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案:奸尼谋财害命、知县智破谜案、反被家属怒告朝堂、为何

明英宗年间,苏州府吴县知县叶锡来在任上,侦破了一件尼姑伙同奸夫谋财害命的案子,处理结果大快人心。但是,结案之后,遇害者家属却反而将知县叶锡来告上了朝堂,致使其被刑部提讯。

遇害者家属为何会恩将仇报?叶锡来的命运又将如何?

女尼妙真

正统十年(1445),叶锡来刚刚到达吴县上任,就遇见一件河道弃尸案。

案发地在苏州盘门内的泮环巷。泮环巷,俗称半片巷,地处苏州府学之西。府学内有泮池,其水通往墙外护城河,而护城河环绕该巷,故称为泮环巷。

死者约莫三十多岁,是名男子,脖颈处有明显致命刀痕,并且死去不久;显然是先被人杀害、后弃尸河中。因该河设有拦网,所以尸体被拦住,没有漂进护城河。

因为暂时没有其他线索,叶锡来决定先从案发地泮环巷的居民查起。

好在这巷子只有十几家居民、及两座相邻而开的尼姑庵,一名如意庵,一名凤池庵。

叶锡来命人按照赋役黄册点名,众人皆在,唯独不见如意庵唯一的尼姑妙真。

原来,妙真正巧那天出去帮一户人家做法事,必须要念够七天的经、超度完成之后才能回来。

为什么偏偏这个时候出去?叶锡来觉得妙真可能有重大嫌疑,于是,当即吩咐下去:

“火速缉拿妙真!”

人证反水

由于没有人知道妙真去了哪里,所以捕役们等足了七天七夜才见到妙真。

妙真被带上堂来,叶锡来仔细观察,只见其十八九岁年纪,生的体态苗条、妩媚动人,额前刘海黑发飘然,显然是带发修行、尚未取得度牒的尼姑。

人命关天,叶锡来没有心情怜香惜玉,于是厉声喝道:“大胆奸尼,为何谋害人命?速速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妙真一听,满脸无辜地申辩道:“贫尼并未杀人害命,不知道老爷叫我从何招来?”

这一问,叶锡来早有预料,于是也不回答,反而继续追问妙真在事发当日的行踪,可有人证?

妙真不愿透露信众的信息,于是说自己在案发前一日一早出门,小贩陈敏生曾见到,他可以作证。

陈敏生很快被带到县衙。此人以贩卖青菜为生,二十出头年纪,。因凤池庵与如意庵均有菜园和竹林,尼姑们又不便当街叫卖,所以经常委托陈敏生帮助卖菜,故而彼此之间都很熟悉,这也是妙真叫他来作证的原因。

叶锡来向陈敏生询问当日情况,陈敏生开口答道:“大人,案发当日,小人曾亲眼见到有一名香客进入如意庵,一直到晚上都没有出来。但是,小人并未见过妙真出门…”

听闻那日有人去过如意庵,叶锡来追问两人可曾认识这个香客?妙真答“不认识”,陈敏生则说道:“那个香客乃是常熟商人张连仲,时常来苏州做生意,小的也曾从他那里拿些货物贩卖,故而认识。”

说完,陈敏生又强调说:“就在张连仲死前的午后,我亲眼见他进入如意庵,再也没有出来。小人怀疑,这妙真有重大嫌疑。”

陈敏生不为自己作证,反而净说不利于自己的证词,妙真不由得大怒:“陈敏生,你为何信口诬赖好人?我一个弱女子,又如何杀得男子?”

陈敏生底气十足:“我岂敢凭空诬赖?张连仲进入如意庵,又不只是我一个人见到。”

叶锡来闻听忙问:“还有谁曾见到?

