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8)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 胃下方的甜肉,中医叫做「膵肉」,就是西医的胰脏,中医的观念认为胰脏是「脾之大络」, 「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在「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就是「大包穴」, 所以「大包穴」在管胰脏;中医认为这整个系统通称为「脾」,脾脏的血液很多,脏里面都是 藏血的,脾脏的血进入胃的下方,进入血管,让胃蠕动,然后食物进入十二指肠,胆的苦液、脾 和胰的甜液、肝的酸液跑到肠胃里面帮助消化。

张仲景的处方分有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煮 药的方法,如果大便堵在大肠的地方,汤药吃下的时候,第一味药把燥屎打散、第二味扫出来, 因为打烂的地方很痛,所以第三味药让肠子蠕动,把痉挛缓和下来,小肠进入大肠交接的地方 就是盲肠,盲肠下面有段阑尾,很多人大便堵在阑尾这一段,就是急性盲肠炎,慢性盲肠炎就 是堵在盲肠这段,如何检查堵在哪里?

如果脾脏的津液没有出来,是什么现象?肝汁没有办法分泌。胃里面津液丧失太多了以后,胃里面太燥热,任何东西一遇到热一定往上升,结果胆汁往上跑,第一个就是跑到嘴巴里面,会吐苦水,第二逆回肝脏里面,肝是全身的血脏,胆汁跑到血里面,造成全身发黄,诸如此类的,在阳明篇里面一一介绍,所谓阳明就是「腑」,所以阳明 篇都是讲消化系统所产生的病变。

(194)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发汗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利小便,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

什么叫做「太阳阳明」?这个阳明病是从太阳转过来的,病人原来是太阳病,桂枝汤或麻 黄汤或葛根汤,吃太过了,津液发散太多,肠胃里面的津液没了,大便干在里面。

什么叫做「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本来就是大便堵在肠子里的,伤寒论中要把胃当作肠来看,胃肠子都是阳明。经上面的「少阳经」,腑上面指「三焦」和「胆」,「三焦」是水道出焉,水道的系统,所以如果水利太多了,「三焦」油网有问题的时候,也会造成胃中燥实, 利小便,胃中燥实,大便难是也,就叫做「少阳阳明」。

为什么靠药下去,能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顺着三焦油网到皮肤表面上变成汗出来?就是靠刺 激脾脏,所以桂枝汤下去了以后,就是靠桂枝和白芍,然后生姜、甘草、大枣把肠胃的津液补足,如果药开得不对,津液伤得太多了以后,脾脏的运动功能就缓下来了,脾脏的血就没 办法正常的跑到胃的下方,胃的蠕动功能就渐渐缓下来,食物就慢慢掉下去了,食物掉下来不 是因为消化磨碎下来的,食物若堵在肠子里面,大便出来就像六味地黄丸一样,像羊大便一样, 所以「脾约」就是脾脏因为发汗发太过,脾脏的功能受到约束。

(195)「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证:

(一)舌苔黄燥:舌苔伸出来又黄又干燥。

(二)大渴饮冷:猛灌冷水。

(三)「中脘」痛而拒按:肚子痛,天枢穴压了很痛,代表大便堵到了。

(四)「阙上」痛:因为肠子里面有干燥大便堵到的话,燥气往上跑,燥气正好跑到头上 就是「印堂」痛,正头顶痛也是「阳明」、侧边痛是「少阳」,后面项痛是「太阳」。

如果大便堵在小肠出来到大肠头这一段,就是:「盲肠」的地方,病人会有一个特殊现象, 「右腿弓起方可入眠」,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右腿要弓起来才能睡,因为右腿伸直筋会抽到, 要弯起来才比较舒服。

(196)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或「少阳病」,如果发汗或攻下太过了,造成肠胃的津液没了。造成干燥才转 成阳明,不更衣,就是不上厕所。

