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注重防御壁垒和善打歼灭战角度,分析白起的军事思想,算无遗策
导言:战神白起为秦国攻城略地,为何拥有如此傲人的战绩?从注重防御壁垒和善打歼灭战角度,分析白起的军事思想,算无遗策
战国风云,战争四起,乱世是出英雄的时代,也是出战神的时代,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可谓是一个非常传奇性的人物;白起一生从未经历过任何一场败仗,在战争当中所使用的战法也是非常惊奇的,由他所带领的战争无不让人拍案称奇。
在那样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有白起这样的强将,为秦国的开疆拓土省下了不少力气,尤其是到战国中期之后,那时整个中原的局势还是比较平稳的,魏国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各个国家之间稳定发展的同时又相互制衡,局势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各个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相比于战国前期和战国后期来讲还是比较小的。
战神白起作战特点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白起带领着秦国的军队攻城略地开疆拓土,硬生生地为秦国打出了一片天地,让秦国成为了最为强盛的诸侯国,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的。那么白起在战争当中所运用的战法有哪些呢?或者说白起的作战突出特点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天赋为秦国稳定局势的呢?本篇文章深入分析一下,战国时代一代战神白起。
白起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为主
第一点就是白起不同于其他军事将领的作战目标;在白起的时代,他带领军队发动战争或者说应对战争的时候,并不把攻城略地当作唯一的目标。在那个时代,诸侯国之间的争霸非常的频繁,各个国家都以拓宽领土疆域面积作为重中之重,因为只有获得了实际的土地利益,才能够更加稳固自己国内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战争之后,战败国基本都割让土地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所发动战争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攻略其他国家的土地,只是到了白起领兵作战的时候,攻城略地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以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的作战目标,也就是说,以消灭敌军的主力,压低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军事实力为标准,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无法在军事方面有所突破。
这是一种长期压制敌方的手段,因为在那样的冷兵器时代,打仗基本是要拼人多的,如果军队的有生力量被歼灭的话,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国家不仅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实力,同时连自保都会面临着很大问题,有助于秦国与其他的国家拉开差距,而这一点也很好的证明了白起在秦国的作用。
- 白起每战必歼,打破诸侯国实力均衡状态
我们上面说过,战国中期是一个各大诸侯国实力均衡的阶段,白起运用这样的战法采取军事行动,极大程度上拉大了秦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为后来秦国的一家独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战法支持之下,白起非常善于打野战,基本上都是运用等量围困一战聚歼的方式进行作战的,并且是战必求歼;其他的将领在与白起的对战当中可谓是苦不堪言,这也是为什么白起会在长平之战结束之后,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的原因。
因为战必求歼,其实是歼灭战的一个核心的思想,力求的就是要歼灭所有的有生力量,而白起作为歼灭战的开创者,对于这种打法可谓是烂熟于心,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在战争当中的运用是无与伦比的。
白起军事思想先进
第二点就是白起比孙武和商鞅更先进一步的军事思想;白起非常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他打的歼灭战与后世的诸多统帅还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打歼灭战求的是稳、准、狠,讲究在战争当中快速地歼灭敌军的力量,白起在力求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讲究打追击战。
追击战可以看做是歼灭战的一个后续,也可以看作是为了达到一战聚歼的目的而进行的收尾,讲究的是对敌人穷追猛打,完全不顾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点,不给敌军留下活路,凡是所包围的士兵力求全部歼灭。
- 白起打歼灭战的同时,还讲究打破击战
同时,对于流散的士兵也要通过追击战而尽数歼灭,这种打法可谓非常的狠厉,比之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显然前进一步,很好地打击了敌方的军事力量。
这让白起在攻城略地的时候,还能够非常深重的打击到敌方的基础力量,在不伤及自身军队根本的情况下,让敌军短时间内毫无还手之力,在达到这一目的之后再进行攻城略地,能够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想象的,比起其他的方式,之于战国中期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间点来讲是事半功倍的。
- 山东六国尽量避免与白起作战
在那个时代,山东六国才会要尽量避免与白起所带领的军队发生争斗;这也有效地打击了合纵的势力对秦国的压制,因为白起作战思想的原因,山东六国不敢联合过多的军队与其进行对抗,因为一旦失败,那么就将是全军覆没。
山东六国为了避免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也为了保留自己的国家实力,白起担任秦国上将军的时候,合纵的事情是鲜有发生的,尤其是在伊阙之战之后;伊阙之战当中,六国联合军队数十万进攻秦国,那场战争是白起所带领的第一场重大军事行动,全歼韩赵魏三家联军二十四万,给了山东六国极大的打击,也让秦国从六国合纵的压力当中稍作解脱。
有了外部环境的支撑,秦国发展起来也就少有阻碍了,所以说白起的这种歼灭战的打法不仅仅是对于当下的某一场战争有作用,对于整个外部环境的安定也是有着极大的用处的,这也是白起比其他的军事将领更高明的一点。
白起注重防御壁垒
第三点是他对于防御壁垒的重视;我们上面说到白起是一个非常善于打野战的军事将领,在打野战的过程当中,白起十分重视对于防御壁垒的建设,但他的这种防御壁垒的建设与其他将领的目的不一样。
一般来讲,建立防御壁垒是为了两军对峙做准备的,但白起建设的防御壁垒更多的是作用在攻击方面,也就是说,他的防御壁垒不仅是固定的建立在自家的军事阵地,来保证自身军队的安全的,更多的是通过战场谋划而随时建立的。
- 在作战中,白起善于诱敌深入,分割瓦解敌军
