔑视或自负的性质或状态,是一种自我意识。可是实际上,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需求很强烈的人,往往都是为了要摆脱自卑感。他们在自己建立的“人上人”格局中寻求安慰,潜意识里则是为了掩盖其实自己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的心酸。只有讽刺他人的短浅才能为自己贴上高端的标签,这种极度自卑心理想法他们自己或许都不知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优越感其实是对自卑心理的补偿,有些人自己发朋友圈的时候既担心自己记录的内容被更高层次的人嫌弃,也在一边讽刺别人的朋友圈没品。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所有的强者都会嘲笑弱者,人间生命百态,发好自己的朋友圈就行。真正有见识的人包容心是很强的,因为他们认知清晰,知道世界不是片面的,知道自己身处洪流之中是如何渺小。相反,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反而认为自己的世界就是非常精彩的,他们既不会感同身受,也不会留有温柔。
参考资料:Lin, C. E.Putting Your Thoughts On Trial: How To Use CBT Thought Records. Internnational Bipolar Found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