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哥,一个新农民

薯哥,一个新农民

文/沙漠里的天

燕山连绵不断,跌宕起伏,沟沟叉叉里繁衍生息着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以春种秋收做为生存的供给,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薯哥就是生长在燕山脚下的大牛峪人。从小父母身体残疾,日子过得拮据。为了尽快改变家中困境,他初中还没有毕业就早早走进生产队挣公分养家。

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流浃背的农耕生活,让他无比羡慕生存在远方城市人的生活。他经常爬上最高的山峰,翘首眺望,大声疾呼:“我想走出大山,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温暖了乡下人家,土地承包给了农人更广阔的天地。农闲时节,薯哥经常去大城市卖自家生产的蔬菜和各种杂粮。随着眼界的开放,他也会带一些城里批发市场的衣服,鞋袜,针头线瑙到农村的小集市上变卖,换回一叠叠的钞票。几年功夫,家中低矮的石头黑瓦房,变成了高大挺拔的白瓷红瓦的铝合金房子。四四方方的院子,谁见谁羡慕,乐得爸妈合不拢嘴,逢人便夸耀儿子能干,四处托人给儿子保媒。

村子里有位漂亮的姑娘叫张金华,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充满了智慧和善良。她喜欢薯哥的敦实厚道和市场眼光。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他们很快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新婚的幸福生活,让薯哥的干劲更大了。

一次,他去城里进货,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华灯初上的城市夜晚,万盏灯火,星光璀璨,各种颜色的广告牌在灯光的映衬下熠熠生辉,心中充满欢喜。

肚子有些饿,他想寻点吃的。突然,一股烤红薯的香气被风刮到鼻息,让他心旷神怡。他抬眼细看,在前面的街道拐角处,一支长长的队伍排在红薯炉前,带着白色帽子的中年大妈忙得不亦乐乎。他怀着好奇的心情,迅速地排在队尾。人一个个买了红薯走远了,当轮到他时,烤红薯已经没有几个了。

中年大妈望望他,挑了一个匀称的红薯称给他,“六元”“哦!”,他蹲在炉边一边吃烤红薯,一边和大妈交谈起来:“大妈,这红薯真甜啊!”“当然啦,这是我老家保定的红薯,色泽鲜艳,还没有筋儿,城里人最喜欢啦!如果去超市买薯干,需要十多块钱一袋呢!”“真的吗?”薯哥的眼前一亮,一种新的计划正在他的心底酝酿。

第二天,他走进各种超市,慢慢走,慢慢观察,一小袋300克的红薯干竟然卖十多元钱。他又走进了街角的干果店,发现红薯干的销量很大,并且每市斤都在25元以上。

他又走进网吧,查找各种信息。他觉得,自己老家的土地含有各种矿物质,适合红薯栽培种植。所以立刻回家和妻子张金华商量。

张金华是个最好的贤内助,不但漂亮,对公婆孝顺,还对薯哥言听计从。她立刻拿出自己所有私房钱,还四处借贷给薯哥筹集资金。和薯哥一起雇佣工人租地栽红薯建厂房。

经过春夏秋的劳作,红薯丰收了,厂房建好了,招了村里的青壮工。清洗,削皮,蒸烤,晾晒,精选,装箱。因为经验不足,红薯出土保存不好,腐烂变质惨重,红薯干的质量不是太好,第一年,他没有赚到钱,还赔进去了好几万。

第二年,他走进市场再次考察,还去了山西太原学习红薯储存和红薯干加工技术。回家后,他在离家一里多路的山根下,打了500米的隧道,留作储存红薯的库房。因为这样的隧道冬暖夏凉,适宜红薯储存的温度,到了春天,他的红薯还像刚从地里挖出来一样新鲜。他用学到的红薯加工新技术,日夜生产,并注册了“薯得利”商标。一个外籍华人来乡下旅游,听说了他的故事,来他厂子参观,当场投资500万元入股,扩大企业再生产。

短短几年时间,薯哥的“薯得利”产品已遍布全国大小市场,还在华侨的推荐下,走入国际市场。线上线下销售,薯哥成了我们这一代的利税大户。

薯哥致富不忘桑梓,他经常资助孤寡老人,失学儿童,残疾家庭,经常给他们送去米面粮油,还资助了几个贫困大学生。一个人富裕不算富,他还带领周边农民用土地入股,成立“薯得利”合作社,和合作社成员签订合同,保证社员赚钱。为了让社员放心,他先投资为社员买薯秧,腐质肥,提前支取工资。这让父老乡亲心中充满了感激。换届选举时,他被群众选为村主任,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薯哥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农民企业家”。薯哥的干劲儿更大了。

今年,薯哥的厂子又上了新设备,学了新技术。他生产的薯片入口即化,香甜酥脆,倍受市场的青睐。他生产的薯条挂面也变华丽的小包装,走进了城市的大雅之堂。看着从全国各地飞来的订单,薯哥的思绪像红薯秧一样升腾伸长。他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不辜负党中央的好政策,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发家致富奔小康,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贡献自己青春力量。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