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关于气血兼病辩证的知识点【一点资讯】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要主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中医诊断学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知识点,阿虎医考小编整理了中医诊断学关于气血兼病辩证的知识点,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气属阳,血属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和血两者,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或为同时发病,或为先后因果,形成多种兼病证候。临床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血两虚证、气虚血淤证、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气滞血瘀证。
一、气血两虚证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和血虚证同时存在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自汗,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心悸多梦,唇甲色淡,形体消瘦,舌淡嫩,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或先有血虚,气失生化之源而随之匮乏;或先因气虚,不能生化而继见血少,均可导致气血两虚。
气可生血,血亦可化气,气和血互根互化,故本证虽多因气虚不能生血,由气虚而致血虚,即气虚在先、为因,血虚在后、为果;然而也有先血虚而致气虚者。因此气血两虚证的病机,常常是互为因果。
气虚则形神失养,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加剧;血虚不能充盈脉络,则唇甲色淡,舌淡嫩,脉细;心神失养,故心悸多梦;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面,外养肌肉,则面色淡白或萎黄,目眩头晕,形体消瘦。
辨证要点:以面色淡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多梦,舌淡脉无力为辨证要点。
二、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瘀证是气虚运血无力而致血行瘀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或青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胸胁或其他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或见青紫,或可触及肿块而质硬,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虚,推动血行无力,渐致血行不畅而瘀滞,形成气虚血瘀证。气虚多在先、为因、为本,血瘀在后、为果、为标。本证为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证候表现为诊断依据。
气虚不荣于面,则面色淡白,舌淡;元气不足则脏腑功能减退,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脉细无力。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缓慢,以致脉络瘀滞,故面色晦暗或青灰,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或局部青紫;瘀血内阻,经络不通,则胸胁或其他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脉涩;血瘀日久,结聚日深,可逐渐形成肿块而质硬。
辨证要点:以神疲乏力,少气,局部刺痛,舌淡紫,脉无力为辨证要点。
三、气不摄血证
气不摄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表现以出血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吐血、便血、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出血症,并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动则加剧,舌淡嫩,脉弱或芤。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久病、劳倦、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虚,以致气不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血溢脉外而成为气不摄血证。本证气虚在先、为因,出血在后、为果,但其证候表现则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轻。
气为血之帅,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如气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运行而溢于脉外,可见吐血、便血、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状;同时,气虚则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加剧;气虚则行血无力,络脉不充,加之失血。故见面白无华,头晕心惨,舌淡嫩,脉弱。
辩证要点:以出血和此前或同时有神被乏力,动则加剧等气虚症状为辩证要点。
四、气随血脱证
气随血脱证是指由于大量失血而引起气随之暴脱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大量出血(如吐血、鼻血、喀血、便血、前漏、产后大出血、创伤出血等)的同时,见面色苍白,神情淡漠,甚至晕厥,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少息微,苦淡,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本证常由外伤,或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妇女血崩、产后等突然大量出血所致。大失血出现在前、为因,血为气之母,血以载气,血脱则气无所依附,故气亦随之而脱。
大量出血时气随之而脱,气脱阳亡,则五脏之气皆欲衰竭。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心气衰竭,则神情淡漠,甚至晕厥,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大汗淋漓;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衰竭,则气少息微。
本证虽因大失血而致血脱在先,但此后元气随之亡脱,病势危急。
辨证要点:以大出血的同时,有神情淡漠,面色苍白、脉微,气少息微等气脱征象为辨证要点。
五、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或局部胀满疼痛或窜痛;或刺痛,拒按不移;或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或面色晦暗;或妇女乳房胀痛,或痛经、闭经,或经色紫暗夹血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情志不遂,或跌仆闪挫,或外邪侵袭,使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而成。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本证大多气滞在先、为因,血瘀在后、为果,由气滞而致血瘀;然而也有先血瘀而致气滞者,因此气滞血瘀证的病机,常常是互为因果。
肝主疏泄,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导致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而见胸胁胀闷疼痛,或窜痛,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不畅,气血瘀滞,可见疼痛更甚,呈刺痛,拒按不移,肿块坚硬、局部青紫肿胀,面色晦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肝主藏血,肝血瘀滞,冲任受阻,可有闭经;肝脉绕阴器,抵小腹,过两乳,肝气郁滞,血行不畅,女子可见痛经、经色紫暗夹血块,乳房胀痛。
由于气滞无形,血瘀有形而难消,本证临床表现多以血瘀为主。
辨证要点:以胸胁胀满、刺痛,情志抑郁或易怒,舌紫暗为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