果有奸情

新的人证带到,一个是朱阿四,一个是凤池庵的尼姑松月。

朱阿四,以贩布为生,现寄居凤池庵门房,并在那里设有织布机。

朱阿四交代,那天自己正在织布,因如意庵与凤池庵对门,所以看得真切,张连仲在午后进入如意庵;因为赶活计,自己一直忙到深夜,但未见到张连仲走出如意庵,只在第二天见到他的尸体。

松月,凤池庵庵主,三十来岁年纪,颇有姿色。据松月交代,如意庵虽与凤池庵比邻,但各自很少来往。那日因为香火冷淡,便在门房与朱阿四闲聊,故也曾见到死者张连仲进入如意庵。

听到这里,叶锡来勃然大怒:“朗朗乾坤,岂容你这等不守清规之人!尼姑庵是何地?为何容留男子在其中?如不讲明,定要从重惩处!”

注——《大明律.刑律.犯奸.居丧及僧道犯奸》一条规定:若僧尼、道士…犯奸者,各加凡奸罪二等。如确定尼姑有奸情,杖一百起。

松月见此,赶忙解释道:“大人有所不知。小尼庵内,只有小尼和徒弟二人。因地处偏僻,常有梁上君子光顾。失财事小,若遇淫贼而胁迫失身,岂不有辱佛门?所以请来朱阿四,在门房织布,顺便替小尼看门护院。”

叶锡来又问:“如此,朱阿四是昼夜在你庵中了?他没有妻室吗?”

松月答,朱阿四无房无妻无子女,故而也是为他找一个安身之地,更是彰显佛祖慈悲。

眼见也问不出其他,叶锡来只好将松月等人暂时收押,单独再审陈敏生。谁知,这一次,陈敏生供出了更猛的料——自己和妙真有奸情…

妙真仍是处女?

陈敏生交代,自己不仅和妙真有奸情,甚至知道妙真藏银的地点,就在如意庵后院竹林一个石凳下面。

于是,叶锡来再次提审妙真,要其交代奸情及赃物。

妙真却至死不认奸情,只承认石凳下确有银两。叶锡来派人前往探查,果然从石凳下挖出赃银120两。

一个香火不盛的小庵院,如何能有这么多银子?

叶锡来吩咐对妙真用了拶指之刑,妙真被夹得死去活来,却只承认自己曾把几年所攒的20两香火钱埋于凳下,并不知道另外100两来自哪里。

见妙真拒不交代,叶锡来决定从奸情入手、让稳婆来检验妙真是否处女。

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妙真仍是处子之身!

奸情是假,陈敏生必定是诬陷!

那他又为什么要诬陷妙真?沉思良久,叶锡来忽然宣布:“将妙真关入监狱,继续追查赃物来源;其他人等无罪释放。”

退堂之后,叶锡来叫来了几个亲信,如此这般地嘱咐一番,众人领命而去…

得意忘形

转眼到了第六天深夜,凤池庵外。

一个身影来到庵门前,清咳几声,正是小贩陈敏生。听到声音,庵门打开,朱阿四将陈敏生让进庵内。

进了屋内,早有松月和两个小尼备好了酒菜,五人喜气洋洋、推杯换盏,好不快活!

只听松月说道:“这个叶知县也太容易糊弄了,果真相信妙真图财害命,看来她是必死无疑。我们可以快活地过日子了,值得庆贺!今晚,一醉方休,再来一个通床大被可好…?”

就在几人淫声浪语之际,忽然从外面闯进几个人来,其中一人大喊道:“狗男女!还不乖乖束手就擒!”

原来,这正是叶锡来安排的那些亲信,在这里苦等了六天六夜,终于等到这群淫邪之辈露出原形、将其一网打尽。

带着搜查出来的800余两赃银,亲信将几人押回衙门;人赃俱获,几人再也无法抵赖,只得老老实实交代。

真相大白

原来,松月本是个风骚之辈,先与陈敏生私通,后来又勾搭上了朱阿四,并以守夜为名,将朱阿四安排进庵院、方便苟且。但却并未与陈敏生断绝,三人之间,竟然一直各自为好、融洽相处。

