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萃取不是做PPT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3LzI2MTIvMjI2OTk5ODQ5XzFfMjAyMTA3MjYxMjA5MzA3ODY=.jpg)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企业知识经验萃取的方法论 ·
互联网环境下,外部公共知识供应充裕。
对于个人而言,仅仅掌握外部的知识不构成竞争优势,能让一个人优秀的是在他学习外部知识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实践(解决各类复杂困难问题)和深入思考,产生的独特知识。
但大部分人只是积累了不少经验,尚未升级到知识的层次,表现形式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表达出来。
在《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里面定了高手和专家的区别,只有真正的专家级水平的人才能够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提炼成模板、技巧、规则、框架、模型和方法,指导其他人去做事情,这才构成一个人的独特能力。
对于各类企业也是如此。
真正适合各类组织应用的知识,是那些经过内部验证、并能够与企业的具体战略、目标和场景结合起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则需要组织内部的知识员工在学习、解决问题和思考基础上总结提炼而来。
虽然外部是信息爆炸知识过剩,但企业内部则却处于知识短缺的状况:能够直接指导工作的技巧、方法、注意事项、模式模型等内容不足,员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现欠缺相应知识指导或者指引。
所以知识、经验、案例萃取应用而生,名字叫的五花八门,萃取、复盘、AAR等。但这件事情的本质是知识生产,从经验到知识的层次提升。个体经验并不一定具备普遍性也不一定正确,知识生产离不开学习、实践和思考的三角形。
在经验知识萃取里面存在的常见误区是:
一、以产生内容为要,不研究用户的需求,产生了许多“没有人用的内容”;
二、萃取的结果都表达为培训课程,但知识员工真正学课程的时候很少,最常见的场景是“我不爱学习,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要使用知识”。
很多知识萃取最后做成了做PPT的技巧和如何讲课,本末倒置,所以存很多课程价值不大;
三、产生内容质量差:不具备正确性很容易被人否定、不具备普遍性使用范围太窄是产生者的个人体会;
四、有经验的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有需求的员工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双方产出与需求不匹配。
按照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生产有自身的规律。
知识生产要从需求开始,不是你有什么而是用户需要什么具备用户思维的能力、从个人经验到集体经验到可复用的知识、从建立框架入手到知识点到应用场景构建,里面涉及到思维方式的提升:归纳概括思维、用户思维、框架思维、概念思维、分类思维能力等。
真正的知识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具备经验的人能够自省自己经验的能力,需要他们具备从外部和他人身上学习和验证的能力,需要通过大量练习进行体验与反思。
萃取的最有价值的知识也不一定是课程(课程是其中一种形式),一个使用范围广泛的方法、技巧或者模板、checklist等可能更加有价值,不应该将最大的精力花费在如何将PPT做的更好、如何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人学会讲课,而是充分利用不同人的优势,聚焦于做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只有积累了足够多的模板、模型、方法、技巧和规则,并在其上建立相应的框架和结构,并能够基于目标对象的需求,表达为ppt或者其他体系化形式才是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