在白起的打仗过程当中,会先诱导敌军脱离他们原本的军事阵营,然后在预计的歼敌地区建立防御壁垒,以此作为歼灭敌人的保障和阻碍,也用来防止敌军突袭;他的这种以修建壁垒作为进攻的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虽然在后世常有出现,但在当时所处的那个年代里是绝无仅有的。
这种战术极大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也能够更好的实施歼灭战,当敌人脱离了他们主力军的阵营,作战实力也就会大幅度降低,白起带领的军队又事先在预计的歼敌地区筑造了壁垒工事,切断了出营敌军的后路,极大提高了歼敌的成功率,可以说是将敌军分成了几大部分依次进行瓦解的。
- 长平之战中,白起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战胜赵括
这也是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战胜赵括的手段,当时赵括就是在白起的诱导之下,带领着将近一半的赵国军队脱离了主力军的阵地,却被白起截断了突围的后路,同时也阻断了主力军营给他们提供粮草的后援保障道路,导致赵括的军队既没有办法突围又没有办法获得粮草,最终只能在围困中等待绝望的到来。
这种手段不可谓是不先进的,尤其是在长途奔袭作战当中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长途奔袭作战与短距离的作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就如同长平之战一样,秦国是跋山涉水进攻赵国,战线拉的非常长,而在赵国是在家门口进行作战,极其方便建造防御工事。
廉颇采用固守家门三年而不出,守城不出的方式,让秦军消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却依旧没有办法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以白起这种诱敌出营的方式在这种长途奔袭战争当中能够短时间的达到效果,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胜利率。
讨论
笔者认为,白起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取得百战百胜,还源于他高超的运筹帷幄的能力;白起的算无遗策,在整个战国时代的军事将领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他对于战场的把控能力,对于形势的分析都非常的独到,这是他军事天赋的一种体现,也是他百战百胜的一个重要的依仗。
在《战国策·中山》中说白起的谋划是精确进行战前料算,不论敌我双方军事、政治、国家态势如何变化他都能够精确的计算在内,甚至是第三方可能采取的应对手段等等,皆有精确料算,无一不中,可谓是,能未战即可知胜败。
- 白起算无遗策,能未战而知胜负
这样的评价可谓是非常之高的,对于一个军事将领来讲,能够算无遗策,将战场之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计算在内,是一种非常高的能力,比如在伊阙之战当中,白起则就推测出齐国很有可能会私自发兵吞并宋国,于是战前便撤出了秦军留守在宋国的军队,让齐国顺利的得到了宋国,从而也引起了天下各国的怨恨,为后来的六国伐齐做了铺垫。而在长平之战当中,白起也对赵括的作战形势了如指掌,所以事先才对自己代替王龁担任秦军将领的事情秘而不宣,以此来让赵括大意从而轻敌冒进。
- 白起精确地预测了邯郸之战的结果
而《战国策》中所说的,不战而知胜败也并非是空穴来风,除了白起打赢的战争之外,他对于邯郸之战的反对,其实也是这方面的一个具体体现。
在秦昭襄王执意发动邯郸之战的时候,白起则是从各个方面向秦昭襄王介绍了邯郸之战的不可行性,包括秦国军队的作战阻碍、楚国和魏国的发兵支援、赵国国家内部形势的变化,这些情况,白起分析的面面俱到。
然而,秦昭襄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在邯郸之战爆发之后,白起所说的这些点却是全部都发生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来拒不同意领兵作战的原因,因为在白起看来,这场战争是不可能打赢的战争,所以,不战而知胜败并非是一种夸大的评价。
除去《战国策》当中对他的褒奖之外,太史公司马迁也在他的《史记》当中称赞白起为“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同样给了白起极高的评价。
综述
笔者认为,白起这个人在军事作战方面是有着独特的天赋的,他对于战场的把控和临场决策的本领是其他人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事实上,在整个战国时代,能够超越白起的人确实绝无仅有,哪怕是战国后期为灭国之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秦国名将王翦,也不能够超过白起。
白起为秦国开启一家独大的局面
白起被誉为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不仅是因为他一生未尝败绩的战果,更是因为他过人的军事天赋以及他利用自己的才能为秦国做出的贡献;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存在才打破了战国中期各大诸侯国的相持局面,同时也是因为他在长平之战当中取得的胜利,才开始了战国后期秦国一家独大的时代。
无论是对于整个秦国的统一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历史发展的推进,白起都有着相当大的功劳;但在后世,很多人对于白起的评价并不高,因为他所经历的长平杀降事件是他一生的污点,也是他最惹人争议的地方。
坑杀赵国降卒,这一件事给白起引来了极大的非议,也是一个并不人道的作为,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战不杀降其实是共识,但白起却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坑杀了数十万降卒,这样残忍的方式同样是绝无仅有的。
- 坑杀降卒,不应作为批判白起的依据
可是话说回来,在那样一个各为其主的年代里,白起作为一个军队的统帅,他所要做的就是为他的国家去谋取实际的利益,虽然这样的形式非常的不人道,但确实为秦国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让赵国失去了几乎全部的军事实力。
本来赵国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可是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跌入了低谷,山东六国的实力也是大幅度下降,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秦军的脚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将长平之战作为是提前的灭国之战的原因,毕竟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的灭亡已经成了既定的事实。
所以,我们不能够将这件事情作为批判白起的一个理由,更不是我们否定他军事才能的一个原因。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当中,赵国虽然损兵40万,但秦军也是伤亡过半的,两个国家在军队上面的损失其实差距并不大。
只不过一个是战死沙场,一个是当作降卒被坑杀,所以后世的评价才会极其不同;可是无论如何,总体来讲,白起还是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不是他在战国中期的开疆拓土,想必秦国统一的年代还要推迟更久。
参考文献:《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左传》、《资治通鉴》、《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