(197)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外证是什么样子?身热,汗自出,身体发壮热,汗一直流出来,津液一直在丧失,其不恶寒,反恶热,阳明无寒证,全是热证,有寒证的时候一定是在「太阳」和「阳明」之间,为什么汗一直流出来?因为胃太热了,胃的津液一直在丧失中。

(198)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 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为什么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阳明病刚开始得到的时候,太阳阳明在转交的 时候,还有怕冷的现象,等汗一流出来,表证都没了,全部变成里证了。

(199)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 物所归,无所复傅,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到阳明的时候,无所复传,当病邪进入肾脏或成肝癌的时候,其实里面都是堆积来的,并不是传经进来的,里面堆积了太多新陈代谢物,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清出来,所以道家、 修道的人的观念「断食」,如果三天不吃东西光喝水,这三天还是会有大便,三天以后就没有 大便了,因为没有吃东西,所以要保持肠胃面不要有浊物,身上要清得干干净净的,身上会 有东西堆积,都是肠胃有东西累积起来,再慢慢渗出来的。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傅, 所以在中医的观念,「阳明」是「腑」里面的最后一道系统。

(200)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发汗发过了会转阳明,还有一种是发汗发不透也会转阳明,为什么?滤过性病毒在皮肤表面和抵抗力相抗的时候产生热,一发汗的时候发掉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停在底下,热邪往里面走了,造成阳明证。所以麻黄汤、葛根汤要开得恰到好,不伤到津液又把滤过性病毒排掉, 如果怕开不准,可以先开大剂的药分三次喝,喝第一碗没好再喝第二碗,好了就不要喝了,再 喝当场就变成阳明证了。从胃口是否恢复,我们就可以判断病人好了没有。

(201)「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就是太阳证,呕不能食,是少阳证,如果只有这样子就是「太阳」「少阳」 兼证,现在反而流汗出来很多,病人又感觉发热,汗出濈濈然者,就是热而汗出状,这情形就是其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照理说,伤寒表证不会有汗的,现在有汗就知道病要传阳明了,会进到阳明的病毒都很厉害,病毒进来的时候,肠胃的津液会去相抗,津液就会一直丧失,病人 免疫系统一直在丧失,病毒又赶不出去,津液就会伤到,所以汗一直往外流,就知道传阳明了。

(202)「伤寒」三日 「阳明」脉大。

三日,就是三候,差不多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的脉都是很大很扎实的。什么叫做「脉大」? 就是摸上去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脉形比较大,「痨脉」也很大,但是中空的。 如果脉是浮的,代表「表」。就是太阳,如果脉是弦,就是少阳,如果脉是大,就是阳明治,如果之把到脉是又浮又大又弦,代表「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并病。

(203)「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浮讲的是表,缓就是表里有点热而已,手足自温者,就是胃气非常的足,所以当胃气没有的时候,四肢厥逆,手脚冰冷,这时候用四逆汤,所以四逆汤用干姜附子,让胃马上热起来、所以手脚有温度就是胃气很正常,就是阳明,就是肠胃的功能没问题,而脉浮而缓,如果人食欲 不振,就知道病在「太阴」。

太阴讲的是脾脏,太阴有问题的时候,病人会有腹满的现象,腹满是太阴病的主证,吃东西可以吃,但是不想吃,想吃就是脾脏的功能正常,想吃正常,不想吃就是不正常,所谓「思能伤脾」,所以如果舌头吃东西没有味道的时候,就代表脾脏有问题了,如果脾脏功能缓下来, 脾脏一肿大,蠕动就减少了,就是中医所谓「寒」,脾脏一肿起来,就代表脾的血没有办法充分 供应胃的下方了,胃就不能正常的蠕动,所以肠胃受到脾脏的影响,就会腹满,肚子就会胀满, 不想吃、如果病人想吃东西就是脾脏恢复了,所以想吃或不想吃都是脾脏在管。

「太阴」者,身当发黄,为什么?

