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针对中国书法史编写过一本书,叫做《历代书法家名录》,而在这份历代书法家的名录当中,书法水平排在前三的人,第一是王羲之,第二是颜真卿,第三则是无可争议的苏东坡了!
这三个人也足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书法的高峰,王羲之所具备时代的优越性,正处于艺术发展最好的时期,努力向自然学习,随手一写,极具天然风姿,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而颜真卿则是上取汉魏遗风,以有别于“二王”一脉的美学境界,成为了书法史上的“亚圣”!苏东坡则是真正“文人书风”的代表,他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厚的人生体现,将文人书法写到了一个高峰。公元1093年,这一年苏东坡58岁,还在贬谪途中的他已经快要走到了人生尽头了,当然这时也是他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年他以自己的如椽巨笔,抄写了两首李白的诗,这件作品成为了他晚年的书法巅峰,此作堪称仙气飘飘、神鬼莫测,就连王羲之和颜真卿也要稍逊一筹。此作的内容是东坡先生抄写的两首李白诗,李白的这两首诗在《李太白全集》当中是没有著录的,诗歌仙气缭绕,书法同样是文气十足,仙气仙气飘飘,比起苏轼的《寒食帖》更有一种天然而平和的风姿,只可惜这件作品曾经流落在了日本,被日本人收藏了!在此作的后面有一段跋文说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意思是读到了李白的这两首诗,其它的诗就不足道了,看到了苏东坡写的这幅字,其它的书法就无法过你的眼了。这便是见到了名作之后,再去看一些平庸的作品,便味同嚼蜡一般。高明的艺术品往往是内容、笔墨、书者状态多方面完美契合的结果,这件《李白仙诗卷》也是如此,第一首是超逸而豪迈,第二首诗神气完足,苏东坡的书法也能够做到心与神合,气与力合,笔随心转而游刃有余!苏东坡在书写这件作品的时候,一任自然情绪的流露,而并非如今天般“造字”,在书写此作的时候,所用笔法与单字的形态,以及字与字之前的牵丝映带和行气的处理上,都与诗句本身的意境像契合。第一行用笔风雨而字取横势,随着第二行“只知雨露贪”开始情绪慢慢递进,用笔逐渐丰厚,再到“琴声”一句时候,行书开始有像草书转变的迹象,行笔渐快,说明书写的情绪已经随着诗句的节奏而铺展开来,到了“无后玻璃魂”,情绪转向了低落,用笔也开始变得沉静起来。文字内容的最后两行,是“今此一脱洒,长啸登昆仑”,诗句本身逸兴遄飞,想象力与豪情直冲云霄,而在书写者的意境当中,心随笔转,开始转向了草书,用笔开始飞动,用墨也出现了枯笔,这便是书法中“手与心和,心与意合”的超妙境界。但凡伟大的艺术品基本都符合这个逻辑,就像是《丧乱帖》、《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皆是如此。苏东坡的书法就像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书法宝库,无论你处于一种什么样的书法境界当中,你都能够从中吸取到可以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