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现代化的选择
接前 3,现代化与中国
现代(modern)这个词汇出现于18世纪70年代,其定义见仁见智,但主要涵盖了近500年的西方社会变化,尤其英国的工业革命与法国的启蒙思想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现代化理论研究则始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狭义的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过程,也就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由于发源于西方,有人甚至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有何标准?除了一些全球统计指标之外,我认为同时具有以下几点即可认为进入现代社会:在经济生产方面实现了工业化,在人的知识素养方面通过教育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在政治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主,同时由于前几者的影响积累还形成了宽松、平等、和平与自由的社会氛围。所以,现代化是一整套社会文明体系,不是单项成立的文明现象,个别项目比如制度或经济都支撑不起来整体的现代化文明。
另外,现代化也需要良好的外部同步环境,否则就会受到牵制,比如以色列由于被敌国包围,所以他们的许多特点就与一般的西方国家不同,集体主义意味很重;而古希腊的民主制湮灭恐怕也是外部大环境不适配的结果。今天的工业化作为一项可操作与学习的工具,才能使全球广泛的现代化得到稳定发展。
现代化并非突然从地下冒出来的新生事物,而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环,并且是至今最高的一环,之前有着漫长的积累和铺垫。也可以说,现代化是全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一个结晶,但在西方集大成。如同之前其他阶段的文明一样,它同样要经历积累、传播、移动过程,今天由于借助发达的交通通讯工具现代化正在飞速向全球蔓延传播,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正是这个趋势中的一个支系。之前的诸多人类文明突变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包括旧石器时代技术、农业文明技术等,这些文明传播全部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到今天交通通讯本身也成为现代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事实。
中国沿海与东部地区有许多近代殖民城市,那里与其他地区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文化面貌,甚至殖民文化渗透到这些地区的生活习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皆因文明传播的边际价值。事实上,亚洲的崛起小国或局部地区,也都是殖民或半区,比如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殖民确实可以传播文明,但最初被殖民一般都伴随着种族歧视乃至灭族的悲剧,但存活下来的后代却是幸运的,因为殖民带来了高级文明。所以,对于落后地区,殖民不是目的,并且殖民并非能将所有人引向幸福之路,殖民也并不一定通向现代化,如印度与菲律宾就是殖民现代化失败典型。所以,近代殖民作为一种文明传播在不同的地区也可能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提倡文明传播,不提出殖民。
图:中国自1940年以来的中国城市化(方创琳,2013),后面为预测。2020年已经实地超越60%。发达国家一般为75%以上。
现代化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意味着城市化、快节奏、高效率、高速度等特点,很显然这些与传统农业生活的安闲与乡村牧歌相左。现代化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所以,如何对待现代化也一直存在着分歧。比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是早期反对现代化的代表人物,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试图抵抗现代化,其实这是徒劳的。因为人类的天性一定会追求更高效、更快速、更先进的现代化。
在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里,假如我们不喜欢现代化是可以有选择的。作为国家或集体基本上是没有选择余地的,他们必须现代化,否则的话等待他们的可能是逐渐灭亡,比如各种疾病以及婴儿成活率等都要仰仗现代化来提高存活率。而个人则可以灵活选取,比如你可以拒绝现代交通工具、拒绝现代医疗,这些都属于个人自由。总体而言,南方热带地区较易生存,现代化程度低下还能持续,北方寒冷地区几乎没有拒绝现代化的可能,所以,温带与寒带地区的国家与热带就现代化态度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为何西北欧的现代化程度更高一些,而印度则可以至今保留原始的宗教与种姓文化,除了最初的殖民与被殖民之外,可能潜在与这种适者生存原则有一定关系。目前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国家基本集中在非洲,比如乌干达、中非、布基纳法索、埃塞俄比亚、乍得、布隆迪、刚果(金)、塞纳里昂等[1]。那些拒绝现代化的人士完全可以选择移民到这些地区生活。另外,中国幅员辽阔,也可以选择到现代化最低的省份去,比如西南与西北地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在东部沿海。