脾脏本身是脾土,主黄色,三焦里面的都是油,所以水走在油上很快,三焦油网的来源来自脾脏,如果三焦油网中的油质不够,用白朮、茯苓来健脾, 白朮、茯苓的健脾和桂枝、白芍的健脾不一样,桂枝、白芍健脾是加强血的循环,这时胃口会 开,白朮、茯苓的健脾是让脾脏分泌黄油,让三焦很好,所以加白朮、茯苓能够去湿,增加脾脏 的黄油,所以它能调理三焦。

这里说病在太阴,代表脾脏的湿土太盛的时候,脾脏的黄油会溢 出来,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如果小便很顺,三焦油网里面的水能跟着小便走的话,脾的黄油也会跟着小便下来,所以小便会带一点黄,如果小便没有了,脾脏的黄油会跟着水散到皮肤 表面上,这时候就会看到黄油色,脾脏的黄色会看到「黄汗」,虚的黄是血的颜色。

反过来说, 治疗发黄证就是利小便,像后面去黄的药、茵陈蒿汤都是利尿,湿有地方渲泻,小便一出来, 黄马上就退掉了。所以小便如果很好,就不会发黄,如果小便不好,黄就起来了。

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也,这地方讲的就是从太阳证进入到阳明证,经过太阴的时候,如果太阴有湿土很盛的现象,这是病在传经过程。这条辨最主要讲的是如何分辨他到 底有没有进入阳明,为什么在介绍承气汤前,讲这么多条辨?是强调要明辨什么时机可以攻下? 攻下时候要小心,有时候病人还没完全纯阳明证,就不要急着去攻他,阳明还没有真正到结实的时候,一攻,病人反而会虚掉,就会产生很多后遗症。临床上看到的时候,不是很简单。

(204)「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汗的来源是肠胃,病进入阳明的时候,此病是里实证,胃里面堵到了,这汗出来是实热,是全身 性的出来,濈然微汗出,所以阳明证,看到病人的时候一定是全身性的汗,如果只有手脚有汗, 就是虚,胃虚的时候会手脚有汗,手脚汗多的病人大多以胃虚来治疗,因为胃虚的人,阳气比较常人衰弱,脾主四肢,胃只剩一点点气,出来的时候一定到四肢去了。

(205)「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风当成热来看,阳明如果很热,病人口苦,咽干,代表经热,属于少阳,腹满,太阴证主证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衰弱以后,脾主运化,造成肠子蠕动减缓,所以腹满。

为什 么会微喘?正常的气,阳气往上升,阴气往下走,如果堵在这不动的时候,上焦下焦不通利,就会有微喘。发热,恶寒,代表有表证,脉浮而紧,浮代表有表热,紧代表实,如果浮紧代表「表实」, 等于表寒里实的现象,如果这病人有少阳证,有太阴证,又有伤寒表证,兼有阳明证,不管是太 阳兼有阳明或少阳兼有阳明,只要是阳明证兼有太阳少阳热,绝对不可以用阳明证攻下,因为 阳明还没有结实。

如果结实了就是全身会流汗,如果还没有结实,有太阳证或少阳证,一定要 先解太阳或先解少阳,若下之,一攻下,人的免疫系统抵抗力都是靠肠胃,结果一攻下,免疫系 统的来源都被干掉了,结果免疫系统倒退,表邪入里,一入里,进入三焦、横膈,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一攻掉,肠胃都空了,一入里就进入膈间,此时绝对不可以直接解阳明,如果要表里一起 解的话,一般来说,太阳兼有阳明是桂枝汤加大黄,桂枝汤解太阳表证,大黄去阳明的实。少阳兼有阳明是用大柴胡汤,这条辨反过来说,要确定阳明证全部是实证的时候,而且没有表证才 可以攻下。

(206)「「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证如果能吃东西代表中热,胃的蠕动很快,如果不能食,就是胃寒了。攻下的时候分「寒实」、「热实」,「寒实」就是有东西堵到,堵到的原困是肠胃没蠕动了,舌苔白的; 「热实」是东西堵在里面,因为津液干掉了堵在里面,舌苔黄的,严重的舌苔都翻起来了。

(207)「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 其水谷不别故也。

如果胃里面不能蠕动了,食物堵在里面,不能吃东西了,小便不利,为什么?

