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山水画的点苔技法!

在山水画中,点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法,历来被画家所重视。明唐志契云:“ 画不点苔,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信不可缺者。又谓画山容易点苔难,此何得轻言之。”

近代画家黄宾虹认为:“山水打点,似人物画点睛。点非微不足道,点之得当,山水精神倍增。” 可见,在山水画创作中,点苔技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它既能状物达意,丰富画面内涵,又能点睛传神,突显被衬物的神采风韵,起到强化、突出艺术形象的作用。

苔点的表现技法是在皴法形成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皴法的一种演变。从点的形态来看。有圆点、横点、竖点、斜点、逆锋点、马蹄点、泥里拔钉点、大小混点、色点等多种形式。点可以是具象的,用来表现山石、地坡、枝干上和树根旁的苔鲜杂草,以及峰峦上的远树等;它也可以是抽象的,什么都不代表,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或造型元素。“ 点” 虽然很小,但它同样讲究用笔、用墨,即使一小点也应有锋、有腰、有笔根。

有浓淡、焦渴之变化,运笔分轻重、徐疾,或如蜻蜒点水、高山坠石。或勾点结合、点中带揉,手法灵活多变。点的组合有分合、聚散,讲究自然节奏感。在具体运用中,点作为一个基本的造型元素与线、面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整体,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从山水画发展过程来看,苔点的功能和价值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点” 是皴的延伸

在山水画技法的演变中,皴由线发展而来,苔点技法亦是皴法的一个演变。与“点”相似的皴法有钉头皴、雨点皴、芝麻皴、豆瓣皴、米点皴等,这些皴法是画家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并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表现了画家的艺术追求。如北宋画家范宽非常重视写生,他认为与其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他常居山林危坐,观察云烟风月,日夕为真山写照,善与山水传神。

其代表作《溪山行旅途》描写的是关中景色,画中山峰巍然耸立、气势磅礴,一线飞瀑直泻深谷。为了将自己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受众,画家用一种十分质朴的豆瓣皴来表现山石质感。这种皴法上粗下细,落笔重而收笔轻,形似豆瓣。使用时布满山头,笔笔不留空隙,排列大小相间,聚散有致,把山林苍郁、浑厚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充分。单纯而又朴实的技法.突出了高山巨峰的本质。宋代画家米芾独创米点皴,他的山水画最大特点就是用淡墨侧笔横点。作画时,先用笔蘸清水润泽出山石的大体轮廓,而后以淡墨渍染,中墨笔破出并皴出层次,再用大小错落的稍浓横点叠垛,适当地留出空白,笔笔可见。

山的上半部用墨较浓、用笔密;山的下半部用墨较淡,用笔疏。表现山石形状皆用横点,没有一根轮廓线。画树先用墨笔没骨写出树干、枝梢,树叶用或浓或淡的笔墨叠垛而成,一片朦胧湿润之状。画面以点代皴,依靠丰富的墨色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山谷隐现、林梢出没、烟雨迷茫、云雾飘渺的奇幻景趣。近代画家黄宾虹的点苔,技法纯熟.绝去雕饰,顾盼生姿,虚灵飘逸。作画时,其常用湿笔、散笔、破笔层层加点,凡点苔处,极呈苍郁茂朴、浑厚华滋之感。

在他的画中,有的点在轮廓线内,有的点在山石形体之外,甚至距离轮廓线较远处。有的以点攒簇而成,如同雨点一般密集,并夹杂一些短条子皴。这些皴点结合的苔点。犹如冰雹夹雨,势如破竹,每一个苔点都力透纸背,给人以掷地有声、如闻鼓点之感.被点过的山石质感显得极其厚重。因而画面层次分明,脉络清楚,重点突出,神采飞扬。

