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地理
新的一年又来到啦!在这里祝大家牛年大吉,学习进步!在欢度春节的同时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传统节日,不仅代表着合家团圆,更是各地地理文化差异的丰富表现,各地的习俗其实与当地的地理背景是分不开的,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中国幅员辽阔,全国南北差距大,不同的气候环境也造成了不同的风俗民情合节日习俗。
①东北地区
在东北,东北人习惯把春节称作过“大年”。他们喜欢吃饺子,在腊八节的时候,就开始腌制泡腊八蒜,这是蘸饺子的一道必备佐料。过了腊八节,就开始准备年货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杀猪,杀猪的时候,人们会把杀完猪的肥肉、血肠和酸菜一起放在大锅里炖,这是东北著名的 “杀猪菜”。由于东北纬度高,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寒冷,所以在新年来一锅热乎乎的炖菜是最暖和的了!
②北方地区
以山西为例,到了腊月,人们就开始打扫、煮南瓜、蒸年馍、炸油糕等,准备过年的美食,在大同地区,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中原地区,尤其山西更以煤炭出名,所以春节习俗与其地理特产密切相关。
③西南地区
以四川为例,腊八节过后就要准备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的腌腊品,一般是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大年30晚上放鞭炮,初一早上吃汤圆,初一至初三白天串门,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牛奶、酒、叶子烟(烟叶)等礼品。白天茶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评书等表演。还有就是灯会,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四川人过年不可缺少的“节目”。
四川位于低纬度,地处盆地,气候湿热,空气潮湿,食物易腐烂,所以聪明的中国人就想到了储存食物的另一种方法:腌制,腊肉、腊肠、腊鸡等,既美味也易于保存。同时湿热的气候也使四川人民以及西南地区的酷爱吃辣,以排除体内湿气为目的。
各地的风俗习惯除了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外,还与当地的水文特征有关。例如北方人逛冰雕节,滑雪等,与北方冰天雪地的气候有关系的。例如哈尔滨每年过年都有冰雕节、冰雕会,由于北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低温天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冰雕,同时,山区常年不融化的积雪以及得天独厚的地势优势,成为天然的滑雪场。
此外,春节联欢晚会的时间也蕴藏着地理知识:为什么每年的联欢晚会都是晚上八点开始呢?
小编答:这里的20:00指的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当北京时间20:00时,180°经线的地方时是24:00(即新一天的0点)。
日界线有两种,一种是自然日界线,即0时刻所在的经线,另一条是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北京时间20:00时,180°经线和0时刻所在的经线重合,也就是说全球在那一刻是同一天。
三、春运
春运时每年一度的人口大规模迁移,它不仅牵动着数千游子归家的心,也藏着中国铁路交通运输系统越来越完善的奥秘,来看一道小题吧!相信你一定可以!
城内出行强度是指城市出行人数与该城市居住人数之比。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内出行强度产生较大波动。下图示意广东惠州及江西赣州两地去年与今年春节前后农历同期的城内出行强度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2020年两地城内出行强度的曲线是(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2.正常年份,两地春节前后城内出行强度的变化差异主要受( )
A.假期长短影响
B.政策干预影响
C.电子商务影响
D.人口流动影响
3.城内出行强度降低将( )
A.抑制服务业发展
B.避免疫情向市外扩散
C.提高交通通达度
D.增加病毒家庭传播风险
1.C
2.D
3.A
1.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春节前后,我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措施,即以居家隔离或医学隔离为主,相对禁止居民的外出活动。由此可知,当时(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城市)的城内出行强度都较低。①、③二条曲线,只有在春节(正月初一)当天或前后一两天出行强度低,而其后出现强度迅速升高;②、④二条曲线,整个春节假期(一般为春节后7天),城内出行强度低,有可能与防控(疫情)措施有关。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
2.正常年份,春节前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流动量大,影响城内出行强度;而出行强度与假期长短、政策干预、电子商务等关系不大;故选择D项,A、B、C错误。
3.由于疫情防控措施,人们都适当减少了外出,所以商业活动强度降低,城内出行强度降低进而会抑制服务业发展,同时居家不出行会降低病毒家庭传播风险,而城内出行与疫情市外扩散无关,交通通达度与出行强度无关;故选择A项,B、C、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