因为肠胃不蠕动,胃火太小了,水喝下去都不能气化,水都停在面、东西下不来,水下不去,运化的 功能不好,小便也不能正常了,手足濈濈然汗出,手脚汗出,手脚汗出代表胃虚掉了,固瘕,固瘕就是顽固的下利,这肠胃都没有蠕动,为什么会拉出来?

因为食物烂掉慢慢的流出来,实际上是因为胃没有蠕动,但是胃没有蠕动并不代表胃里面没有津液,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病人准备变成长久的下利,所以如果这人只有手脚有汗,其它没有汗,肠胃很虚,胃气不足才会有 这现象,这人必大便初鞕后溏,刚开始大便很硬,后来就溏泻下来了,里面没有办法消化,食物就腐烂掉了,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因为胃里面太寒了,不会蠕动了。喝进去的水和吃的五谷杂粮混在一起,喝的水没办法气化,吃的食物又没完全消化,水和谷就一起从大 便出来。

所以遇到这种长年下利,大便又没有什么味道就是「胃寒」。这种情形,我们可以用 到甘草干姜汤或者是吴茱萸汤,依照症状来决定。

(208)「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 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食,想吃东西就是脾脏功能很好,但是不见得已经开始吃东西了,大便自调,大便正常,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因为吃进去的食物没有办法供应营养,翕翕有如热状,胃的蠕动不是很好,蠕动正常的时候,就把营养消化给四肢。有时候又没有,所以会感觉一阵一 阵的热,就像冬天的时候,很冷,肚子饿的时候,会觉得更冷,吃了东西,纵使东西是冷的,也会马上觉得热起来,所以体温的恢复就是胃的功能,奄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就是胃气要回 来了,产生这样的原因就是此水不胜谷气,水和食物不一样,水到胃里面,是靠胃的热力把它蒸发出来的,食物吃到胃里面磨碎是靠脾脏的功能,水道和谷道不一样,水不胜谷气就是脾脏 的功能很好,胃的热量不够,脉紧则愈,脉一紧代表里实起来了,里面一实。代表胃热回来了, 胃开始消化东西了,这种人不需要治疗,这条辨讲病人的体力很好,自然而然恢复的现象,小 便不利只是一时的。

临床上,病从太阳进入少阳或进入半阳明的时候,看病人自己会不会恢复,如果自己的胃气会恢复最好,宁可不给他吃药,如果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吃抗生素,一是不吃药自己好,宁 可选择不吃药自己好,中西医的讲法是一样的,阳明篇有时候不需要处方:不管是轻病或重病, 一吃完药胃口大开,这病就回来了,如果没有就很危险。

(209)「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申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戌是七点到九点,从申至戌上,中医叫「日晡」,太阳病欲解时,巳 至未,上午九点到下午一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平常阳明有 病的时候,也会在这段时间发热、中医叫做发「潮热」,到了傍晚的时候,就是日晡的时候发 潮热,就是标准的阳明热,有一种发烧,每天下午的时候就发烧,烧到晚上七点就退了,这时候 问病人大便好不好?大便好就是「白虎汤」,大便不好就是「承气汤」。

