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世来谈四功五法之念功—念白中的“眼”
京剧旦角的“四功五法”
毛世来
我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是指“唱、念、做、打”;所谓“五法”是指“口、眼、手、身、步”。京剧的旦角演员尤其讲究“四功五法”。下面,我就结合着自己的演出实践,谈谈旦角的“四功五法”。
念 功
念白中的“眼”
诗中讲究“诗眼”,在戏曲表演中,演员所念的一段念白也有“眼”。念白中的“眼”就是指演员在表演时气口的选择,气口的着落之处,称之为念白中的“眼”。为什么要这样讲呢?一是为了强调和说明念白中“眼”的重要;二是说念白中非有这个“眼”不可。这也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对话交谈一样,一般地说,每讲一句话里必须要有两个左右的重音。比如说:“今天你来了,冷不冷?”这句问话,说起来就不可能是平平淡淡的,就必须有重音字,才能表达出关心的感情。所以,“冷不冷”三个字的语气就要有所加重。再比如说:“今晚你来了,想吃点什么吗?”这其中的“吃点什么”几个字中的“吃”和“什么”就应该是这句话中的重音字。戏曲中的语言,虽说是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语言,但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的基础上生产的。所以,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所具有的重音特点运用在戏曲语言上,就产生了戏曲唱词的重音。如,《玉堂春》中苏三唱的“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一句,其中的“洪洞县”三个字应为重音。念白中的“眼”,也有些类似于语言中的重音。它和当时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等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喜、怒、悲、哀、忧、恐、思都不能平分秋色,必须予以仔细地研究和推敲。如果念白中的气口安排得当,不但念的人念着顺口,而且听的人听起来也觉得舒服。
比如,《十三妹》中何玉凤的一段念白:“这是黄金三百两,公子带去,为你父打点前程。余下的给我妹妹作为妆奁之用,姐姐我就不给你买什么了。”如果念时中间的气口安排不当,“眼”找不准,一口气念完,就念成了:“这是黄金三百两公子带去为你父打点前程余下的给我妹妹作为妆奁之用姐姐我就不给你买什么了。”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一下子念完了全句,听众也随之松了口气,最后,还要加上一句:“哎呀!可真难为你了!”假如演员果真的是这样念法,那么,观众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享受”了。
再比如,《玉堂春》中苏三念的“犯妇有话未曾回明:一段,气口应做如下安排:
犯妇有话Ⅴ未曾回——明——。
启禀都天大人Ⅴ,
犯妇之罪Ⅴ,并非自己所为Ⅴ,
乃皮氏大娘银钱多了Ⅴ,
将犯妇Ⅴ买成一行死罪Ⅴ,
临行起解之时Ⅴ,监中有人不
服Ⅴ,替犯妇Ⅴ写下申冤大状Ⅴ,
又恐皮氏搜去Ⅴ,因此藏在行
枷之内Ⅴ。望都天大人Ⅴ,
开一线之恩Ⅴ,当着布、按二
位大人Ⅴ,当堂劈肘——开枷,
哎呀大Ⅴ人哪——Ⅴ,犯妇纵
死黄——泉——,也得甘心……
上段例句中的“——”符号表示此处声调拖长;“Ⅴ”符号是指应该换气的气口。
过去听程砚秋先生的戏,每听到这一段念白时就觉得他念得好。他的这段念白,不但高低抑扬、轻重缓急安排得适当,而且吐字清楚,感情饱满,恰如其分地把苏三内心的悲苦表现出来了。
演员要把一段念白念得干净、利落和清楚,就一定要抓住念白中的“眼”,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好每句话中间的停顿之处。同时,还要记住,念白时,不要过于紧张,不能带有僵劲,不能到了紧要的地方,就粗了脖子,胀了筋,让听众替演员捏着一把汗。
——未完待续
毛世来便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