旧石器时代可能是距离现代化最远的时代。看到当时的人类生存状况相信人们就不会喜欢前现代社会了。在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法国洞穴绘画中,38%以上的手没有第三节手指,可能是被冻掉了也可能是某种宗教仪式被砍掉了,只有小孩保留完整的手指。在一个对旧石器时代76具人体的调查中,21岁以上的人不足半数,意味着一半的人类在21岁之前就死亡了,而且没有一具超过30岁的女性遗骨。低寿命是前现代的一个普遍现象,以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人感叹: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代化之后的平均寿命则普遍高于70岁以上。“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1949年35岁,1957年57岁,1981年68岁,2018年77岁,人均预期寿命节节攀升”。[2]。只有现代文明才能给大多数人提供有尊严有质量的生存,这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不是很大,与时代性关联度很大。
由于现代化的出现,犹如施了魔法,20世纪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全新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与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有关。一个国家与地区进入全面现代化就意味着超越了温饱线。一旦越过基本生物线,人类或人性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在20世纪之前,人类社会是一个温饱不能得到广泛保证的世界。进入21世纪,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人将开始温饱无忧的生活,人类的精神世界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人类文明发展甚至应该以现代化为界划线,而现代化的关键时段就是在20世纪,中国看来有幸赶上了这趟末班车。
现代化温饱带来的一个明显的社会变化是人类自由闲暇的溢出以及自由独立精神价值的确立。自由的产生,一发动千钧,连带就会推动政治制度的改革、政治原则的改变。现代人的一切看起来都跟自由有关,比如民主、选举、政党、言论、出版、教育、婚姻、财务、户籍,一切都最终指向自由这个阀门。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消耗”,所以,它需要物质经济条件的充分储备,所以,生产力很高的现代化发达国家更自由的原理就在于此。同时,现代化的深入还会带来平等的观念。因而现代化完成之际也是政治制度的转变之时。西方的现代化是自然而然随着工业化开始在十八世纪前后发生转制的,从英国、法国、德国,再随着欧洲人传到美国等各个。那么中国一样,该到来的一定会发生。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条件与“五四时期”已大为不同,所以我们今天所需要的是反思一百多年来的是非曲折,如何才能精准地进入现代化,并且保持高速的现代化发展,就是一个急迫的任务。
从现代化指数(何传启,2018)看,中国即便在顺利快速发展了几十年后在2015年“现代化指数”也只有44.4%,相比最早的现代化国家英国同年则高达91.6%。即便在不断革命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英也还差一倍,所以,旧文明观所谓清朝是“发达国家”的结论的可见是多么的荒诞不经。
不过,回到工业化之前,全球都处于农业时代中国确实与西方的差距可能没有工业化之后的大。西方的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加速度效应,导致在近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拉大。从经济上看,即便在康熙盛世的1700年中国人均GDP也仅只排名18,但是到了1820年中国的名次不升反降,下落到48名,鸦片战争之后的1870年清朝在全球已经下滑到73名到;1913年中国已跌出100名之外,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基本没有发展,到1950年全球排名99看[3]。经过最近几十年年代追赶2019年才上升到71位(共192个国家中,国家统计局)。但是假如以GDP总量,确实自康熙朝开始中国就是全球数一数二,彼时的英国即将开始称霸世界。中国1980年前后最弱,全球第12位,今天则重新回到清朝水平:总量全球第二,但按照人均中国弱于美国大约六倍,所以中国即便DGP总量第一也不是发达国家。中间由于西方的工业化出现了加速度,导致19世纪与中国开始拉开距离,从而导致了西方文明对于中国的碾压。中西方的鸿沟只能用现代化来填平,否则就如同以马车追飞机一样不可能。所以,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的唯一出路,而且是必需首先实现的目标。
限于资料,我们看不到更久远的统计,1980年中国的现代化率也只有22.1%,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现代化不会超过10%。唐德刚等人判断的中国需要200年的文明大三峡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时间。唐德刚等人的判断就是潜在的文明学思维,因为他论述的就是“文明”以及文明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