(210)「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是肠胃科的问题,阳明病,不能食,阳明病不能吃东西了,代表胃不蠕动了,就是胃虚寒的时候,攻其热必哕,中药里所有攻热的药都是寒凉的,像白虎汤里的石膏、知母,其它 如大黄、黄芩、黄连、茵陈、栀子、连翘、银花、薄荷、犀角等都是寒凉的药,胃本来就是寒了,再一攻就更寒了,就会哕,哕就是嗝气,「哕」在胃气将绝的时候会看到,因为胃刚好在膈的地方,平常胃的蠕动刚好跟着膈的蠕动,人自己没有感觉而已,呼吸的时候,横膈膜会上下,当吸气的时候,横膈膜降下去正好顶到胃。若一吸气横膈膜就反弹回来,就会一直在嗝, 也就是寒凉的药把胃的蠕动减缓了。

胃完全虚掉的时候,最重的用「茯苓四逆汤」,再轻的用「理中汤」,更轻的用「吴茱萸汤」,「吴茱萸汤」是治疗「胃下垂」,用「理中汤」已经是比较危险了,「茯苓四逆汤」是已经快挂了,胃里面不受五谷了才会用到。 这条辨是讲千万不要把「不吃东西」就以为是阳明堵到东西,若不明辨寒热,一开寒凉的药造成病人打嗝,反过来说,吃到寒凉药会打嗝,就知道胃本来就是寒凉的。

(211)「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是肠胃的问题,脉迟,就是胃虚掉了,若脉数,照理说就是里面发炎了,或肠里面堵到了,如果脉数,问有没有大便?答曰:有而且下利,就是他有虚热;食难用饱,吃一点就饱了, 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造成这些现象大部份的原因是肝、胆、胰分泌的 消化液不够,使肠胃的消化不是很好,肠胃就虚寒掉了,饱则微烦,胃里面的东西不能消化,吃 下去的东西撑在胃里面,人会感觉到微烦。为什么会头眩?

人吃东西后,营养第一供应到脑部, 现在胃虚寒掉了,食物不能消化,没有营养供应头部,就会有缺血的现象,所以会头昏。消化系 统不正常的时候,小便也会不正常,必小便难,这不正常不见得是量多量少,可能次数多量少, 或小便小几滴出来,消化不好,因为脾脏功能不好,湿会越来越盛,湿是往下的,一般来说湿会 往下停在下焦,造成腹满,如果湿太多堵到了,小便自然会减少,如果小便很正常,代表湿有管 道排掉,造成虚寒的原因就是里面湿太盛了,湿气太重了,湿堵在里面就全身发黄,就是「谷 疸」,因为消化系统里面有肝、脾、胆的分泌液进来消化,现在肝脏和脾脏的功能都不好,脾 主湿,湿就会越来越盛,功能不好的时候就是肿起来,虽下之腹满,攻下了就应该不会腹满,这 腹满是脾脏的肿大,是湿堵在里面,脉会变得很缓,如果有这类肿的现象、病人一定会发黄, 甚至可说发黄的病人必是中湿的。

(212)「阳明病」,法当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其阳明病应该是汗很多,这流汗不是但头汗出,而是全身性的流汗,所以常常没事全身性的流汗就是阳明病,其它的病不会这样的流汗,现在反无汗、为什么?因为里面虚了,肠胃津液 没了,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胃里面的津液先到皮肤再到外面,但津液不足时, 汗出了汗腺但是并没有离开毛孔,汗就停在皮肤表面下很痒,这种痒,让胃的津液一回来就没 了,所以可用「桂枝汤加黄耆」。 汪逆琥曰:「阳明」无汗证,仍宜用「葛根汤」主之,参考就好了,临证处方会变。

(213)「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汗和尿同源,例如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衣服穿少些,小便量就会多,因为皮肤和外界的空气是相通的,皮肤毛孔受到空气的冷,就收敛起来,水一定要发散,发散不掉就会从小便排 出来,如果夏天衣服穿得多,一定会流汗,小便就少了,所以汗和尿属同源;汗很多,现在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阳明病一定没有呕,呕一定在少阳,咳是在太 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手脚四肢禀气于胃,所以手脚一冰冷的时侯,代表胃气不足了,虚掉 了,所以手足厥者,代表胃气虚掉了,必苦头痛。胃气正常的,第一食物残渣往下走,吸收营养 往头部走,所以吃东西第一头会流汗,如果胃气不足了,就是寒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病人的头会痛,这不是热气往上冲,而是寒气,寒气往上冲病人也会头痛,如果是热气往上升的话, 病人是「阙上痛」,如果是寒的头痛,是整个头在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不呕 代表肠胃没有问题。