这天,一个常熟客商路过凤池庵进门上香。见其穿戴讲究、手带一枚硕大的金戒指,朱阿四见财起意,便与松月商量、准备敲诈一笔钱财。

上香之后,松月大献殷勤,留客商在此用晚斋。狐媚之下,客商也是动了心思,于是欣然入席,并随即拿出五两银子要松月置办酒菜。

有道是人前莫露财啊!客商出手如此大方,让朱阿四更加相信其身上大有油水,于是让松月施展浑身本领、使劲劝酒,很快,客商便醉得不省人事,被朱阿四用厨刀杀死,又喊来陈敏生一起帮忙。

而陈敏生早就看上了妙真,曾几次言语调戏,却都被妙真严辞斥骂;欲求不得反被骂,心里便因此而怀恨在心。

一次,陈敏生爬进如意庵后院准备偷竹笋,却无意中发现妙真在石凳下埋东西。等妙真离去,陈敏生将之挖出,见是20两白银,就顺手席卷而去,也算是初次报复。

如今朱阿四要他帮忙移尸,陈敏生便想趁机栽赃妙真。他们一起把尸体扔在如意庵附近的河里,又从赃银中取出100两、连同之前的20两一同埋在了石凳之下,准备置妙真于死地。

可巧,案发之后,妙真又想到让陈敏生来为自己作证。一不做、二不休,陈敏生趁机诬陷妙真,并编造与妙真的奸情,还指出赃银埋藏地点,意在使其跳进黄河也无法洗清。

至此,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那么,叶锡来是如何看出破绽的呢?

百密一疏

叶锡来确实很聪明。

首先,陈敏生能说出死者的姓名、籍贯,而妙真丝毫不知,显然陈敏生是知情者。而且,他一口咬定遇妙真有奸并知道其藏银地点,为什么不将银子据为己有?

古往今来,财与色都是人所避讳谈起之事,陈敏生竟然主动、公开承认自己的奸情,有悖常理。

其次,陈敏生引出朱阿四、松月为证,显然几人关系非同一般。陈敏生和朱阿四都是年轻的单身后生,而松月年华半老、风韵犹存,并且让朱阿四常住庵内而不知避嫌,其中必有隐情。

这些人众口一词的诬陷妙真,是何道理?

最后,陈敏生将自己与妙真的奸情描述得历历如绘、面不改色,而妙真讲到奸情即面红耳赤,足见陈敏生乃是风月老手,而妙真却有可能并未懂得“人事”。于是,叶锡来才决定找来稳婆、以确定妙真是否处女。

但是,仅凭“诬奸”一事,叶锡来就可以治陈敏生的罪了,为什么不以此为突破办理此案?

那是因为,此案重点是在人命,不是奸情和诬告,必须查出真正的元凶和犯罪事实,才可以逐一定罪。

于是,叶锡来才故意将妙真打入大牢,而将其他人释放,以麻痹对方,然后再派亲信跟踪调查。

也是松月几人得意忘形,并没有等事态完全平息便露出马脚,所以被抓个正着。

案情大白,陈敏生、朱阿四及松月三人依《大明律》问斩,结果大快人心。但是,文章开始的时候说了,叶锡来被人告为“贪赃酷法”,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叶锡来在此案中各处都办理甚妥,唯独遗漏了一个问题——没有追查朱阿四等人到底得了多少赃银,而只是把搜到的900余两赃银入官充公。结果,死者张连仲的亲属对此产生不满,一纸诉状递上,才导致他被刑部提讯。

幸亏叶锡来平日里口碑极好,清廉爱民,百姓有目共睹,所以联名上书、引起明英宗注意,于是重新核查,发现其所得赃银并未据为己有,才又变惩为奖、并提升为宁国府知府,甚至《明史》也为其立传颂扬。

此案给如今的我们,也带来无数思考:

首先、出门在外,切莫露财。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是因过于显摆招来的祸端?

其次、财色二字,总是灾祸冤家。死者张连仲,若不是对松月有非分之心,也不会平白丢了性命;而松月一伙,败就败在了淫、财之上。

最后、人终需要靠自己。妙真天真地以为张敏生可以证明自己的平白,哪想到人心难测,差点因此而万劫不复。

总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需谨慎!

#历史##大明奇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