二、“点”的意境表达

所谓意境是指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在山水画创作中,“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状物,更重要的是达意。五代董源擅长描写江南尤其是家乡钟陵的山水,在表现技法上.喜欢平淡自然,不作奇峭之笔,对“点”的运用极具丰富性。代表作《潇湘图》描写了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景色,山石多用披麻、雨点皴法,山顶多作矾头。树丛用墨点攒簇而成,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浅渚,山石轮廓线淡而柔,上面苔点较多,用笔圆曲柔和,用墨清润淡雅,干笔、湿笔、破笔交相辉映,充分表现了江南植被茂密、空气湿润、峰峦出没、云雾显晦的自然风貌,画面平淡天真、意境幽深。

北宋巨然的山水画以高山大岭、层峦叠嶂、复峰重崖为主,山顶矾头尤为突出。林间多用卵石,树干勾染,树叶用墨点簇而成。他的皴笔以大披麻和长条见多,先以淡墨湿笔勾皴,而后在山体上用焦墨破笔,错落有致地点上一些状如瓜子的大点。因其下笔坚定,苔点的附着力很强,由破笔造成的干笔毛点具有苍莽之气。这使墨色在湿润清淡的山体上有了浓淡、干湿变化,画面显得秀润在骨,苍郁华滋。

清代画家石涛在苔点的运用上更是别具一格、不拘成法。他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皴法繁密。笔法游动,运笔迟滞,如以老辣之笔作篆书,既苍莽,又桀骜。画面表现的虽是冬景,却无萧疏荒寒之感。皴法是披麻皴、荷叶皴、卷云皴的糅合,洒落满纸的苔点,信笔直戳,有的成“个”字铺排。有的成“介”字密攒,犹如交响乐中的鼓点,或强或弱,或高或低,或急或缓,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画面灵动而不杂乱,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朝气。

三、“点”的空间塑造

在山水画中,点的大小、浓淡、虚实变化会产生较强的空间感。通常近处的点大,浓而实,远处的点小,淡而虚。点在空间中还具有确定位置、隐虚显实的作用。如需要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可用较浓的点及畅快的笔墨使之凸显,以强化物象的视觉效果。反之,如果要将某一个部分虚而隐之,可用较淡的点,以艨胧的笔墨虚而化之,通过强调笔墨的虚实对比变化而达到空间的塑造。如元代山水画家王蒙,以写景稠密著称,擅长运用浓淡不同的墨点来统筹画面气韵,以表现山林茂密苍茫的气氛。

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描绘了家乡高峻巍峨的卞山气势。此图技法丰富。山头打点的方法多样,有浑点、破竹点、胡椒点、破墨点等,各种笔法、墨法互用,表现出山石树木的润湿之感。画面渲染不多.近处墨线浓而实,远处墨线淡而虚,用笔繁而不乱、层次分明,充分呈现出空间的深度和广度.成功地表现了南方溪山林茂景深、滋润华秀的景色。

四、“点”的调节、平衡作用

在山水画创作中,点的分合聚散对布局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会使本来缺乏生气的画面焕然一新。当画面布局过于疏朗,以及诸物象之间笔墨关系显得过于松散支离时,可用“ 点” 聚而合之,使画面疏而不空、分中有合、气脉相通。而当画面构架过于紧促稠密,诸物象之间显得过于拥挤时,可用“ 点” 分而散之、间而断之,使其密而不挤、聚中有散、气息畅通。正如清代华琳所说:“至若有脱节,苔可以接也;皴有遗漏,苔可以补也;合者欲其分,苔可以分也;连者欲其断。苔可以断也。”

其次,苔点的运用不仅可以增添画面的情趣,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点在“石嘴山脊处”,可明确结构关系;点在“山颠石隙处”,可表示阴阳向背起伏;点在“山水交互处”,可加强层次变化;点在“轮廓未明处” ,可确定其前后空间关系;点在“分界凹凸处”,可醒脉络转折。此外,点还能渲染气氛,加强画面气势与节奏.突出重心,吸引人的注意力。

“苔点”作为画面的构成要素,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的艺术家运用“ 点” 可以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其语言表达形式丰富多样。我们通过对“ 苔点” 的探索与研究.应充分认识到“点” 的审美功能和艺术价值,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力求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