(214)「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就是肠胃的问题,为什么张仲景讲不恶寒就是病在阳明,如果恶寒就是病在太阳 或少阳,阳明证看不到怕冷的,故能食,所以肠胃的蠕动很正常。若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 咽不痛,为什么要讲喉咙痛和喉咙不痛?因为人的胃气是上冲的,当胃气过热的时候,肺本身在胃的上方,肺在中医里是「燥金」,本来肺就已经很燥了,所以它可以分布水分到四肢,胃热再往上,肺的燥会增加,病人会咳嗽,热就是炎,也冲到喉咙,喉咙就会发炎,热一定要先经过肺才能到喉咙,所以肺要先咳嗽才会喉咙痛,肺都没有咳嗽就不会喉咙痛了,这咽痛完全是胃热引起的,所以胃如果蠕动得太快的时候就会有这种现象。

阳明篇介绍很多,但是只有几个方子,因为肠胃的蠕动分不同的阶段,肠胃的蠕动如过太快或太慢会有哪些现象,临床上,只分「虚、实、寒、热」,第一看里面有没有堵到东西,有堵 到就是实,没有堵到就是虚,还有寒热,蠕动快就是热,蠕动慢就是寒,马上可以辨出来。

(215)「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无汗的原因就是阳明病的热无法出表,阳明病应该是汗很多的,小便不利,湿太盛的时候,湿堵在腹腔的下方,湿像浆糊一样,很浓稠的挤压膀胱,所以没有汗代表热排不出来,小便 不利代表里面湿热很盛,一般来说这种情形,在脉诊或舌诊上看得很清楚、里面热很盛的时候, 其舌苔一定是黄的,这代表热,舌苔很厚很腻,腐质比较多,这代表湿,舌苔里面黄的很厚,代表湿热在中间,中焦湿热太盛的时候,心中懊憹,胃里面糟糟的,吃东西吃下下去,因为热发散不 出来,这时候身必发黄,因为三焦的运化系统不好,水道没有排出来,湿热在中间很闷,湿热会 逆行到肝胆里面去,一进入肝,马上顺着血液跑到全身造成黄色,像这种用栀子豆豉汤去治疗他。

(216)「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本来就是中焦过热,燥实,如果被火,就是用火去烤,可能被灸或遇到火灾,阳明病本来就是津液不足了,肠胃太热,一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阳明病本来就是燥热的病,再用火去竭汗,病人就会有这现象,像这种黄大多是因为津 液少了,血里面的水不足了,隔着皮肤看到血液的颜色,可利用竹叶石膏汤,把血里面的津液补回去,热就会退掉,小便也会正常,小便不利就是根本没有津液了,头上还有一点微汗,表示 胃里面还有一点津液,都从头上跑掉了。

(217)「阳明病」,脉浮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脉浮紧者,代表表实无汗,表太实了,毛孔都闭住了发不出来,因为汗没有办法宣泄,如果阳明证能够流汗,热就不会发起来,遇到这种情形的话,病人的主证是阳明证,病人一定会潮热,发作有时,这热是下午才会热,所谓的「潮」就是一阵一阵的来,下午三点的时候开始涨 潮,到五点的时候最热,这热一直持续着,病人感觉热一阵一阵的来,像潮水一样的上来,如果 是小柴胡汤的热是往来寒热,一下冷一下热,太阳证也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但浮者,必自汗出,这时候热有出来的话,阳明热就有地方宣泄。

