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为什么反对我离婚”,母亲:你三十岁了,这婚你离不起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1
就像不同人对人生的定义不同,不同人对婚姻的定义,以及对夫妻的定义也不同。
不同不意味着不合拍,因为婚姻包括两个方面:形式和内容。只要这二者中的任何一个合拍,都可以在一起过日子。而且,如果觉得“差不多就行”,更容易在一起过日子。
但如果一方重视形式,一方重视内容,或者双方无法调和内容和形式,则不容易在一起过日子,就算在一起了也有可能分开。
比如这样一种婚姻问题:有些夫妻,相敬如宾,却并不相爱。牵扯到的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
对这种婚姻问题的理解,可以参考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电影《早安》。
早安是一部日本电影,剧情重复着“早安和晚安”的问候。我们平时上班的时候也会如此,到公司遇见谁都是“早安”,但却只是流于形式和礼节,没有内容。
蒋勋把电影中互道早安的礼节称为“孤独的温暖”:“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如此就解释了有些夫妻相敬如宾却不相爱的原因,因为彼此只是形式上的夫妻,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连彼此的心事都不交流的夫妻,不相爱不足为怪。
但是,除了当事人意外,旁人似乎无法理解。
2
朋友盈盈和她前夫之间,就是相敬如宾,却并不相爱。
她的家庭环境和《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类似,不同的是,她的前夫跟陈屿不一样,而是两个趋于雷同家庭的人在父母的撮合下结为夫妻。
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夫妻之间应该相敬如宾,他们各自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刚开始她不觉得有什么,可是,一年不到,她就想退出了。
这里存在一个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争议问题:当子女婚姻不顺的时候,父母会说“我跟你爸这样都行,你们为什么不行”之类的话,言外之意就是认为自己的婚恋观一定适合子女。
而事实上,两代人之间的婚恋观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时代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周围的婚恋环境也不一样,子女的追求和父母的追求也会有区别,所以子女不认同父母的婚恋观,再正常不过了。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当事人”和“旁人”之间的理解差异,如此一来,对于当事人来说,就面临了抉择:是按照父母或旁人的要求让婚姻继续,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去留?
带着这个问题,她继续跟前夫相处,想要破除形式,让婚姻多一些实质的内容,然而却屡屡失败。她想玩却玩不尽兴,想疯却疯不起来,前夫始终对她客客气气,时而像父亲,时而像哥哥,偏就不像一个丈夫。
心态还年轻的她,不想如前夫一般老成,不想继续过平静却犹如一潭死水的生活,于是决定离婚。可即便是面对离婚这件事,她前夫依旧对她客客气气,让她很不舒服,感觉自己非要离婚像是辜负了他一样。
另一层阻碍来自她的父母,比如她母亲说的话:“我不是反对你离婚,而是,你都已经三十岁了,这婚你离不起。年纪大了,又离过婚,谁还敢要你?你老公人那么好,你干嘛非要想不开?”
抉择摆在眼前,她没有向父母妥协,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离婚。
时至今日,她依然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决定,因为她重新开启了一段有实质内容的婚姻,虽然也有相敬如宾,但不只有相敬如宾,还有相爱。
3
《三十而已》最终以王漫妮的内心独白收尾:愿每一个我们,都有“而已”的勇气。
个人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好,虽然说“折腾”不是绝对的人生意义,平静的人生也有意义,但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画的话:折腾的人生色彩纷呈,不像平静的人生那么单调。带着勇气去追求人生的意义,这种行为本身是有意义的,寻找意义的过程,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只要自己不后悔,最终在哪里抛锚落帆都行。
意义其实就可以算作是人生的内容,但只有内容不行,还需要结合外在的形式。
还以前文提到的电影《早安》为例,在人人都遵循“早安”形式的情况下,一个男人在火车上爱上了一个女人,剧末两人互道早安以后,抬头看天,说了形式之外的四个字:“天气好啊!”由此收尾,留白,会让人感觉很美好。
婚姻不也是如此吗?如果两个人始终停留在相敬如宾的行驶中,停留在互道早安晚安的形式中,彼此之间看似很近,实际上很远,因为无法交心,从而就无法相爱,除非两个人都麻木了,习惯了,否则这样的日子早晚会崩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夫妻之间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也不好,就像诗歌一样,如果没有只有内容而没有诸如江阳韵、东钟韵、齐微韵之类的点缀,就会缺少韵味和质感。很多人在一起的仪式感,就属于形式。
好的婚姻,就是遇到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