平常看到病人阳明证自汗,代表胃实,如果是阳明证,病人盗汗,就是胃虚。

(218)「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热在张仲景把它分两个,第一经热,经讲的是血脉神经,热在血脉神经里面,第二腑热,肠子里面堵到的热,小肠、大肠、膀胱,就是消化系统堵到,不管是胆结石或大便堵到,腑热用的是「承气汤」,经热用的是「白虎汤」,阳明证只有这两个处方。

口燥,就是嘴巴很干燥,代表津液不足了,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想喝水,但是漱漱口又吐掉了,不想吞下去,吞又吞不下去,嘴巴又干燥,代表热不在腑上面,热在经上面,所以「白虎汤 证」的病人,嘴巴都干裂了,舌苔却白白的,代表肠子里面没有堵到,完全热在血里面,这种发 高热的时候,西医说是脑膜炎,这时侯热往上冲,会有流鼻血的现象,这鼻血一出来的时候,热就出来了,热会随「衄」好了。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不一定是流鼻血,也可能会是眼睛出血; 例如有病人外证是皮肤流脓,湿热在上面,病人叙述口很渴,每天下午三点到五点就发高烧, 喝「白虎汤」好了,皮肤也好了,因为热在血脉上,经热往下走,肺主皮毛,整个烧伤了,如果皮 肤没有溃烂,而是热在脑里面,这病人早就昏倒了。

(219)「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鞕。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阳明病本来就会流汗,后来医生给他发重汗,医生就是看他有表证,所以才会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一发汗结果表证好了,可是心面又有点难过,情绪比较烦闷点,就知道大便必鞕故也,因为津液伤到了,大便会比较硬,因为发表药发的汗就是从肠胃的津液来的, 所以张仲景要在表剂中加生姜、甘草、大枣补足津液,严重的话再加人参,遇到这种情形要治疗的时候,先问他小便一天几次?如果病人说,本来每天三四次,发汗以后,小便还是正常,代 表津液还没有完全尽竭,也代表胃的津液会慢慢恢复回来,发汗的结果并没有把津液伤到;如果发汗了以后小便次数少了,但是只要还有小便,就不用管他了,让津液自己慢慢回来,不会伤到的,最怕的是小便没了,表示水分发散光了;所以开攻下的药之前,要问小便如何,小便很 好,慢慢来,病人自己会好,若大便堵在里面,而津液又极度丧失的时候,才用「承气汤」,张仲景不轻易用承气汤的,怕误攻下造成身体受伤。

(220)「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221)「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硬满是「陷胸」证,不可以用承气汤来攻下。如果误攻下以后下利不止,应当尽力用四逆或理中来救逆。

(0)

相关推荐

  • 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六)

    伤寒论第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主之. 原文解释: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 ...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倪海厦&张仲景 JT叔叔资料库 二〇八:『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烦,汲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食,想吃东西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 ...

  • 倪海厦《伤寒论》条辨一二三:人的手脚会有热度都是靠胃的阳气

    倪海厦经方学堂 8月31日 一二三:「太阳病」一日,反烧瓦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之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故欲小便不得,反呕.先欲失溲,足下 ...

  • 【每天学伤寒】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

    昨天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三)

    伤寒论第77条辨: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被攻了以后,感觉烦热,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过来,就是栀子豉汤. 病人如果有表证,不管他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或者是太阳温病,给他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三)

    伤寒论第88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原文解释: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症,可治以禹余粮丸. 本来汗多,津液不足,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四三)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之湿家桂枝加白术汤

    术附汤喝下去的时候,我们来看,"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痺.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 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这说明喝了术附汤下去以后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下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来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张仲景的学说就是 ...

  •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肺中风时,肺就干燥而热,脾的营养上不去,湿就停在下焦,而身重.上焦躁热就头晕,里面燥热的现象. 2.肺中寒,痰会多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0)

    伤寒论第76条辨"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喝太多了,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水会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正常的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